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揭開“假洋酒”的神秘面紗 一些城市娛樂消費場所的酒瓶進入一條隱秘的假洋酒產業鏈,如何有效監管亟待破題。圖為上海一酒吧內一位調酒師在為顧客調制雞尾酒。
新華社記者 凡軍攝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強調:“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加強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想信念教育,倡導愛國守法和敬業誠信,構建傳承中華傳統美德、符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要求、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德和行為規范。”“綜合運用教育、法律、行政、輿論手段,引導人們知榮辱、講正氣、盡義務,形成扶正祛邪、懲惡揚善的社會風氣。”這是黨中央針對近一段時間以來“見利忘義、誠信缺失等道德失范現象時有發生,封建迷信、黃賭毒等社會丑惡現象沉渣泛起”等不良社會現象進行標本兼治的戰略部署,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目前,社會誠信失范問題在各個領域或多或少存在著,成為影響社會良性運行的重要隱患。
2011年2月間,《瞭望》新聞周刊聯合國內專業調查研究機構在京滬穗蓉杭等5座城市對當前中國社會誠信狀況作了一次民意調查。調查數據顯示,僅有4.8%的被訪者評價“好”,48.7%的被訪者評價“一般”,而接近半數(46.6%)被訪者認為社會誠信狀況“差”,甚至“很差”。雖然這只是一次抽樣調查,但管中窺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中國社會目前誠信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
一個失信的社會,高昂的成本無處不在。由於信用不彰,金融機構把房地產作為貸款抵押﹔由於失信普遍,每當宏觀經濟數據出台時,相信的不多,質疑的不少﹔由於社會信用不彰,導致社會穩定的成本越來越高,因為當披露的証據讓人無法信服時,不少人用拳頭來應對。
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國無信不寧。當前,社會誠信問題已廣受關注。但對於社會誠信本身而言,建設比關注更具實在意義。
屢屢發生的后果嚴重的社會失信事件要求我們以建設者的態度關注誠信社會的建設。沒有誠信作為前提條件,就不能建設現代文明社會。建設社會誠信,應按照黨中央強調的“以道德為支撐、產權為基礎、法律為保障”的社會誠信體系的指示精神,綜合運用各種規范手段,多元調控。
第一,把精神文明建設、以德治國建設和中華民族崇尚誠信的優良美德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加大教育力度,構筑誠信理念,在全社會營造良好的誠信意識氛圍。中華民族是古老的禮儀之邦,誠信是中國傳統道德中的一項基本規范。中國歷代思想家都非常重視誠信,崇尚誠實無欺,言行相符。孔子就認為“信以成之,君子哉!”“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社會發展到今天,傳統道德中的誠信原則仍然是應該繼承和發揚的價值准則和行為規范。因此,我們有必要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過程中,把中華民族崇尚誠信的傳統美德融入其中,加大誠信教育力度,培育誠信理念,使誠信理念在社會主義新的歷史條件下閃出新的亮點。應特別指出的是,歸屬於道德范疇之內的誠信意識是上層建筑的一部分,它是一種無形的力量,在抑惡揚善中能發揮潛移默化的作用。隻有誠實守信內化為人們的自覺意識,守信才能成為自覺的行為。
第二,構建多層次的社會信用服務機制,培育社會化信用服務組織。由於信息的不對稱,從而造成了企業之間、個人之間、企業與個人之間、政府與企業和個人之間等各個社會層面之間的誠信危機。因此,有必要根據我國國情和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針對我國市場經濟秩序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借鑒國際經驗,進一步完善信貸、納稅、合同履約、產品質量的信用記錄,推進社會行業信用建設。
比如,可以依托“金稅”、“金關”等管理系統,完善納稅人信用數據庫,建立健全企業、個人偷逃騙稅記錄﹔實行合同履約備案和重大合同鑒証制度,探索建立合同履約信用記錄,依法打擊合同欺詐行為。
各部門要積極配合,及時溝通情況,建立信用信息共享制度,逐步建設和完善以組織機構代碼和身份証號碼等為基礎的實名制信息共享平台體系,形成失信行為聯合懲戒機制,真正使失信者“一處失信,寸步難行”。
第三,加強法制建設,用法律手段來維護並規范誠信社會的秩序。說到底,所謂社會誠信,其實就是社會秩序。遵守秩序就是有誠信的,不遵守就是不誠信的。因此,建設誠信社會不僅要依靠思想道德建設,還要依靠法律手段來維護並規范。目前,社會生活中種種社會失信事件沒有法律的強制約束是難以克服的。
失信行為的發生也取決於其帶來的收益和失信成本的大小。目前,由於一些失信者所付出的失信成本太低,因而在社會領域、經濟活動中,失信行為時常發生。反過來,由於“失信成本”過低,甚至在失信中還能佔到大便宜的怪現象,會誘使許多人產生失信行為。而加大打擊力度,使失信者的失信行為產生了一倍、二倍乃至數倍的經濟損失。這樣,一方面可以教育失信者本人,另一方面也可以起到以儆效尤的作用。誠信失信行為主體所追求的是巨額經濟利益,隻有通過雙管齊下,從經濟、法律途徑採取措施,才可能使他們遵守市場經濟的誠信規則,也隻有如此,才能在全社會培育起市場經濟健康發展所需要的誠信意識。
(作者單位:華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