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國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20周年。20年前的1992年,黨的十四大根據年初鄧小平南方談話精神,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模式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標志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從摸著石頭過河逐步走向自覺有序推進的轉變,有力地推動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迅猛發展。
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是改革開放過程中合乎邏輯的正確選擇
1978年我國實行改革開放后,在各項經濟活動中逐步引入市場機制,使社會經濟生活逐步活躍起來。改革初期農村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開始有了按自身和市場需要的生產經營自主權,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迅速恢復和發展,農民收入大幅度提高。按可比價格計算,農林牧副漁業總產值,1985年比1978年增長61.6%,年均增速達7.1%,顯著高於一般年份2%-3%的增速。與此同時,逐步放開農副產品、工業消費品和服務價格。結果是,放到哪裡活到哪裡。哪種商品價格一放開,哪種商品就很快像泉水般涌流出來。企業生產經營自主權的擴大,個體經濟乃至私營經濟的發展,使城鄉就業者迅速增加。所有這些都使社會各界深切體會和認識到發展商品生產和交換、尊重和發揮價值規律的作用。1984年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作出的《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肯定了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這就為中國走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隨著市場化改革的節節推進和成效日益顯露,一些經濟學家進一步提出,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體制就是有宏觀管理的市場經濟體制。建立競爭性市場經濟體制,能夠有力地促進資源配置優化和效率提高,推動經濟起飛。但也有一些經濟學家對此表示懷疑。在這關鍵時刻,政治家和領導人的政治智慧與勇於創新的精神對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具有決定性作用。1992年年初,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指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同年6月9日,江澤民在中共中央黨校省部級干部進修班上的講話中,談到對建立新體制問題的認識時說:“我個人的看法,比較傾向於使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個提法。有計劃的商品經濟,也就是有計劃的市場經濟。”同年十月,黨的十四大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
可見,20年前中國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是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過程中合乎邏輯的必然結果,此后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飛速發展的實踐証明,這是極其正確的選擇。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確立后,改革大步推進,新體制日臻完善
1992年以后,由於改革目標明確,加上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對新體制基本框架設計相當合理,使改革全面大步展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比較快地建立起來,我國初步實現了由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根本性轉變。
首先,我國已經確立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我們積極推進公有制特別是國有經濟的改革,明確國有企業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方向,走公司化股份化的路子,不斷增強市場競爭力。目前國有大中型企業多數已通過上市、不同所有制企業互相參股等形式轉為現代公司。國有經濟繼續控制著國民經濟命脈,在國民經濟中發揮主導作用。其他公有制如各種形式的合作制和集體所有制經濟也在改革中煥發了活力。與此同時,個體和私營經濟快速發展,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堅持平等保護物權,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新格局,從而為完善基本經濟制度進一步指明了方向。
第二,市場已開始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我國絕大多數產品和服務的價格已經由市場調節,生產要素價格已走上市場化改革進程,統一、開放、有序的市場體系已經建立,多數經濟學家都認同我國經濟的市場化程度已達70%以上,說明中國經濟已轉入主要由市場主導的階段。
第三,政府對宏觀經濟的管理已從直接管理轉變為以間接管理為主。保持宏觀經濟的穩定增長是政府義不容辭的任務。通過宏觀經濟管理體制改革,我國政府已做到主要運用經濟手段,根據經濟形勢的變化實施相應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等,輔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促進宏觀經濟的平穩和健康運行。20年來,我國總體上實現了既保持經濟的高速增長,又避免出現過高的通貨膨脹率。在這期間,我國穩步推進了財政金融體制改革。
第四,建立了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制度,明確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逐步健全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探索和努力協調好公平與效率的關系。
第五,努力建立全覆蓋的社會保障制度。按照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方針,積極推進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並穩步提高保障水平。
第六,不斷擴大對外開放,全面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2001年年底,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使我國經濟快速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對外貿易加快發展,走出去步伐逐步加大。我國現已成為全球最大貨物出口國和第二大進出口貿易國。
與此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完善,經濟發展中還存在一些體制機制障礙。特別是有一些改革攻堅任務,由於涉及比較重大的利益調整,困難和阻力比較大,需要進一步凝聚改革共識,做好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然后擇機由上而下強力推進,爭取到2020年實現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歷史性目標。
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有機結合是前無古人的偉大創舉
我國作為一個大國,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是前無古人的偉大創舉。一方面,我們要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和道路,堅持公有制為主體,按勞分配為主,以人為本,發展經濟的目的是普遍增進人民群眾的福利,實現共同富裕。另一方面,又要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使經濟活動遵循價值規律的要求,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增強綜合國力,更好地實現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任務。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1992年以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的令世人矚目的輝煌業績表明,我國已做到了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有效結合。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最大特點和難點是市場經濟同公有制相結合,而不像以往那樣市場經濟都是同私有制相結合的,因此是一個全新的課題。
我國已確立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在這一基本經濟制度框架中,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能夠與市場經濟結合,這是沒有問題的。問題在於公有制特別是國有制能不能與市場經濟相結合或怎樣與市場經濟相結合。這不但是一個理論問題,更是一個從未有過的實踐問題。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公有制和國有制是難以同市場經濟相結合的。改革開放后,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我們終於找到了能夠同市場經濟結合的公有制和國有制的實現形式——股份制。1997年,黨的十五大報告指出,“股份制是現代企業的一種資本組織形式,有利於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有利於提高企業和資本的運作效率,資本主義可以用,社會主義也可以用。”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指出,“要適應經濟市場化不斷發展的趨勢,進一步增強公有制經濟的活力,大力發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和非公有資本等參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使股份制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中國國有企業改革實踐証明,推進公有制企業包括國有企業的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可以使公有制企業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市場主體和法人實體,並逐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因此,將公有制企業特別是國有大中型企業改革為投資主體多元化的現代公司,就可以同一般市場經濟國家的現代公司接軌,不僅在國內同非公有制企業展開平等競爭,而且可以參與國際市場競爭。這方面的探索目前還在進行中,並不斷取得實效。
我們相信,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進一步完善,新體制的優越性和生命力將更好地發揮出來,從而有力地推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責編:秦華、高巍)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