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努力形成社會和諧人人有責、和諧社會人人共享的生動局面。”如何構建公平正義、和諧有序的和諧社會,形成和諧社會“共建共享”的生動局面,是需要深入探討的重大理論和實踐課題。從倫理學與社會學的視角看,社會角色是個人與社會的聯結點,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權利義務主體。通過對社會角色權利義務的分析,可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倫理基礎。
角色倫理為和諧社會提供主體倫理基礎
社會倫理學認為,“社會角色既是個人走向社會的起點,也是個人與社會的聯結點。”(奚從清:《角色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43頁)社會組織和群體扮演著一定的社會角色,但最終要落實到個體的、具體的人。因而,社會角色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著具體的主體基礎。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中,每個社會角色既是權利主體又是義務主體,既有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責任和義務,也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成果的享受者。在構建和諧社會過程中,應當充分肯定社會角色的主體地位,以發揮每個社會角色的主體作用。
角色倫理意義上的權利義務關系是從道德的角度對社會角色權利與義務的規定,它側重要求主體履行與自己身份地位相應的義務,強調應然之責和倫理義務的優先性,特別是彰顯公益和道義責任。它強調主體對義務的履行更多地是超出個人功利的計較,而不是作為獲取權利的前提和手段。而公益權利和社會責任是社會角色權利義務的延伸。隨著社會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和公共關系、公共利益的不斷擴展,人們享有更多的公益權利,同時角色主體也負有更多的社會責任和道德義務。這種權利義務關系已經拓展為代內之間和代際之間的關系。這便使得當代角色主體在自身特定的社會身份和權益中,不僅要考慮自己作為角色個體的角色權益,還要考慮社會構成體系中其他角色主體、隔代角色主體的角色權益問題。這種主體之間的角色權利關照和角色義務承擔,體現了角色權利平等、公益權利和社會責任擔當的角色倫理要求,從而使角色倫理可為和諧社會提供主體倫理基礎。
角色倫理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責任倫理基礎
每個現實的、具體的社會角色都是在社會關系網中佔有特定的位置,與現實社會有著客觀的聯系,形成了實存的倫理關系,由此也就具有了相應的角色責任、道德本分、職責和使命等社會倫理規定性。
在社會發展中,角色責任是因一個人的社會角色即在社會中的身份和地位而產生的。當代社會,人的社會角色同樣與身份和地位相關聯,隻不過角色只是一種標示、符號和頭銜,是一個人在社會生活中所處的位置和身份,其作用是告訴人們特定個體在社會中扮演什麼角色,具有哪些權和責。人們在追逐角色不斷變化的過程中,更多地關注角色的權利,而角色的責任往往被擱置,相應角色的倫理責任被忽視。這不僅割裂了社會角色與生活實踐的聯系,割裂了角色權利和義務的統一關系,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現代人角色定位失衡、角色混同和角色沖突。角色責任倫理,使責任對象化明顯,責任的主體性明晰和具體,彰顯著責任倫理主體即各個領域的社會角色權利和義務的有機統一,使權利和責任落實到個人、社會組織等角色主體。這樣,社會角色既可以是和諧社會建設的責任主體,也可以是享受和諧社會建設成果的權利主體,從而為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價值目標以及權利和義務統一的價值原則提供了責任倫理基礎。
角色倫理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社會調控秩序
角色倫理行為模式作為角色倫理行為的基本架構,它是指個體在角色扮演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倫理行為方式和標准。在不同的社會中,不同的社會角色有著不同的倫理行為模式。角色倫理通過“人倫之理”和“道德應當”的倫理模式起著社會調控的積極作用。
角色倫理不僅要在現實層面為社會角色指出“應當”如何的行為方向,還在理論上闡明之所以“應當”的原因。社會角色在社會生活中之所以對許多行為有“應當如何”的要求,是因為社會關系規定著社會角色和社會身份,而角色倫理則強調“人倫之理”和“道德應當”。因此,關於行為“應當”的所有理由在自身扮演的社會角色以及由此形成的倫理關系中找到依據。由社會角色客觀形成的“倫理”關系,便邏輯地推演出應當如何的倫理規定和道德應當。每一社會角色都處在特定的社會關系和倫理關系中,角色行為和活動也就必然包含著一定社會的倫理規定和道德上的應當。任何一個道德范式,若被認同為道德上的“應當”,大多與人們在生活中扮演的社會角色有關,並建立在角色倫理基礎之上。比如,當我們說“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尊老愛幼”、“尊師愛生”等,無不是由社會角色的倫理關系決定的角色道德應當所體現的。這就是履行道德應當,它與願不願意的自由意志無關,它是行為主體扮演的社會角色及其實存的倫理關系使然,是角色倫理的內在規定和角色蘊涵的道德應當。
由此,無論是個人還是群體或社會組織,隻要進入社會角色就具有社會性、倫理規定性和道德上的應當。實際上,我們每個人都客觀地處於特定的人倫關系中,具有特定的身份和倫理地位,既扮演著特定的社會角色,也相應地規定了權利和義務。社會角色與人倫之理是相互契合與相通的,它規定著人們的人際關系及其倫理秩序。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在很大程度上是建設和諧的倫理秩序。現代社會的角色倫理是通過明確和認同人們的特定社會地位、身份及其相應的權利義務和行為准則,要求每個社會成員扮演好自己的社會角色,各司其職、各盡其責、恪盡職守、名副其實,從而“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因而,角色倫理具有調整人際關系和維護社會秩序的功能,它明確著和諧社會主體的道德行為規范和行為模式,從而起到社會調控和有序倫理秩序的重要作用。
(河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執筆:田秀雲、薛曉萍)
(責編: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