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社科文庫>>社會

流動人口內部結構的新變化

張翼  2012年04月16日11:09  來源:北京日報

  流動人口問題與經濟社會發展密切相關。近年來,我國人口流動方面出現了一些新變化,需要重點關注。

  變化一: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流動人口增速開始趨緩,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及大學生流動人口的增速趨升。流動人口中的農民工,尤其是從事體力勞動的農民由於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勞動力供給的減少而呈現短缺。九年義務制教育的完善,以及高中階段尤其是中等職業學校教育招生人數的上升,使初中畢業生的升學率大大上升。很多初中畢業生畢業后進入高中或中等職業學校學習。因此,流動人口中接受過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教育的人數,開始迅速上升。另外,伴隨大學生畢業人數的上升與就業崗位的趨緊,這部分人口中會有更多的人加入到流動之列。

  變化二:流動人口中男女兩性比例將趨於均等,大城市女性流動人口的數量將超過男性。在工業化初期,隨著城市房地產、城市交通等的興建,城市會創造出大量藍領工作崗位,吸引農村男性流動人口進入城市打工。但到工業化中期,隨著城市基建用工數量的收縮,制造業和服務業用工數量的擴張,女性流動人口會迅速增長。現在,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城市,流動人口中女性的數量已接近或超過男性。在某些中小型城市,女性流動人口的數量也迅速增長。“十二五”時期,特大城市或省會等大城市伴隨后工業化特征的加強,會吸引更多女性進入城市工作,從而使特大城市流動人口中女性的數量將超過男性。

  變化三:中國沿海地區的產業升級、由沿海向內地的產業轉移、中部崛起戰略和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等,使流動人口的流動區域將由單元集聚趨於多元集聚。二十世紀后二十年,東部沿海地區,環渤海灣經濟帶、長三角地區與珠三角地區,成為流動人口的主要流入地。大約有50%—60%的跨省流動人口流入到了這些地區。但在產業轉移尤其是在低技術勞動密集型產業自沿海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的影響下,某些承接了東部地區轉移產業的大省,農民工的就業出現了就近就地轉移的趨勢。雖然環渤海灣經濟帶、長三角地區與珠三角地區仍然是流動人口的主要流入區域,但中西部地區的吸納能力也開始增強。某些曾經鼓勵流動勞動力外出經商務工以發展經濟的省份,力主流動勞動力就近就地就業,以滿足當地發展勞動密集型企業之所需。另外,長三角地區尤其是上海市關於建設現代服務業、先進制造業、國際金融業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戰略目標,珠三角地區對發展服務業、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等的強調,以及北京對創新與科技的重視,都強化了對勞動力人力資本的要求,伴隨沿海地區產業升級速度的提升,原來積聚於這些地區的低端產業,將首先向本區域內的欠發達地區、然后向勞動力資源比較豐富的中西部內陸地區轉移。

  變化四:流動人口中35歲及以上人口所佔比重開始增加。伴隨人口收縮程度的加深,也伴隨初中文化程度與小學文化程度新增勞動力的下降,城市流動人口尤其重體力勞動人口的需求開始短缺。在某些建筑裝修行業從事勞動的流動人口的年齡開始增加。而在金融危機之前的很多年,35歲或40歲以上年齡段流動人口佔比都非常低。應該說,35歲及以上年齡段流動人口數量的增加,是最近幾年的一個新現象。

  變化五:流動人口家庭化候鳥式遷移現象越來越突出。在工業化初期,主要是男性重體力勞動流動人口遷居到城市謀工求職。這些人當中也存在家屬關系,但主要表現為父子外出打工,成年已婚女性留守農村。到工業化中期階段之后,流動人口尤其是女性在城市的就業需求增加,使得流動人口的家庭式遷移,開始表現為夫妻攜帶子女的遷移。最近幾年,伴隨城市公共資源向流動人口的逐漸開放,家庭化候鳥式遷移的數量越來越多,這從流動人口子女數量的增加上可以明顯感知到。由此可見,流動人口將不再表現為短期的遷徙,而會增加市民化與移民化特征。

  (作者單位: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