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時期是我國人口發展的重大轉折期,人口的總量問題與結構問題交織在一起,日益嚴重的人口老齡化問題將成為影響我國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的變數。隨著我國人口的老齡化,勞動年齡人口老齡化問題也日趨凸顯,中老年勞動力就業壓力空前。近期國務院批轉《國家人口發展“十二五”規劃》。該《規劃》針對我國人口發展問題進行了全面的部署,其中特別強調“勞動年齡人口規模龐大,解決就業問題仍將是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中老年勞動力已成為勞動力的主要部分。“十二五”期間,我國勞動力的平均年齡大約在41—44歲之間,其中35—44歲的勞動力約佔33%—35%左右,45—64歲的勞動力佔總勞動力的比重佔 36%—39%。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測算,在“十二五”期間,40歲以上的勞動力佔45%以上。從中老年勞動力的構成來看,在非正規部門就業、缺乏基本保障、工作不穩定的第一代農民工佔有很大的比重。這部分人是中老年勞動力中就業不穩定、失業風險大、再就業艱難的群體,是促進就業工作的難點。
隨著經濟增長放緩,中老年勞動力成為就業競爭中的弱勢群體。由於中老年勞動力在年齡、文化、技能等方面,與市場需求有很大的差距,因此,獲得就業的機會較少。主要表現在:一是用人單位用工需求“輕型化”。國家統計局2011年調查顯示,36歲以上農民工供給大大超過企業招工需求。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公布的《2011第四季度部分城市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市場供求狀況分析》顯示,88.9%的用人單位有年齡要求,16—34歲之間的用人需求佔總需求的64.1%,其中,要求勞動者年齡在16—24歲之間的用人需求佔28%,要求勞動者年齡在25—34歲之間的佔36.1%。二是用工文化程度要求在提高。89%的用人單位對求職者的文化程度有要求,要求高中文化程度的用人需求佔總體需求的40%(其中對職高、技校、中專文化程度求職者的需求佔60.8%)﹔對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求職者的需求比重為 23.6%。而中老年勞動力文化程度普遍很低,難以滿足用人單位的要求。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40—54歲之間的勞動力受初中教育佔71%以上,55—59歲佔 54.3%,受過高中教育的不超過23%。三是用工技能需求也在提高。工作崗位對技術等級或職稱有明確要求的佔總需求59%,而我國農民工沒有受過技能培訓的佔51%以上,中老年農民工受過技能培訓的則更少,這樣就增加了中老年勞動力的就業難度。不僅如此,勞工成本不斷攀高的趨勢下,企業往往選擇用機器替代工人,中老年勞動力必然首當其沖。據有關報道,金融危機爆發后,大量農民工返鄉,經濟回暖后,35歲以上的農民工多數失去了再就業的機會。由此可以看出,中老年勞動力就業面臨著多方面的“擠出效應”,失業問題更為嚴重。
值得說明的是,年輕人失業很多是為了尋找更好待遇和發展機會的暫時性失業,而中老年勞動力,尤其是第一代農民工則不同,面臨的是極少就業或再就業的機會。據國家統計局調查顯示,2009年,1980年前出生的農民工約佔1.43億農民工的41.6%,大約有6000多萬人。這些人主要在服務業中就業,從事臨時性、非正規的工作,工作不穩定且缺乏必要的保障。從這個意義上說,促進中老年勞動力就業的重點是第一代農民工的就業問題。如何保証這部分人在城鎮的安居樂業,事關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
在當前經濟增長放緩、就業形勢嚴峻的環境中,更應該高度重視中老年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多管齊下、多策並舉,推動中老年勞動力的就業。一是大力扶持適合中老年勞動力就業的服務業,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可以結合新型社區建設,大力扶持社區服務業的發展,比如家政服務、商品物流、健康保健、環境衛生服務、電器維修、社區保安等,扶持各種社區消費、服務合作社的建設,培養社區工作人員,有組織地開展服務工作,為中老年勞動力創造就業機會。二是大力開展對中老年勞動力的技能培訓、知識培訓、職業操守培訓以及掃盲工作。三是制定相關政策,維護中老年勞動力就業的公平環境,支持中老年勞動力創業和創新,鼓勵用工單位招聘中老年勞動力。
(責編:秦華、陳葉軍)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