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這是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中對文化的獨特功能做出的形象概括。的確,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不斷調整,文化在社會經濟結構轉型過程中的重要性變得越來越突出,在增強民族凝聚力和提升國家軟實力上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顯著。為此,我國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文化政策,確立了以繁榮文化事業和發展文化產業為中心的文化發展目標,循序漸進地推動文化體制改革,為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局面奠定基礎。
然而,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在世界文化格局大變革、大調整的影響下,我國的文化產業發展不同程度地表現出了非道德化的傾向。從芭蕾舞劇《金瓶梅》的“大尺度”上演,到假冒徐悲鴻油畫《人體·蔣碧薇女士》的天價拍賣,再到各種文學經典的“重口味”影視改編,諸如此類文化事件的一再發生表明,當前的文化產業發展忽視了文化的道德內涵追求,遠離了文化的真善美的精神實質。因此,明確文化產業發展的道德坐標已經成為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內在要求。
文化的本質屬性決定了文化產業建設應當注重道德內涵
文化是因人而產生的,是人類活動的產物,伴隨著人類社會活動而不斷更新,並最終形成了一個民族的內在精神。一個民族的文化精神一旦形成,就會以各種方式滲透到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並逐漸內化為一種精神力量。所以,魯迅在談到文藝與國民精神的關系時這樣說:“文藝是國民精神所發的火光,同時也是引導國民精神的前途的燈火。”文化的道德力量是文化的精神力量的重要內容之一,它主要表現為文化能夠促人向善,對人的精神品格具有內在的提升功能。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隻有在各種社會關系的網絡中人才能成為社會的人。同樣,人也是一切文化關系的總和,隻有在各種文化關系的規范中人才能成為文化的人。一個沒有接受文化熏陶的人只是自然的人,文化對人的熏染過程其實就是人的道德提升過程。
文化產業雖然具有商品屬性,但是,它又與人的精神活動密切相關,具有鮮明的文化屬性,是民族精神的具體呈現。發展文化產業其實是在市場規律的規范下,通過文化事業的轉企改制、文化管理機構的轉變職能等方式轉換文化的生產方式和運行機制,為人們提供更多的文化產品。在文化產業的發展過程中,只是文化產品的生成方式發生了變化,而文化產品的精神屬性並沒有發生本質上的改變。文化的道德力量必然會浸潤於文化產業的發展進程中,成為文化產業的一部分。文化產業注重自身的道德規范建設,無形之中也引導當前社會形成共同的道德規范,營造健康的文化氛圍。
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要求遵循道德規范,牢固道德基礎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明確指出,我國的文化建設必須走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道路,通過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創新文化發展理念,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共同發展。同時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
然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深入推進在激發社會活力的同時也帶來社會價值觀念的深刻變化,人們思想和行為的自主性、選擇性、差異性日益增強,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引領社會多樣文化的難度增加。在當前的文化發展過程中,一些領域道德失范、誠信缺失,一些社會成員人生觀、價值觀扭曲,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變得更為緊迫。
作為我國文化發展的風向標,文化產業應當責無旁貸地承擔起維護中華民族共同的道德基礎的任務。在發展的過程中,注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內涵建設,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作為文化產業的道德坐標基點,讓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道德引領者。在進行文化教育、文化事業建設、文化產業發展的過程中,必須明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應當堅持和倡導什麼、反對和抵制什麼,把握文化的道德內涵,遵循道德規范,牢固道德基礎,自覺將道德建設融入到文化建設中來。
文化產業的道德坐標的確立應當從精神規范、管理監督、消費選擇三個方面入手
首先,要從文化的本質屬性出發,強化文化產業對民族精神和道德規范的認同。雖然文化的內涵外延一直處於不斷的變化之中,但是,文化作為人類精神活動產物的本質屬性不容置疑。尤其重要的是,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精神導向的作用,是一種隱性的道德規范力量。因此,文化產業發展要站在中華民族文化的內在精神高度,自覺地維護中華民族共同的道德准則,不能因為文化產品的經濟屬性而放棄道德規范。從一定意義上來說,文化產業在道德規范上的自覺程度決定著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所能達到的高度,也決定著我國的國家軟實力在國際競爭中所能發揮的水平。
其次,要從文化產品的經濟屬性出發,加強管理機構對文化企業和文化產品的監管。社會結構的變革和經濟方式的轉變極大地促進了文化內涵的豐富,在全球化的市場經濟潮流的沖擊下,文化不再只是與人的精神活動相關的單一精神現象,而是包容了各種經濟要素和社會規范在內的綜合體,具有很強的實踐性。隨著我國文化體制改革的深入,文化的存在方式也將變得多樣化,既有各種類型的文化產品,也有各種形式的文化服務,可以通過市場交換來實現其價值,文化產業完全可以在市場經濟規律的規范下自由發展。正是文化產品的經濟屬性決定了文化產業發展會自發地追求現實的功利性,在市場經濟的法則下尋求利益的最大化。因此,文化管理機構應當創新管理觀念,在堅持文化的精神本質屬性的前提下,從文化產品的經濟屬性出發加大對文化產業的商業行為監管,讓文化產業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健康發展。
第三,要從文化的功能特征出發,積極引導消費群體對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選擇。在市場經濟主導的全球化潮流的影響下,文化生產已經不再是單一的精神活動,而是變成了整個社會經濟活動的一部分,文化的屬性由此變得復雜多樣,文化屬性的多樣性決定了文化功能的多元性。雖然文化的核心功能應當是淨化國民心靈、提升國民道德和培養審美情感,但是,當前的文化產業發展卻更多地發揮著滿足人們的物質需求和娛樂消遣的外在功能,培養消費者日益物化的娛樂消費觀念,使得消費者在選擇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時經常忽視了對文化內在精神的關注,從而將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降到了與一般商品同等的屬性和地位上。因此,文化產業發展不僅僅是提供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更重要的是突出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內在精神價值,使消費群體做出的選擇能夠有利於國民精神和品格的提升。
發展文化產業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必由之路,中國文化也可以由此增強自己的國際競爭力。然而,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中國文化要想獲得世界各民族的認可,除了培養必要的文化個性以外,也要展示普遍的文化共性。從文化產業發展的層面來說,就是要注重文化的民族精神,養成國民普遍的道德關懷。也就是說,文化產業發展必須確立基本的道德坐標,這既符合文化的本質屬性,也是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表現。隻有如此,中國文化才能走向自強,國家軟實力的提升才有可能。
(作者系西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
(責編:高巍)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