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社科文庫>>社會

倒迫機制與社會建設的新突破

  2011年10月24日08:52  來源:北京日報

  話題嘉賓

  陸學藝: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北京工業大學人文學院院長、研究員

  嚴書翰:中共中央黨校科社部教授

  趙孟營:北京師范大學社會學系主任

  翟振武: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院長、人口研究所所長

  王 名: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NGO研究所所長

  改革開放30多年,中國基本實現了經濟現代化,但與之對應的“社會現代化”還遠未完成。如何實現“社會現代化”?在社會建設方面我們已經實現了哪些歷史性新突破?又面臨哪些新挑戰?如何把這些挑戰變成社會建設的新動力?在近日由北京等六省市共同主辦的“加強社會建設,創新社會管理年會”上,專家深入剖析了這些問題,並對加強社會建設的政策規劃、體系設計以及創新社會管理的實踐經驗等熱點問題進行了研討。本文挖掘、整理了若干專家的精彩觀點,以饗讀者。

  中國的社會建設將經歷三個重要發展階段

  陸學藝: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基本實現了經濟現代化,已經由農業國家的社會結構,轉型為工業國家的社會結構。中國現在的社會進步,都是由這個社會轉型帶來的﹔許多社會矛盾、社會問題也是因為這個社會轉型還不完善、還未完成而引起的。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目標,並提出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的任務,很快得到了廣泛而熱烈的響應。從此,社會建設、社會管理就在全國開展起來。選擇社會建設作為下一階段發展戰略的重點,這是從當前的國情出發的,既符合經濟發展規律,也符合社會發展規律。可以設想,中國現代化發展的路徑是:第一步,實現經濟現代化,使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第二步,實現社會現代化﹔第三步,實現政治現代化﹔第四步,實現文化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社會建設的目標,就是實現社會現代化。建設社會現代化是一個浩大、復雜的系統工程。我認為,中國社會建設的發展將經歷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就是我們現在正在進行的:先從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現實、最迫切要求解決的民生問題、社會事業發展問題做起,並從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入手,妥善處理好影響社會穩定的突出問題,為經濟社會發展創造既有活力、又有秩序的社會環境。“十二五”期間,我們能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事業、社會事業和創新社會管理這兩件大事做好了,就為社會建設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第二階段,是全面改革社會體制,大規模推進社會建設的關鍵階段。要著力進行社會體制改革,創新社會政策,推進新型的城鎮化、破解城鄉二元結構,逐步實現城鄉一體化,拓寬社會流動渠道,大力發展社會組織,培育和壯大中產階層,構建一個合理、開放和包容的社會結構,使之與經濟結構相協調。

  第三階段,到本世紀40年代前后,經過社會體制改革,中國的各項社會建設將加速發展,科技、教育、醫療衛生等社會事業現代化逐步實現,社會組織廣為發展,社會管理更加完善,社會流動渠道更加暢通,中產階層發展壯大成為社會主體,社會結構優化,形成一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與現代型經濟結構相協調的現代型社會結構,形成一個橄欖型社會階層結構的社會,實現社會現代化。

  可以設想,通過這三個階段,到本世紀40年代前后,中國將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進入現代化國家行列。關鍵是能不能通過社會體制改革,搞好現在已經開始的社會建設,通過社會建設,實現社會現代化,這將是中國未來30年的主要任務。

  倒迫機制是推進我國社會建設的重要動力

  嚴書翰:我想談談倒迫機制(人們也常稱為“倒逼機制”)推動我國社會建設等問題。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我們黨明確提出了我國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目標、任務、重要原則和基本途徑,為推進社會建設創造了難得的有利條件。

  首先,抓好社會建設已經成為我們黨的重要執政理念。從十六屆四中全會我們黨首次提出社會建設的任務,到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黨執政以來第一份指導社會建設的決定﹔從十七大報告專設一章論述加快推進以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到胡錦濤同志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社會管理及其創新研討班上的講話,這一過程表明: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重要性、緊迫性、主要內容和基本途徑等的認識在不斷深化,已經把抓好社會建設提高到黨的執政理念高度來認識。

  其次,我們已經有了比較雄厚的物質基礎。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打下的較為雄厚的物質基礎,為搞好社會主義社會建設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前提。

  再次,當前面臨的問題和挑戰形成的倒迫機制,是推進我國社會建設的重要動力。進入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也面臨如何走出“中等收入陷阱”這個階段的問題。當前我國社會,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與社會矛盾凸顯期並存,所遇到的問題和挑戰具有兩難性質(簡稱“兩期並存”、“兩難問題”),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這“兩難問題”所形成的倒迫機制,如果我們處理得好,是可以成為推進我國社會建設重要動力的。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十六大以來,在不斷總結社會主義社會建設實踐基礎上,我們黨對社會建設的認識不斷深化,明確了推進我國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基本途徑。

