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風氣”是個中性術語,人們既可以說“社會風氣很好”,也可以說“社會風氣很壞”。然而,這兩種說法常常由於其籠統性而顯得偏頗。因為在通常情況下,社會生活中總是同時存在著“某些好的社會風氣”和“某些壞的社會風氣”。當人們說“社會風氣很壞”時,實際上指的是“某些社會風氣很壞”。也就是說,“社會風氣”與“某些社會風氣”是兩個外延不同的概念。這就深刻地啟示我們,對“社會風氣”的評論要科學,不能簡單化,尤其不能以偏概全。那麼,究竟該怎樣認識當前的“社會風氣”呢?我認為,當前“社會風氣”既存在好的一面,也存在壞的一面。
“社會風氣”好的方面主要表現在:其一,主體意識的覺醒。在過去計劃經濟背景下,個人從出生到死亡幾乎全由單位包下來,甚至還把個人的家屬和子女的工作、生活也包了下來。從單位方面考慮,它覺得自己已經滿足了個人所有的權利和需要,因而余下來的就隻有一件事了,即向個人索取義務。改革開放以后,在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中,個人的主體意識逐漸覺醒。因為先前的單位解體了,個人不得不調動自己的主體意識,解決自己和整個家庭的生計。其二,權利意識的覺醒。在計劃經濟背景下,由於一切全由單位包下來,個人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真正權利是什麼。當他的權利受到損害時,他不但不知道如何去維護,甚至還安於現狀,把自己權利上的不完整狀態理解為正常狀態。而在市場經濟背景下,權利意識遠遠早於義務意識而被個人意識到。一旦個人了解到自己擁有哪些基本權利,他就會竭盡全力去爭取並維護這些權利,而當這些權利受到損害時,他就會努力進行抗爭。個人從淳朴的、無權利意識的狀態轉變為自覺的、擁有強烈的權利意識的狀態,這無疑是一種精神上的進步。其三,競爭意識的覺醒。在計劃經濟背景下,一切都是計劃好的,所有的福利大體是平均分配的。這樣一來,競爭狀態和競爭意識就失去了得以產生的土壤。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競爭狀態和競爭意識卻獲得了豐饒的土壤和巨大的動力。因為市場經濟以最充分的方式體現了靈活性和差異性,從而激活了競爭意識,而激烈的競爭不但導致了優勝劣汰的結果,而且使個人的才華和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現。上述三種意識的覺醒在當代中國社會中已經蔚然成風,並對社會生活產生了重大的、不可低估的影響。對此,我們決不可視而不見。
“社會風氣”壞的方面主要表現在:其一,責任意識的缺乏。在計劃經濟背景下,個人常常隻有責任意識而缺乏真正的權利意識,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這種狀態正好顛倒過來,即個人獲得了清晰的權利意識,卻常常忽略了與這種權利意識相匹配的責任意識。近年來媒體上報道的一些事件:如假冒偽劣商品、金融詐騙案例、環境污染事件的一再發生、企業之間三角債的居高不下等等,多是由於責任缺失而造成的事故。顯而易見,這種責任意識與權利意識之間出現的不對稱狀態,不但使社會生活中出現了許多亂象,而且使社會交易成本大幅度上漲。其二,他人意識的缺乏。在計劃經濟情況下,個人受到獻身精神的影響而把自己的一切貢獻給他人和集體,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於主體意識和自我意識的覺醒,個人把自己的關切全部集中到自己身上,甚至不惜犧牲他人利益來滿足自己的需求和欲望。這種利己主義的行為方式,不但給自己造成了悲劇性的命運,也使市場退化為狂野的“叢林”。其三,誠信意識的缺乏。在計劃經濟背景下,個人的淳朴確保了個人的誠信,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個人在喪失這種淳朴性的同時,也逐漸喪失了誠信。過去人們到市場上買東西,首先關心的是所買的東西貴不貴,但是現在,他們關心的首要問題是所買的東西究竟是真的還是假的。這種關切的轉變不但表明市場上充斥了假冒偽劣商品,也表明了原來淳朴的人際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正蛻變為冷漠的、不信任的甚至欺詐性的人際關系。上述三個方面的精神元素的缺乏,對當前的社會生活和人們的精神風貌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總之,我們應該對“社會風氣”所涵蓋的各種精神元素進行具體的分析,通過批評和反思,光大積極的元素,遏制消極的元素。(作者為復旦大學教授)
(責編:秦華、陳葉軍)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