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舒爾茨曾說,世界上大多數人是貧窮的,如果懂得了窮人的經濟學,我們就能懂得許多真正重要的經濟學原理。貧困不僅表現為過去能力低下、機會缺失、收入微薄形成的當下清貧生活狀態,更令人擔憂的是,僅有一點點維系生命的東西也不堪未來的風險沖擊。
進入21世紀以來,國際社會和學術界審視貧困的眼光,越過20世紀50年代的收入貧困、80和90年代的能力貧困和權利貧困的視野,將貧困人口遭遇未來風險沖擊的生存脆弱性也納入貧困的內涵。與靜態的事后評價方法以及“亡羊補牢”式的扶貧分析不同,這種動態性的、前瞻性的分析理念,使學者們比此前任何時期都更加關注貧困的長期性、減貧的穩定性以及返貧的可能性,更加關注貧困人群的風險分擔問題。
越是貧困的人群,越是易於受到風險沖擊,在風險面前也越是不堪一擊,即脆弱性程度越高﹔反過來,脆弱性越高,抵御風險的能力就越弱,遇到的風險就越多,受到的風險打擊也越大,因而貧困越深。在這裡,貧困狀態與風險的脆弱性構成一個面向未來自我強化的惡性循環。要截斷這個惡性循環、跳出貧困陷阱,貧困人群需要依靠風險分擔網絡,它是抵御風險、減輕沖擊傷害的盾牌。
遺憾的是,多年以來,國際社會反貧困戰略一直都是在增加貧困人口的收入上做文章,而對風險沖擊關注不夠,分擔風險的社會安全網絡破損或缺失嚴重。直到最近幾年這種局面才有所改變。近年來,在發展經濟學以及貧困問題研究領域,國際學術界特別關注非正式的風險分擔網絡。因為,在正規保險市場尚不完善的發展中國家廣袤的農村地區,貧困人口抵御風險沖擊在很大程度上隻能依賴相互攙扶式的民間社會網絡,它是抵御風險、減輕沖擊傷害的最后屏障。
非正式風險分擔網絡屬於社會資本的范疇。對於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都相當匱乏的窮人來說,社會資本在生產和生活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被認為是“窮人的資本”。通過與其他人建立風險分擔關系,窮人可以獲得非正式信貸、饋贈等形式的資源,並運用於生產或生活,從而帶來收益。
非正式風險分擔作為一種制度安排之所以在發展中國家農村貧困地區普遍存在,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它具有正式保險所沒有的先天優勢。保險市場的一個重要特征是信息不對稱、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等問題產生了較高的交易成本,為保險市場的買賣雙方帶來了交易難度。非正式的風險分擔一般呈現出網絡的形態,非正式信貸、現金或禮物的饋贈通常在親朋好友等“熟人社會”網絡轉移。在農村地區,聚居程度較高,人口流動性相對較小,彼此熟悉,容易產生互信。即便非正式風險分擔沒有正式的、法律承認的契約作為保障,也不存在嚴重的“履約”問題。況且,貧困人口大多以農業為生,親戚朋友相互之間的農業投入、採用的農業技術和農業產出透明程度高,成本與收入也知根知底。
總之,“熟人社會”網絡具有一種天然的優勢,它借助於農村的社會關系,實現了自我監督、自我執行,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市場所不能解決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很多實証研究表明,雖然農村貧困人口的收入波動較大,但其消費水平的波動相對較小,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非正式的風險分擔網絡發揮了的作用。
大量實証研究表明,風險分擔網絡是內生的。盡管親戚朋友的關系網絡在表面上看來是外生給定的,但其背后也隱藏著人們的主動選擇。比如在印度,父母在安排子女的婚姻時,會力求風險能夠得到最大程度的分散。回歸分析表明,農戶傾向於與那些有共同生活經歷,或曾經共同分擔風險的農戶分擔風險,這意味著地理距離和社會距離較近的家庭之間更易形成風險分擔網絡。
但問題是,如果網絡內部家庭之間的地理距離和社會距離較小,他們的收入相關程度就相對較高,同時面臨共同風險沖擊的可能性就較大,此時,網絡所起到的風險分擔作用也就非常有限﹔反之,如果網絡內部家庭之間的異質性較大,其收入相關程度較低,風險分擔網絡就更有助於增強家戶抵御風險的能力。研究這一問題,對於理解貧困脆弱性、制定嵌入社會網絡之中的幫扶機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研究者們注意到,政府提供的公共安全網可能會對非正式風險分擔產生一定的擠出效應。因為,一方面,一旦貧困人口獲得政府公共轉移支付,其他家庭可能就會削弱對其提供的幫助﹔另一方面,公共轉移支付在改善福利的同時,也改變了非正式風險分擔自我實施的條件,增強了風險分擔網絡中違約者採取機會主義行為的激勵。因此,政府在為貧困人口提供轉移支付時,有必要將非正式風險分擔考慮進來,使社會保障機制與非正式風險分擔互為補充。
風險分擔網絡對於發展農村小額信貸也有重要意義。目前我國的農村小額信貸市場還處於發育階段,農民旺盛的信貸需求和金融機構信貸供給不足之間的矛盾十分突出。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農民沒有足夠的抵押品或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以獲得信貸,或者無法使金融機構相信信貸安全。筆者認為,風險分擔網絡可以充當金融機構與借款者的橋梁和紐帶。即,借助風險分擔網絡內部互相監督、自我執行的特征,選擇合適的入口將信貸資金注入到網絡之中,讓資金在網絡之中流通。比如,網絡中具備貸款資格的人去申請貸款,通過網絡關系將信貸傳輸給需要資金的人,或由網絡中信譽較好的人為他人提供擔保,並進行監督。
目前,我國處於城市化進程加速時期,人口流動的規模和頻繁程度都是空前的,這在一定程度上會瓦解農村非正式風險分擔網絡。因此,在保証人口充分流動的同時,如何避免原有社會資本流失,如何讓農村社會保障體系與非正式風險分擔網絡互補融合,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緊要課題。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責編: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