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社科文庫>>人文

文化引領時代風氣之先,是最需要創新的領域

劉士林  2011年11月25日08:39  來源:光明日報

  《易》雲: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這是講承載著人類思想和追求的觀念符號對現實世界具有重要的推動和促進作用。無獨有偶,在馬克思和恩格斯關於人類社會生產方式的研究中,也特別強調了“精神生產”對於“物質生產”和“人類自身的生產”的重要性。這是因為,與動物主要依靠本能延續“種的生存”不同,人的生命實踐活動在本質上是“觀念在先,活動在后”,正確的思想、觀念、理論和判斷,是人類在實踐中少走彎路、以最小的成本獲取最大成果的關鍵所在。

  在人口爆炸、能源危機、生態環境急劇惡化的當下,一方面,被現代工業損耗的自然環境與資源已經難以支持當今世界的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一直不受重視的文化資源與文化產業已成為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先進生產力代表,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對緩解人與資源、環境的矛盾,轉變經濟發展和增長方式具有重要的引領與示范性意義。就此而言,《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文化引領時代風氣之先,是最需要創新的領域”,表現出對當今世界發展主流與趨勢的深刻認識和高度自覺。

  從現實中看,我國文化生產力得到快速發展。但與此同時,一些深層次的問題與矛盾也日益凸顯。在文化成為重要經濟活動的消費社會中,特別是像中國這樣的文化資源大國,原本沉重的文化遺產一夜之間成為最活躍的財富要素,如何使用這些資源與財富,成為各地發展文化生產力的新問題。這既表現在人們很難對過於豐富的文化資源及其戰略機遇作出精准的判斷和選擇,同時也表現在文化產業園區建設與管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等實踐層面上。如山東兩個城市的“西門慶”文化旅游規劃和江西宜春以“一座叫春的城市”為宣傳口號,都是我們應該吸取的沉痛教訓。

  文化領域的創新在本質上是人類精神的理性生產,承擔著為人類實踐活動提供科學的“內在生產觀念”的主要功能。隻有創新文化發展理念先行一步,才能為我國發展和解放文化生產力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另一方面,在各種理論話語漫天飛舞的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正確判斷和推動文化創新,筆者認為:一是傳承意義上的“返本開新”。正如賀麟在《五倫觀念的新檢討》中指出:“從舊的裡面去發現新的,這就叫做推陳出新。必定要舊中之新,有歷史淵源的新,才是真正的新。那種表面上五花八門,欺世駭俗,競奇斗異的新,只是一時的時髦,並不是真正的新。”二是發展意義上的融合創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這是我們自古以來的文化強國理想。但必須強調的是,這個“新”絕對不是保守、倒退和封閉的,而是要有比漢唐時代更開放的心胸和更寬廣的視野,隻有這樣,才能在充分吸收全球文化發展智慧的基礎上,在風雲變幻的當今世界中真正開創我國文化發展的“日新”境界。(作者為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教授)

(責編:高巍)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