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正義”問題既是一個老問題,也是一個新問題。“正義”雖然是早已在世界上獲得公認的一個普遍的、基本的價值觀念,然而在“何為正義,如何實現社會正義”問題上,卻經歷著曲折的探索過程。迄今為止,可以說大體上形成了兩種基本的歷史形態:一種是以自由為核心的“自由型正義”﹔另一種是以平等為核心的“公平型正義”。這兩種正義形態的區分,既是理論和邏輯上的,更是實踐和歷史所彰顯的。
回顧歐洲文藝復興運動提出“自由、平等、博愛”口號以來的世界歷史,可以客觀地說,資產階級革命所帶來的進步成果,主要是盡其可能地兌現著以個人為本位的自由。其所實踐的資本主義價值體系,以“自由”為核心,突出強調並實施了“自由即正義”原則,代表著一種“自由型”的正義觀。因此,資本主義也常被看作是“自由主義”的同義語。在實踐中,這種核心價值的追求雖然曾極大地激發了社會發展的活力,但過度的自由競爭必然帶來弱肉強食、兩極分化、貧富懸殊、社會對立等不公平現象,成為資本主義的致命頑症。這一根本的歷史局限不僅一直為資本主義弊病的揭露者們所批判,也逐漸為一些誠實而敏銳的西方思想家所覺察。例如,美國著名政治學者羅爾斯的代表作《正義論》和《作為公平的正義》等,就是力圖在自由主義的理論框架內,探討如何解決資本主義所缺少的公平問題。盡管他的改良主義研究曾被極端自由主義者指責為向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投降,但社會現實已經把公平問題提升為后資本主義時代的首要問題,這一歷史趨勢卻不容回避。而當前美國正顯燎原之勢的“佔領華爾街”運動,則可以看作是這一趨勢的實踐回響。
而以“平等、公平”為核心的正義觀,從來就是自空想社會主義以來的社會主義體系的核心理念。科學社會主義學說繼承了人類的這一崇高理想,並使它立足於科學的基礎之上。科學社會主義創始人馬克思通過揭示資本主義剝削和壓迫(不平等)的秘密,指明了實現人類解放的根本途徑和現實任務,就是在尊重和保障自由的基礎上,進一步實現以平等、公平為特征的社會正義。在這裡,“公平”將成為正義的主要內涵和尺度。就是說,追求和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正是社會主義作為后於資本主義、高於資本主義的一個歷史階段所特有的主導價值觀念。
對於堅持馬克思主義,致力於建設有自己特色社會主義的中國來說,公平正義是一個既有自己個性、又符合時代潮流的核心價值。在思想理論上,社會主義的理想和原則中最重要同時也是最切實的目標和最大的承諾,就是如鄧小平所說的:“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即實現人類歷史上尚未有過的新型公平正義。從實踐中看,在我國歷來講究公平價值重於其它價值的傳統文化氛圍裡,實現社會公平不僅有社會發展的歷史意義,更具有迫切的現實意義。
當前,如何通過深化改革和民主法治建設,使社會主義的本質和宗旨在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各領域的追求中體現出新型的公平正義,並使之得到制度、體制和實踐上的保障,正日益成為我國保持社會穩定和體現社會主義性質的標志之一。正因為如此,胡錦濤同志和溫家寶同志近年來多次反復強調了“公平正義”原則。在十七屆五中全會和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明確強調:“在當代中國,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更加注重以人為本,更加注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更加注重統籌兼顧,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在這裡,“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被提升到科學發展的“本質要求”和根本目標的高度。胡錦濤同志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再次重申了這一點,並進一步指出:“有利於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檢驗社會主義制度和體制的一個重要標志。最近,十七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提高全民法律素質,推動人人學法尊法守法用法,維護法律權威和社會公平正義”。
“公平正義”本身,即含有尊重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的差異,平等地包容多元主體的正當權益,以尋求共贏效果的意思。這也有助於對外展示國家形象,回應世界各國面對中華崛起而產生的關切。
總之,以“公平正義”為核心的價值理念,不僅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華民族振興事業的當代核心價值,也是面向未來的世界性價值取向。正在走上世界舞台的中國,完全應該、也能夠舉起“公平正義”的旗幟,展示自己表裡如一的人格形象。
(作者為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
(責編:高巍)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