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體制的變革、社會結構的變動、新經濟形式的快速發展和利益格局的巨大變化,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呈現全方位、多層次、多樣化趨勢,順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眾的新期待,通過創新社會管理理念和方式,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提高社會保障管理水平,是發揮好社會保障功能,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途徑。
創新社會管理理念,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央黨校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社會管理及其創新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強調,要“扎扎實實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並重申要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目前我國社會保障功能的更好發揮,有賴於在創新社會管理理念的前提下,形成黨和政府、社會組織、社會成員共同參與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格局。
首先,要注重制度設計的科學性。在制度建設中既要實現對所有社會成員的全覆蓋,又要盡力防止和糾正制度“碎片化”問題。我國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社會保障制度的各個項目在不同階段由不同的部門啟動,建立之初立足於解決“有與無”和“廣覆蓋”的問題,缺乏系統的頂層設計﹔在實施中有些地方政府又紛紛採取變通措施,如降低費率等,社保制度逐漸呈現出“碎片化”發展態勢。雖然近些年我國在治理社會保障“多龍治水”方面做了一些努力,但是社會保障制度城鄉分割、職業分割、群體分割、部門分割,以及幾種制度之間相對獨立、互不銜接的問題尚未根本解決。因此,在進一步的制度建設與完善中,必須加強制度框架的總體頂層設計,在繼續解決“有與無”問題的同時,妥善處理新舊制度的關系,完善各項制度的銜接,逐漸實現制度“由分到合”,確保社會保障制度的科學性、公平性、可持續性。
其次,要注重制度實施的實效性。已有的制度隻有確保實施才能夠充分發揮功能。制度的實施需要有效的管理。目前在加強社會保障管理中,一要進一步理順行政管理體制,解決好同類社會保障項目分由不同行政管理部門管理,機構重復設置、兩套制度、兩套信息體系、兩套管理和經辦機構,造成交叉管理、重復建設、行政成本高等問題。建立職責明確、相互協調、彼此制約的社會保障行政管理、業務管理、監督管理機構,形成高效管理機制。二要下大氣力解決已有制度在實施中覆蓋面狹窄的問題。覆蓋面大小是反映社會保障制度可及性和有效性的首要指標。為確保既有制度的實施,需要進一步採用手段先進、服務優質、監督有力的制度運行機制,確保既有制度的實施,擴大覆蓋面,做到社會救助、社會保險實現應保盡保,社會福利實現公共產品、公共服務均等化供給,獲取制度運行效益最大化。
創新社會管理體制,發揮社會保障功能,必須適應我國改革開放新形勢下社會結構的變遷,適應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建設步伐加快的社會潮流,適應社會成員生活地點與職業崗位流動加快的社會實際,構建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這需要從如下幾方面入手:一是積極發揮社會組織的協調作用,二是提高公眾參與的積極性,三是注重提高企業落實社會保障制度的自覺性,四是注重發揮社區在社會保障實施經辦中的作用。
創新社會管理方式,提高社會保障管理水平
社會保障制度的有效實施,需要充足的財力和先進的信息技術支持。在發揮社會保障制度功能的社會管理創新中,需要開闊眼界,大膽探索,創新社會管理方式,提高社會保障管理水平。
一是拓寬社會保障籌資平台,為發揮社會保障功能提供充足的財力支持。
社會保障功能的發揮需要龐大的社會財力支撐,在發揮政府社會保障基金籌資主渠道作用的同時,還需挖掘社會潛能,構建多元化的社會保障基金籌資渠道,這其中,多元化的社會保障資金補充體系尤為重要。
多元化的社會保障資金補充體系包括社會輔助機制、市場機制、准市場機制和職業機制。首先,慈善事業作為民營社會公益事業是社會輔助機制的典型形式。慈善事業又被稱為“第三次分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對緩解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社會福利具有積極意義。慈善事業包括對各類社會財力的聚集和志願者勞務的聚集。慈善事業的發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社會保障資金緊張和服務不足的矛盾。要通過積極促進慈善事業發展政策的供給,樹立現代慈善理念、健全慈善法律體系、培育社會慈善組織,引導和發掘慈善力量,為富人做慈善、慈善組織做慈善、人人做慈善提供規范、積極的社會和政策環境。其次是發揮市場機制的補充功能。市場機制是市場運行的實現機制,市場經濟運行的核心特征是追求經營效益的最大化,並不具有擴大社會福利的自覺,但是其運行的某些特殊領域則可能衍生出擴大社會福利的效應。運用市場機制擴大社會福利主要從兩個方面著手:一要積極發展商業保險,引導人壽保險在更廣范圍、更深層次開發保險產品,幫助社會成員分散各類風險﹔二要更加注重通過市場運作確保社會保障基金保值增值,既順應市場規律又擴大社會福利﹔三要注重准市場機制如職業年金和福利彩票等補充作用的發揮。
二是積極利用先進信息技術手段,為發揮好社會保障功能提供強大的信息技術支撐。
要大膽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現代信息手段提高社會保障管理服務水平。其一是以基層為重點加強社會保障基層服務平台建設,按照以人為本的要求,規范和優化社會保障管理服務流程,推進標准化建設﹔其二是加強社會保障信息網絡建設,加快建設項目齊全、全國聯網的社會保障信息管理系統,及時、准確記錄保障對象的繳費和權益,形成人人享有社會保障的“安全網”,推進標准統一、功能兼容的社會保障卡應用,實現社會保障制度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系中共湖南省委黨校副校長)
(責編:高巍)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