  一是牢固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斷夯實社會建設的物質基礎。推動社會建設歸根結底要靠發展,隻有經濟發展才能不斷積累社會財富,才能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讓全國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二是妥善協調利益關系,正確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協調並理順各利益主體間的利益關系,既是推進社會建設的必然要求,又是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這些機制主要包括:利益表達機制、平等協商機制、矛盾與問題排查調處機制等。

  三是以改革為抓手,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要把社會管理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刻認識和准確把握社會管理規律,不斷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

  四是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引領社會思潮,為推進社會建設提供精神支撐。首先要促進形成社會共識,其次要旗幟鮮明地同錯誤的社會思潮作斗爭,再次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成果,充實網絡文化從而優化“虛擬社會”。

  社會建設的新突破和面臨的新挑戰

  趙孟營: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創新取得的重大成就,使我們完成了兩個歷史性突破。一是現有的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已經把過去那種碎片化的、臨時性的、應急性的、拾遺補缺式的制度安排變成了一個系統化的、長效性的整體化制度安排,特別是在民生領域裡面,這是一個偉大的歷史貢獻﹔二是我們已經探尋到社會正義實現的新方式。社會建設實際就是以效率為基礎,兼顧公平,然后再轉向高效率基礎上的公平優先,這種社會正義實現的方式和整個社會時代潮流是合拍的,這也是一個歷史性成就。

  未來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的主要挑戰有三個方面。

  一是管理體制面臨焦點轉移的挑戰。過去的管理體制基本上是以職能為中心的權力分配的改革模式,這在體制初創的時候是有效的,但是過一段時間又可能融入到龐大的官僚體制裡面去,隻有實現由權力分配模式轉向功能整合的焦點整合模式,才能夠長期解決體制問題。同時,在政府和社會的關系方面,還要避免管之者眾、理之者寡的情況。社會建設要力求建設一個新的倫理,要有新的條理,要講新的道理,還要研究新的學理。

  第二個挑戰是理論和實踐的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提出主要是以社會空間為背景,而社會建設恰恰是一個以時代性為背景的探索,怎樣把空間中國特色變成時間中國特色是很大一個挑戰。同時,按照“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如何有效地實現“社會協同、公眾參與”與“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相協調、相互動、相促進,也是一個挑戰。

  第三個挑戰是如何科學判斷社會危機的爆發點。在西方的研究當中,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000美金,或者基尼系數0.4,是兩個可以考察的危機爆發點,但目前國內還缺乏讓大家都很信服的危機爆發點的科學依據。如何強化社會科學研究,像重視自然科學一樣重視社會科學,把中國的社會危機找到,從而使得我們既不因為小事而驚慌,也不因為麻痺而出現問題,這又是一個挑戰。

  面對這些挑戰,需要進一步理清社會管理體制目標的邏輯機制。變防范應對型社會管理模式為疏導建設型模式,首先在政府和人民之間鞏固基本的信任,然后進行相互溝通,讓人民的不滿有機會表達出來。疏導以后仍然還有問題,就要進一步做好制度化建設,這樣才可能使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取得更大成就。

  創新流動人口管理必須擺在社會建設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置

  翟振武:中國的城市化道路與發達國家特別是歐洲的城市化有很大區別。英國的城市化過程是一個“羊吃人”的過程。因圈地運動而失地的破產農民淪為無產者,流動到城市成為雇佣工人,進而成為城市居民。在馬克思描述的這個“羊吃人”過程中,農村人口越來越少,城市人口越來越多。中國在工業化發展中,大批農民進城務工。但是,長期務工卻不能成為工人,長期進城卻不能成為城市居民,本來應是暫時身份的流動人口,在中國卻成了一種長久的身份。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中國流動人口本身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出現了很多重要的新特點。一是流動人口數量持續增長。從30年前的200萬發展到目前的2.2億,30年間增加了100倍,已經佔到全國人口的17%,且增勢不減。二是流動人口年齡結構由以青壯年為主已發展為青壯年和兒童共存。最近10年城市流動人口中兒童比例大幅上升,已幾乎接近16%的水平。三是流動人口性別比逐漸趨於平衡。80年代“打工妹”多,90年代“打工仔”多,目前流動人口中男女比例大體趨於平衡。四是夫妻共同流動成為主流。一度單身者流動、未婚者流動為主體的情況已經改變,不僅夫婦共同流動,而且帶領子女一起流動。流動兒童數量已經超過留守兒童數量。五是流動人口在流入地居住呈長期化趨勢。流動人口在流入地連續居住生活時間已平均接近5年,有一半人在當地居住時間超過3年。六是流動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超過全國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2005年),本科以上學歷者不在少數。

