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社科文庫>>社會

社會改革的核心是實現社會平等

劉尚希  2011年11月28日08:47  來源:北京日報

  我國過去30多年的經濟改革,主要圍繞一個關系來展開:政府與市場。通過放權、分權給市場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但是這個市場還不完善。而完善的重點仍是放權、分權,因為政府對微觀的干預還是很多。通過經濟改革,讓經濟主體有了很多的自由,可以自主決策,自由流動,自由組合,自主地創造財富。但經濟自由仍是有限的,同時伴隨著市場的不平等問題,市場的機會不公平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改革。但僅靠經濟改革本身不夠,這些問題的解決更多地依賴於社會領域的改革。社會領域的改革指向是平等,也就是實現社會平等。沒有社會平等,經濟改革、經濟發展、經濟轉型就無法向前推進。

  社會平等的核心是機會公平,而不是結果的平等。常說的效率與公平的問題,認為兩者相矛盾,其實是把兩個不同領域的問題放在一起,從邏輯上看是講不通的。效率屬於經濟學的問題,而公平屬於社會學的問題,二者無所謂矛盾與沖突。如果把整個社會比作火車,那麼效率和公平就是兩股鐵軌,二者必須總是處於平行的狀態,否則社會這個火車就會出軌傾覆。經濟學強調效率,社會學強調公平。當經濟學至上時,看重效率﹔到社會學被重視時,又看重公平。如果隻用經濟學的思維,或隻用社會學的思維,時而強調效率多一點,時而強調公平多一點,就意味著這個鐵軌的高低寬窄在不斷變化。這樣就會導致危機。所以,我認為社會改革的核心點是推進社會平等,使公平與效率保持穩定的平行狀態。

  社會平等,機會公平,最終是用社會來約束政府,讓政府與社會的關系保持協調。

  那麼,如何讓社會來約束政府?首先讓這個社會發育起來。社會不發育起來,社會不可能約束政府。要讓社會發育,就需要給社會分權,不給社會分權,社會不可能形成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的能力,那就什麼都要靠政府去管。現在社會矛盾越來越多,不和諧現象越來越多,政府是不是都能解決呢?這裡用一個比喻來說明這個問題:進入汽車時代以后,交通事故不斷增加,交警有限,輕微的事故讓雙方自己解決,不要找警察。這個就是社會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的機制。實質是給社會分權。社會分權促進社會發育,社會發育促進社會平等。

  現在,推進社會改革,有兩個重點:一個是對城鄉分治導致的不平等的改革,這說了很多年了,城鄉居民在社會的基本權利方面是不平等的,造成了兩個不平等的兩大群體,尤其是農民工,這方面的改革需要加快推進。二是公共產權制度的改革。公共產權制度改革就是使我們社會主義的公有制怎麼落地,不能讓社會主義公有制懸在半空。公共資源、公共資產為國家所有,落地的方式是其收益能夠讓全國人民共享。有人在討論國有壟斷,提出要改革。我認為,問題的關鍵不在於壟斷,而是公共產權的收益怎麼讓所有老百姓享受到。但是,當前一個不可回避的事實是,公共產權在市場化的過程中,其收益大量流失了,社會貧富差距迅速擴大。財富帶來權利,貧富差距擴大造成了新的社會不平等,階層固化,並進一步帶來新的機會不公平。

  由此看來,促進社會改革,實現社會平等,是當前我國改革的重點。

  (作者為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責編:高巍)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