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些道德方面的事件引發了社會對當前道德教育的反思,所謂“道德滑坡”的簡單化論調由此成為公眾與媒體關注的焦點。其實,社會道德波動是世界各國在經濟與社會轉型發展階段存在的共性問題,中國當前表現出來的社會道德問題,並不意味著中國公民道德水平的下降。
目前中國的社會道德建設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效,但由於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規范、機制尚在發展與成長之中,社會道德規范還沒有完善和剛性化,道德理念還只是傳統文化的自發表現,沒有內化於民眾的心中。引發當前各種社會道德問題的本質根源不完全在於公民道德水平問題,而在於社會轉型期政治、經濟、法律等制度建設的不完善性。因此,我國公民道德建設,既要吸取各國社會道德建設的有益經驗,讓中華民族優秀的道德文化傳承下來,也要積極利用社會道德輿論的力量引導與完善各項制度,填補轉型中制度設計的漏洞。
第一,社會道德建設是執政黨建設的重要抓手。社會道德建設是社會建設的核心內容,通過社會道德建設,可確立中國社會發展的靈魂主線。社會道德建設是文化建設的傳承內容,是中國傳統文化走向現代化、制度化的重要途徑與載體;社會道德建設是執政黨建設的重要抓手,社會道德建設對執政黨而言,既是面對社會風險的挑戰,也是樹立執政威信的籌碼。中國共產黨亟須利用和通過“社會道德建設”,更好地促進我國經濟與社會的同步轉型,增強黨的向心力與凝聚力,提高執政水平。
第二,德育須貫穿學校教育全過程,輻射全社會。從學生的縱向成長來說,從小學、中學到大學,根據不同階段年齡身心發展特點,由教育主管部門提出要求,設計不同內涵但內在統一連貫的道德教育核心課程。從學校、社會、家庭的橫向來說,三個層面應體現出相互促進的特征,即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三位一體,家庭教育是基礎,學校教育是核心,社會教育是整體,在密切配合、協力推進中發展。
第三,把道德教育推及公民生活的各個方面。公民道德教育不是單純的個人道德完善,而是要注重培養適應現代社會和生產所需要的基本道德素質。愛國主義教育、法制觀教育、價值觀教育、倫理道德教育、健康人格教育等都應成為道德教育的基本內容,要把道德教育推及公民生活的各個方面。公民道德教育不但內容廣泛,而且同社會生活緊密聯系,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在具體實施中要注重道德教育內容的層次性問題,針對不同年齡層次開設不同教學內容的公民教育課。
第四,良好社會道德意識形成需法律保障。社會道德問題根源於社會現實問題,現實問題的解決要依賴於各種制度、法律的完善。譬如:要建立和完善社會信用體系,以個人信用體系建設來促進社會道德的完善。
第五,發揮好媒體對社會道德建設的正確引導作用。社會道德主要是通過輿論的引導、譴責與監督來維護實現的,要注重利用大眾傳播媒介對公眾的影響力,積極發揮媒體對社會道德事件報道的輿論壓力,促進我國社會道德建設。同時,在當前情況下也要避免媒體、尤其是網絡對於社會道德失范問題過分夸大,影響公眾對社會道德建設與政府的信心,增加社會道德建設的難度。
第六,挖掘傳統文化資源,構建當代中國社會道德話語體系。我國加強社會道德建設,在涉及到價值觀教育、生命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等內容中,要注重中國傳統文化的運用,選擇傳統道德文化中富含人文性、主體關懷性的資源深入挖掘,最大限度地保持傳統道德和儒家文化的傳承性。如設置“至真”、“至誠”等路名的標示,在學校、博物館和文化館等場所豎孔子塑像和融入“論語元素”等。(作者為上海社科院副研究員)
(責編:高巍)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