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社科文庫>>社會

為了偉大的和諧音響

——合唱指揮現狀分析

徐玲  2011年11月21日09:12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為了偉大的和諧音響

  



  “隻為我們自己歌唱是沒有價值的,兩個人一起唱會更好,逐漸地越來越多,成為上千人一起唱,直到我們成為一個偉大的和諧的音響,我可以說,整個世界更美好了。”匈牙利音樂“教父”柯達依·左爾坦曾這樣說。

  合唱的藝術之美,可見一斑。

  今年是建黨90周年,全國各地開展的“唱紅歌”活動,無疑對合唱事業的發展有積極作用。而與此同時,“合唱指揮”人才匱乏問題突出。在我國,“合唱指揮”人才的匱乏與需求正逐漸形成一個巨大反差。客觀地分析從事“合唱指揮”專業人員的現狀,有的放矢地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是十分必要的。隻有這樣,才會對中國的合唱事業穩步前行提供有力保障。

  誰來引領大家的歌唱

  合唱指揮人才匱乏

  新中國培養出的第一位女指揮家鄭小瑛,是以合唱指揮“起家”的。1955年2月,來華蘇聯合唱指揮杜馬舍夫提出辦一個指揮培訓班,幫助中國培養合唱指揮人才,條件是他自己選擇學生。他挑中了“匆匆應考”的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二年級“三好學生”鄭小瑛。正是這個培訓班,將鄭小瑛帶上了指揮家的道路。1962年,鄭小瑛在克裡姆林宮劇院指揮第一場歌劇,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交響樂女指揮。上世紀70年代末,她執棒用漢語演唱的法國歌劇《卡門》,被西方媒體稱贊為“世界最佳女指揮”。

  時代變遷,音樂發展再也沒有建國初那種舉國上下熱火朝天的氛圍了,像鄭小瑛這樣的指揮家也少之又少。

  拿合唱來說,目前我國專業合唱團為數不多,且有越來越少之勢,許多城市的合唱團均以業余合唱團為主。這些合唱團的指揮多是從高校或專業團體聘請的兼職指揮,且受資金等因素限制,多數是為某場演出或某個賽事而臨時聘請的,真正擁有優秀合唱指揮的團隊卻不多。指揮家、上海音協合唱委員會理事長、中國合唱協會常務理事蕭白曾在《合唱通訊》第22期《關於提高上海合唱藝術水平的十點建議》一文中談道:“這些合唱團(指上海的近百支業余合唱團)在發展中遇到的最大問題便是缺少高水平的合唱指揮……”上海況且如此,中小城市就可想而知了。

  目前在全國的專業音樂院校中,除少數幾所擁有1至3名專職的合唱指揮教師外,多數音樂院校、師范院校和綜合大學的音樂系,最多也不過擁有一名專職或兼職的合唱指揮教師。而那些還沒有開辦音樂專業或音樂教育專業的高校,目前還遠不能達到平均一所大學擁有一名受過系統訓練的專職合唱指揮教師的條件。由此看來,目前各類高校的專職合唱指揮教師的匱乏已是相當嚴峻的現實問題。

  從目前盛行於世界的四大音樂教學法,即達爾克洛茲、柯達伊、奧爾夫、日本鈴木教學法來看,在教學過程中都將合唱納入重要的地位,在日本及西歐一些國家,中小學的音樂課其實就是合唱課。但我國近年來,為中小學培養音樂師資的音樂院校,在合唱與指揮類課程的安排上普遍存在課程門類不全、課時量少、教學內容不全、教學質量低的狀況。教師們在合唱排練中經常出現一些概念性錯誤,例如,有的教師既不知道童聲與成人的音域有何區別,也不知道合唱中各個聲部的基本排列方位,在合唱學理論與合唱訓練方法方面知之甚少。

  校外教育機構中合唱指揮專業教師數量缺口非常大,也影響了校外教育活動場所對中小學生合唱訓練的發展。

  人皆可為合唱指揮

  對待合唱指揮有誤區

  目前,社會上對合唱藝術及合唱指揮的認識存在諸多誤區。

  誤區之一:認為群眾歌詠活動等於合唱藝術的全部內涵,忽視了合唱藝術所具有的專業性。音樂家華格納在《指揮的藝術》中寫道:“指揮家的全部責任,就是要指揮出每一個作品的准確速度。”由於我國的合唱藝術與西方一些國家相比,其發展歷史較短,僅有百余年的歷史,且通常以群眾歌詠為主要表現形式,因此在許多人的心目中便形成一種誤區,認為群眾歌詠活動即等於合唱藝術的全部內涵,甚至連許多業內人士也不乏如此看法,這是十分狹隘和錯誤的。

