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是從我國社會發展實際出發,創新社會管理的必然要求。
不斷提高科學判斷新時期社會管理新形勢新情況的能力
胡錦濤同志指出:“當前我國既處於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又處於社會矛盾凸顯期,社會管理領域存在的問題還不少。從總體上看,我國社會管理領域存在的問題,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階段性特征的集中反映。”面對當前新形勢下的新情況新問題,要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必須不斷提高科學判斷新時期社會管理新形勢新問題的能力。
一要及時掌握新時期社會關系的新動向。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的生產關系,尤其是財產關系、勞動關系和分配關系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主要表現為財富的相對集中與分化,一些領域、行業、城鄉、地區之間的收入差距擴大,一些領域的收入分配不合理現象嚴重,個別企業勞動關系緊張,甚至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矛盾、社會問題甚至社會沖突等,這些都構成了新時期社會關系的新特點,要求我們及時研判和認真把握。
二要不斷提高科學判斷社會問題的能力。就像生命有機體會產生病變一樣,社會機體也會出現一定的問題,發生一定程度的社會關系失調,有時會影響社會大部分成員的共同生活,破壞社會正常秩序,妨礙社會協調發展。社會問題在各時代反映的內容各不相同,在當代,最突出的是:流動人口及其安置問題、各類特殊人群就業與發展問題、大學生等群體的就業難問題、互聯網等新興媒體管控問題、土地拆遷損害群眾利益、轉型中的社會心態問題,等等。處理好各類社會問題是全社會面臨的重要挑戰,也是衡量我們的社會管理水平的重要標准。社會問題主要發生在基層,與群眾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社會問題不僅會以客觀形式存在,還會長期積澱於人們的心裡,在一定條件下爆發。要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就要面向基層,學會做好群眾工作,既要善於解決現實的社會問題,又要時刻注意人們的社會心理問題。
三要不斷提高應對新形勢下互聯網生態變化的能力。在易變不定的信息社會中,出現了經濟、國家與社會之間關系的新組合,形成了建立在網絡基礎上的虛擬社會。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技術革命,正在加速重造社會的物質基礎,改變傳統意義上的“社會”內涵。越來越多的人在網絡上建立起了自己的“虛擬社會”,傳統的管理方式已經顯得吃力,而且也越來越難以預測決策的后果。全球互聯網系統下的個體分布在世界各地、不同國家,在扁平的互聯網系統中既可以形成虛擬組織,也可以單獨成為主體,又可以迅速形成實體社會組織﹔在扁平的互聯網系統中,國際非政府組織、跨國非政府組織獲得巨大便利性﹔跨國界的衛星電視頻道造成了跨國界的收視群體,也造成跨國界的文化傳播,等等。要盡早從虛擬社會變化帶來的生活方式、訴求方式、社會動員方式、組織方式的變化中尋找其可能給未來社會治理方式帶來的影響,尤其要謹防互聯網問題引發的危機。
四是不斷提高控制社會風險的能力。社會領域發生意外性和不確定性是經常存在的。經濟社會發展中本身就隱藏著許多風險,這是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正常現象。有些風險應對處理起來較容易,可以化險為夷﹔而某些風險一旦發生,若無防范措施,很可能會讓一個社會面臨瓦解。完善社會風險預警機制,提高對社會風險的預見性,要求政府和其他社會管理主體不僅要研究當前的社會問題,也要研究社會發展的中長期社會風險,將社會管理決策建立在科學預測和嚴密分析之上。
不斷更新社會管理理念和提高社會管理藝術
胡錦濤同志指出,“社會管理的基本任務包括協調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解決社會問題、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公正、應對社會風險、保持社會穩定等方面。做好社會管理工作,促進社會和諧,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條件。”這就明確了新的歷史階段下社會管理的基本任務。要根據這些新任務,不斷創新社會管理理念,提高社會管理藝術。
第一,適應新形勢和新情況,必須始終把理念創新放在重要位置。一是正確處理權力與責任的關系、利益與風險的關系。在社會領域,更大的權力意味著更大的責任,在涉及利益領域,權力越大,責任越大﹔社會管理主體的利益越大,風險就越大。要積極探索多元治理模式,減輕各個社會管理主體的責任,分散風險。二是政府要進行自身社會管理職能的改革和創新。政府要全心全意地提供公共服務,這是政府的根本職責。要部分地承擔社會管理的責任,即社會管理的另外一部分責任需要居民自己負責。
第二,既要尊重群眾首創精神,又要善於引導和教育群眾。一是社會管理創新需要政府善於發現群眾中的好做法,一線同志面對新問題、新形勢會有許多新思路和新點子,應加以總結,形成制度性的東西在實踐中加以完善。要相信群眾有能力建立一個適合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特點的社會治理機制。二是教育群眾。從各地實踐看,群眾參與社會治理的時間不長,缺乏經驗,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和水平也有限,如何提高居民參與公共事務的積極性,提高他們的參與能力和決策能力就成為新時期的新問題。
第三,加強基層政府和組織自身改革建設,不斷提高基層政府和組織的管理水平。一是基層黨組織要從具體事務中解放出來,重點做好聯系群眾、引導民心、改進民生、推動居民參與工作,不斷提高居民的議事能力。二是不斷改進基層干部的領導方式。過去一些基層干部是按照上級黨委和政府的要求工作,現在要按照黨和政府的大政方針要求,又要從群眾的要求出發,這就要求改變工作方法,進行工作方式的創新。尤其是基層黨組織如何把握大局,讓群眾了解政策、執行政策,與黨的大政方針保持一致,都是新形勢下的新問題,必須高度重視。
第四,不斷完善多元治理的藝術。通過多元治理來減輕基層政府的維穩壓力。在社會矛盾不斷增多,特別是社會沖突時常發生的情況下,應該特別注重通過多元治理來解決社會問題。社會共同體通過人的自治能力鍛煉,自我治理紐帶形成,增進個人責任、公民意識、社會自主性,使多元治理制度成為可能。實踐表明,社會共同體已經顯示出社會需求、公共資源、多元治理之間銜接的可能性和可行性,當然,它還需要不斷歷練,各級政府應創造條件使其不斷發展,逐步完善。在這個問題上還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不斷探索多元治理模式。完善多元治理,需要創造三個基本條件:一是公民文化素質和社會責任的培育,它是社會價值的基礎,它的培育需要一個比經濟發展更長的歷程,甚至可能不是一代人能夠完成的,但必須從現在做起。二是完善法治和政策環境,它是多元治理的規則基礎,這些是我們現階段可以做到的。三是個人權利保障,它是社會的理性基礎,這還需要一個過程,它也需要每個人有足夠的經濟能力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以便能夠承擔起個人對社會的責任。
(作者系國家行政學院決策咨詢部副主任)
(責編: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