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政策是旨在維護社會公平、以共享發展成果和促進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公共政策﹔社會立法是指為了實現社會政策、保護全體社會成員基本利益和社會權利而形成的法律部類,通常包括勞動與社會保障方面的立法。處於深化改革、加速轉型和重大調整時期的我國,不僅應當重視社會政策與立法的保障性功能,還應當高度重視其生產性功能,並運用其調整發展戰略、優化發展模式。
我國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后期以來,逐步建成了以社會統籌為核心的社會保險模式,社會救助、優撫和就業促進等事業已有不同程度的進步,在勞動、社會保障等方面的社會立法體系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經驗証明,社會政策與立法屬於廣義的社會投資,其積極發展對於我國經濟社會的轉型、和諧社會建設、實現包容性增長與可持續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在上述背景下,社會政策與立法在我國逐步成為熱點。但學界大多著眼於社會再分配模式,關注的是社會政策和立法的社會保護或保障的工具理性品質和功能,對其基本定位是社會支出、消耗、負擔或成本。或者認為存在“經濟發展抑或社會福利(保障)”的此消彼長困境,或者僅把它視為經濟政策的助手或配套。這些觀點很少認識到社會政策和立法獨立、強大、全面的生產性、發展性、整合性功能和價值。認識的局限性妨礙了社會政策與立法的科學定位,妨礙了發展戰略和模式的積極調整、優化。
研究不同社會政策模式的經驗、績效及其局限性,結合我國國情與經驗,根據社會政策與立法的價值理念、運行機理和制度邏輯,可歸納出其如下幾方面利於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生產性功能。
其一,直接促進社會生產的功能。社會政策和立法立足於全體社會成員生存和發展的基本需要,直接催生、促進、提升了大量產業,對GDP的增長和優化具有直接的制度績效。其產出包括豐富多樣、品質不斷提高的產品和服務。社會化養老業、醫療保健業、扶貧等社會救助、福利與優撫、相關的社會服務等事業和產業,即圍繞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基本需要和知識增長、精神生活等中高端需要的大量社會需求和供給,就是被其直接激發和創造出來的。
其二,以提升人力資本的質與量為手段,全面提升發展水平。在知識經濟日趨重要的時代,創新和轉化能力決定著成敗,而人力資本在其中具有決定性意義。良好的社會政策和立法對於各類教育、培訓和科學技術創新具有直接促進功能,是優質人力資本的產床。我國從人口大國轉變為人力資源大國,以爭取最佳的發展績效與國際競爭結果,是我國的基本戰略之一,需依賴教育相關的社會政策和立法的科學安排和積極實施。
其三,直接增加和優化社會資本,提高經濟效率和其他產出。社會政策與立法的重要任務之一是反貧困、反歧視、反社會排斥和促進就業,在價值、規則、機制、秩序和績效等層面促進公平公正,實現最大化的社會共享、激勵、動員與整合。這些利於社會公平、穩定、互信、和諧、忠誠、團結的功能,一是利於經濟穩定、優質發展,二是生產良好的精神、秩序等非物質財富。
其四,刺激和提振內需、激勵供給、降低外需依賴度,以改善國內經濟質量、增進經濟安全。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普惠性的社會保障,能夠給社會大眾以信心、安全感和樂觀、積極的預期,可激勵人們投資和消費,顯著提高內需能力,並適當降低儲蓄率、盤活資產。由此對拉動國內經濟供求可產生乘數效應。調查表明,我國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與養老保障機制,已對提高消費信心與能力產生明顯的提升作用。
概言之,科學、健全的社會政策和立法,不再隻有社會再分配、社會保護的職能,而具有兼容經濟政策和促進經濟增長的作用。將其作為生產性因素、競爭性手段和推動持久發展進步的動力源,是完全必要的。由此,應以內容廣泛的社會改革取代狹義的經濟改革,使之成為推動我國發展的主要動力。此亦科學發展觀的應有之義,應成為我國今后相當長歷史階段深化改革和全面發展的戰略和模式。
我國在國家層面已開始高度重視社會政策與立法的地位和功能,將其作為政治目標和任務對地方加以激勵和約束。但部分地方政府的觀念和行為模式尚未深刻轉變,在社會政策和法律的貫徹執行、地方配套等方面尚缺乏力度、效度和信度。如地價控制、保障房建設、資源環境保護、文教衛事業以及勞動、社會保障執法等方面,均存在諸多缺失。為此,國家應當對省級地方施以剛性的目標約束和靈活多樣的激勵,促使其在國家標准之上確立更高的、可行的地方目標或標准,在社會政策和立法領域實行地方間的“摸高競爭”而非“探底競爭”﹔鼓勵地方間通過橫向合約實現良性合作。此舉可吸引大量優質的人力資源和物質資本,對地方產業升級、增長方式轉變具有極重要的意義。地方政府應當以長遠眼光、健全理性和高度責任心,對此加以認識和實踐。國家需有力執法,結合高效的社會監督、促進機制,才能對地方形成良好的激勵和約束。
綜上所述,運用經濟學、社會學、法學等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全面厘定社會政策與立法的生產性功能,使其與經濟政策互動共進、均衡發展,並對中央與地方、政府與社會進行全面激勵,以調整發展戰略、優化發展模式,已是非常必要而緊迫。
(作者單位:西南政法大學)
(責編: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