  新特點催促新改變,創新流動人口管理是大勢所趨、歷史必然。其中一個重要努力方向就是對流動人口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務,實行動態可行的精細化管理。流動人口至少可以分成兩個類別:長期穩定的流動人口和臨時瞬間的流動人口。對於有穩定職業、穩定住所、在城市居住一定時期以上的流動人口實行居住証制度是提供公共服務、推進社會融合、有效管理引導、採集更新信息的基礎和前提。以前的暫住証制度是在流動人口非常頻繁流動的背景下實施的,遇到很大的困難。但是現在流動人口的特點和實行居住証的條件已經不一樣了。現在的流動人口工作逐漸固定、生活相對穩定,並長期居住,使得實施居住証制度具有了現實的可行性。建立城市中流動人口居住証制度,把瞬間、短期流動人口與長期的流動人口區分開,有利於及時了解流動人口信息,有利於精細化管理,有利於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務,也有利於流動人口的社會融入。

  中國未來城市化水平要達到70%,就會有11億-12億人居住在城市。未來中國流動人口會長期存在,且不斷增加。創新流動人口管理必須擺在更加突出而重要的位置。

  當前社會管理存在三種有代表性的創新體制

  王名:近年來各地陸續開展了社會建設與管理創新方面的實踐,今年初中央明確提出“社會管理創新”並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地方各級政府積極響應並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若干典型模式。清華課題組在對北京、上海、重慶和廣東等省的八個主要城市進行實地調研后發現,當前社會管理主要存在三種有代表性的創新體制。一是以重慶和信陽為代表的“黨委主導的大推動體制”,二是以北京、廣東為代表的“黨政一體的大協調體制”,三是以上海、深圳為代表的“依托民政的大社會體制”,三種體制各有側重和特色(詳見左下表格),但都是合乎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的實踐模式,對推動當地社會管理創新實踐都起到了主導作用。

  調研發現,各級地方政府在探索社會管理創新時主要面對的是三大問題:一是如何改革創新社會管理體制的問題。其中主要包括:“府際關系”的調整與改革,國家與社會關系的調整與改革,執政者與人民群眾關系的調整與改革。二是如何發育建設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現代社會的問題。各地高度重視社會建設,根據本地社會發育及管理體制的特征,形成了側重點各不相同的社會建設模式,如北京市重視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在公共服務城鄉一體化、網格化管理、社區建設規范化、發揮樞紐型社會組織作用等方面頗具特色﹔上海市注重夯實社區基礎並高度重視社會組織的培育發展,探索社會組織的孵化方式,建立政府購買服務制度,營造社會組織的良性生態體系﹔廣東省大力推動社會協同與公眾參與,探索開放式社會治理,大力發展社會組織並積極推動“小政府”建設﹔重慶巫溪充分發揚黨的群眾工作優良傳統,大力推動發動群眾、組織群眾、用群眾的力量解決社會問題的“樂和家園”建設。三是如何重塑黨群干群關系的問題。各地積極探索群眾工作的改革創新,轉變立場,理順民情民意訴求表達通道,積極探索變群眾“上訪”為領導干部經常性地“接訪”和“下訪”,建立民情民意直通車,採取種種措施提高化解矛盾與解決問題的效率,並努力提升群眾工作與社會管理在黨政議程中的優先順序。

  總之,社會管理創新的地方實踐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我們欣喜地看到:地方各級黨政部門都在積極探索合乎當地實際的社會管理創新之路,黨政主要領導對這項工作給予了高度重視,公民參與的熱情正在喚起,包括社會組織在內的各種社會力量正在成長起來,困擾我們前行的各種社會問題在實踐中逐步探索求解,一個與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主義公民社會,正在向我們走近。

  (本文在組稿過程中得到市社會工委的大力支持,特此致謝。 ——編者)

  當前社會管理創新的三種代表性體制

  體制

  基本特征

  黨政一體的大協調體制

  (以北京、廣東為代表)

  在黨委領導下形成黨政統一的社會管理戰略部署﹔建立新的社會管理領導及執行體制,整合體制資源﹔以新體制為核心建構自上而下的社會管理格局。

  依托民政的大社會體制

  (以上海、深圳為代表)

  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成立社會管理領導小組﹔依托民政部門力推管理體制改革並整合資源及力量﹔注重發展社會組織、發育社區、建構政社合作體系。

  黨委主導的大推動體制

  (以重慶、信陽為代表)

  社會管理成為當地黨委和各級黨組織的頭等大事﹔在黨委領導下建立大一統的社會管理體制﹔各級黨組織形成相應的考評責任機制。

(責編:高巍)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