  毋庸置疑,中國的群眾歌詠的確是中國特定的政治、歷史和文化的產物,它的確也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合唱事業發展的基礎,然而它只是合唱藝術的表現形式之一,而絕不是全部。其實,合唱藝術在創作體裁上既有大型的清唱劇或康塔塔,也有單三部或復三部等﹔在題材內容上既有宗教也有民謠等﹔在創作技法上既有古典或浪漫派,也有現代派。此外,二者在音樂表現形式、演唱風格等方面均各不相同,絕對不可一概而論。

  誤區之二:認為合唱指揮誰都能勝任。事實上,合唱指揮工作對於人的綜合素質要求較高,一個優秀的合唱指揮不僅需要扎實的作曲理論基礎、嫻熟的指揮技法、靈活多樣的合唱訓練手段,還需要熟悉中西方音樂史、了解聲樂演唱技巧,此外還應具備堅忍不拔的毅力和一個領導者的素質和能力。

  誤區之三:認為樂隊指揮比合唱指揮的水平高。因為器樂作品通常篇幅較長,且各類樂器的性能及音色比較繁雜,表現力也很豐富,而合唱作品的篇幅通常相對較短,且音色為單一的人聲。從事樂隊指揮工作的確不是件容易的事,不可能信手拈來。同樣,高難度的合唱作品也並非人人都能很好地勝任。但合唱作品中也有像貝多芬《第九(合唱)交響曲》、拉赫瑪尼諾夫的康塔塔《鐘》、奧爾夫的《博依倫之歌》、黃自的《長恨歌》、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等大篇幅巨作,要想很好地完成這些合唱作品,指揮者需要在具備樂隊指揮全部素質的情況下,對合唱訓練學了如指掌,此外還要具備一定的文學修養和歌詞處理能力。

  樂隊指揮與合唱指揮,理應是指揮專業的兩個不同的縱深方向,二者如同一棵樹上的兩個樹枝,本身並無高低貴賤之別。筆者認為,衡量指揮水平的高低,既不能依據作品的篇幅長短,也不能僅看作品的難易程度,更不能簡單地看排練對象是樂隊還是合唱隊,而是應把指揮者完成音樂作品的質量作為最主要的衡量依據。

  數團均唱《祖國頌》、《雨后彩虹》

  合唱藝術缺乏內在魅力

  我國合唱指揮的人才培養渠道過少,客觀上制約了合唱藝術的發展。中國的合唱指揮專業辦學歷史不長,缺乏較為完善的教育體系,專業音樂院校中開設合唱指揮專業的嚴重不足,設置合唱指揮主修方向的高校寥寥無幾。中國的專業音樂院校從20世紀初開始建立,主要借鑒的是西歐和蘇聯的音樂教育體系,這在作曲技術理論、西洋樂器演奏、美聲唱法表演等方面為我國提供了十分有價值的教學參考模式。20世紀五六十年代,隨著音樂界留學歸國指揮家的增多,音樂院校指揮專業也逐漸開辦起來,但其中多為樂隊指揮。我國的合唱指揮專業辦學歷史相對較短,與音樂其他門類相比,基礎十分薄弱,使中國的合唱藝術在較長時間內成了群眾歌詠的代名詞,因此大大降低了對該專業的認同率。

  在現今的大部分業余合唱團中,指揮的工作大都是教歌,而不是排練作品。許多合唱隊員沒有音准概念,更沒有和聲、復調的知識,就連最起碼的識譜也有困難。許多合唱團隻能停留在大齊唱的水平上,合唱隊員無法體會到合唱藝術的真正魅力。

  合唱藝術要發展,就必須有新的作品。而現今我國合唱藝術的現狀是,一方面,指揮家抱怨沒有新作品,曾經在一次大型合唱比賽中出現了數個合唱團唱《祖國頌》、《雨后彩虹》的尷尬局面﹔而另一方面,作曲家的新作品得不到上演。當然,我們需要的是優秀的當代合唱作品,但作品是否優秀是需要經過檢驗的。真希望能多幾個像瞿希賢先生這樣把自己一生都奉獻給合唱事業的作曲家,為我們的時代謳歌。

  (作者為中國傳媒大學博士后,貴州民族學院副教授)

(責編:高巍)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