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任務。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在社會管理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績,但也面臨許多社會矛盾和問題,特別是一些深層次矛盾問題明顯增多。因此,要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必須走出一條社會建設和管理的新路子,在社會管理體制機制創新中鍛造更加適應時代需求的社會管理“新格局”。
用新的思路確定政府管理定位
當前,我國正處於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市場化、國際化交織的戰略機遇期和矛盾凸顯期,這對社會管理提出了新需求、新挑戰。教育、就業、社會保障、醫療衛生、住房等社會熱點問題不斷產生,考驗著政府社會管理能力。面對這些需求和挑戰,政府在社會管理上還有許多不適應的地方。一是存在重經濟建設,輕社會建設和管理的現象。一些領導社會管理的理念相對滯后,認為GDP上去了,花錢可以買平安,平時不重視社會建設和管理,產生了一系列社會問題,影響了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二是存在不該管的去管、該管的又不去管的現象。特別是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還比較薄弱,政府行政的越位、缺位、錯位現象還比較普遍。三是部分政府官員存在“隻唯上,不唯下”的現象,沒有把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問題擺在重要的位置,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各種權益。因此,社會管理沒有得到人民群眾的理解與認可,人民群眾參與不夠。
針對社會管理與管理中面臨的新情況和新特點以及出現的種種不適應問題,政府管理必須創新思維,找准定位。在思想觀念上,應努力實現從重經濟建設、輕社會管理向更加重視社會管理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轉變。隻有把社會建設搞好了,社會和諧安定,才能為經濟建設凝聚強大的動力,創造更好的環境,進而更好地促進經濟發展。在管理模式上,應努力實現從政府包攬所有社會事務、實施強制單向管理向政府主導與多元參與並重轉變。政府依法履行好自己的職責,集中精力把該管的事情管好,把不該由政府管理的事情交給社會、交給市場,實現社會公共管理的社區化、社會化。要教育廣大干部樹立正確的政績觀、牢固的群眾觀,讓人們群眾切實感受到權益有保障、心情更舒暢,自覺接受管理、主動配合管理、積極參與管理,從而形成社會管理政府主導、人人參與、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
以法治觀念進行社會管理
依法管理,是做好社會管理的根本要求,也是做好社會管理的基礎和保障。
堅持有法必依,執法必嚴的原則。由於執法體制不順和國家法律法規授權存在不明確性,導致權力過分集中、黨政不分、以黨代政的模式依然在一些地方存在。因此,必須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無論是黨組織還是政府都不能過多干預司法或以權代法,確保依法管理的有效實行。
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在社會管理過程中,要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把依法治官、依法治權作為重點,把規范政府權力、保護公民權利作為依法行政的核心,實現由執法過程中“官本位”向“民本位”的根本轉變。
堅持執法守法、接受監督、責任到位的原則。實行依法管理必須提高公職人員依法管理、依法辦事的能力,強化他們執法守法意識和自覺運用法律管理社會各項事務的能力,促進社會法治化管理水平的提高,使他們樹立職權法定、權力有限、官民平等、接受監督的觀念,帶頭學法、懂法。同時,努力培植法治文化,傳播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支持和引導法治文化建設朝著促進依法管理的方向發展,形成崇尚法治的社會氛圍和文化導向。
創建社會管理新格局
面對新形勢新要求,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必須樹立“在服務中實施管理、在管理中體現服務”的執政理念,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在體制機制創新中鍛造更加適應時代需求的社會管理新格局。
進一步健全社會保障救助和服務體系。當前,隨著經濟體制、社會結構、利益格局和人們思想觀念的深刻變化,社會矛盾越來越復雜。這無疑增大了社會管理的難度。因此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必須堅持關口前移、源頭治理,順應人民群眾的新期待,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權益,讓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要堅持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基本原則,通過體制創新、機制創新、方法創新,深化社會保障制度改革,逐步擴大社會保障覆蓋率,提高社會保險統籌層次,穩步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完善城鄉社會救助制度,重點解決好教育公平、物價穩定、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特殊人群幫教管理等問題,建立健全多層次的保障體系和城鄉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系,努力縮小城鄉、區域、行業和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差距,努力實現人人享受基本生活保障目標。
政府要大力支持各類社會組織發揮作用,要“花錢買服務”。社會組織的培育與發展是引導公民參與社會管理的核心。政府的主要職責要從直接管理者變為間接管理者,成為民生民計工作和公眾服務的制度安排者、規劃者、監管者,通過政府採購、業務外包等方式,把一些直接提供服務的職責交由社會組織承擔,使社會組織與政府共同承擔提供公共服務的責任。政府可以每年安排專項經費,以專項扶持、以獎代補等方式對社會組織進行資金支持,調動他們參與社區服務、承接政府購買服務項目的積極性,從而形成多元化參與的社會自主服務與政府服務協調統一的社會管理體系。
政府要強化主體責任,加強社會監管。各級政府要健全職責體系,進一步轉變職能,明確抓落實、強監管的責任。切實管好各類社會組織,建立健全公共安全保障機制,加強公共安全工作,確保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和財產安全。強化網絡管理,引導網上輿論,規范網絡行為,提高虛擬社會管理水平。
(作者系武漢工程大學黨委書記)
(責編: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