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大量勞動力涌向了城市和非農產業。隨著我國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流入城市的已不僅是農村“富余”的勞動力,還包括大量農業生產所必需的勞動力。筆者在調研中發現,農業勞動力短缺與勞動力老齡化這兩個問題互相伴生,而老齡化是更為嚴峻的現實問題。務農人員老齡化現象正日益嚴重並導致了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者質量的下降。
我國農業勞動力老齡化的原因分析
首先,農業勞動力老齡化是農村人口向城鎮集聚的必然結果。西方理論界對人口從農村向城市流動的研究結果表明:勞動力從農村轉移到城市是城鄉差異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解釋了我國農村人口向城市的轉移的原因。在我國,農村和城市在經濟、文化、公共事業、社會福利等方面存在較大差距。為了分享現代文明成果和追求更好的發展機會,即使在城市中無法獲得預期收入,農村大量青壯年勞動力也會源源不斷向城市轉移。進城以后,他們除非迫不得已,都不會再回到農村。他們在城市養育起來的“農二代”,雖然在戶籍意義上仍屬於農民,卻從未從事過農業生產,今后也不願回到農村。隨著城市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對勞動力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上世紀80年代中期進城務工的第一代農民工由於在城市缺乏競爭力,正逐步被“淘汰”返回農村。隨著年輕勞動力不斷流向城市,“高齡”勞動力不斷返回農村,必然導致農業勞動力老齡化成為一種趨勢。
其次,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問題不能完全用農業比較效益低來解釋。傳統觀點認為,由於農業生產比較效益偏低,使得農民紛紛流向城市,最終導致農業勞動力短缺。但結合發達國家的情況來看,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問題不能完全用農業生產比較效益低來解釋。歐美和日本等經濟發達國家,農產品價格高,加上政府對農業的大量補貼,農業的比較效益並不低,但也存在比較嚴重的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問題。2007年,美國農業普查結果顯示,美國農場主的平均年齡已上升到57.1歲﹔在日本,2009年農業從業者中65歲以上的人員所佔比例為61%。這都不是農業生產比較效益低能夠解釋的。國外農業勞動力老齡化之所以沒有威脅到農業生產,是因為他們有完善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以及較高的農業機械化水平,彌補了農業勞動力的短缺。
2004年以來,中央財政對三農的扶持力度不斷加大,同時伴隨著近幾年農產品價格的不斷上漲,農業生產的效益在逐步提高,但這並未能阻止年輕農民從農村向城市轉移的腳步。因此不能簡單地認為提高農業的比較效益就可以解決農業勞動力老齡化或者勞動力短缺問題。
我國農業勞動力老齡化的后果
一是土地粗放經營,撂荒現象日益嚴重,生產率下降。由於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土地經營十分粗放。現在留守農村的老年人大多隻選擇生產條件好的、離家近的田地耕種,離家遠的坡地和旱地則撂荒。原來一年可以種兩季作物,現在也隻種一季。許多農民種糧就只是為了解決自己的口糧需求。
我國人多地少,耕地資源稀缺,為了保障農產品供給,中央一再強調要保住18億畝耕地的紅線。這就要求我們提高土地的產出率,充分利用好現有的耕地資源。而農村的現狀卻造成了部分耕地資源閑置浪費。
二是農業發展后勁不足。農業勞動力老齡化的趨勢,使得我國的農業勞動力也面臨著后備主體的潛在缺失。城鄉二元結構的存在,很難把高素質人才吸引到農村來,后繼乏人是我國農業的潛在威脅。現代化農業需要懂技術、會管理、能夠掌握現代化農業機械設備的人才,而目前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的老齡勞動力很難適應現代農業的要求。此外,在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的情況下,本可以用推廣適度規模經營的方式來發展農業生產,但由於轉移到城市中的農民不能真正在城市生根,他們仍要保留自己的土地作為生存保障,因而很難將分散於眾多農民手中的土地進行有效的集中,實行規模經營。
三是農產品供給短缺可能成為常態,農產品價格將持續上漲。盡管我國食品價格佔CPI的權重已從上世紀80年代的60%下降到2011年30%左右,但今年的CPI上漲有60%以上的因素仍來自食品價格,其中又主要受農產品價格上漲的影響。一般情況下,農產品需求的增長呈緩慢趨勢,難有大幅波動,農產品價格的大幅上漲表明農產品供給出現了較大缺口。生豬養殖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為什麼在每頭生豬的毛利達到800元左右、創了歷史最高水平的情況下,農民仍缺乏補欄的積極性呢?一個解釋就是農村養豬的人正在減少。在農村,年輕人越來越少,老年人不願養或不能養。勞動力短缺和老齡化導致生豬供求均衡的周期被拉長。
整個農產品的供求均衡周期是否也會像生豬的價格周期那樣演變呢?如果找不到有效的措施來解決農業勞動力短缺和老齡化問題,今后我國農產品的供給短缺可能成為一種常態,農產品價格將長期保持高於物價平均水平的上漲態勢,在突發因素的影響下,甚至不排除爆發短期的農產品供給危機。
解決農業勞動力老齡化的對策建議
其一,培育職業農民。應著力吸引高素質人才從事農業生產,加大對農民培訓的力度,營造留住農村人才的有利環境。
其二,提高農業機械化程度。鼓勵和支持相關科研機構研發符合農業生產需求的機械設備,提高我國農業生產的機械化程度,降低農業生產對人工的依賴程度。繼續完善和提高國家的農機具購置補貼。
其三,加強對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和投入。建立和完善對農業生產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快在農業生產、農業技術推廣、農業信息、農業金融和保險等領域的服務體系建設,減輕農民的務農難度,增強農業抵御風險的能力。
其四,改變農業生產的組織經營方式。改變傳統的分散經營的農業生產模式,鼓勵農民建立專業協會、股份合作社、專業合作社等不同形式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業生產組織化和產業化程度。支持和鼓勵條件允許的地區,在穩定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推進土地流轉,進行農業適度規模經營。
(責編: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