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資源型經濟區的支柱,能源企業能否實現持續穩定發展,決定著區域經濟增長的實績。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探索,我國資源型經濟區在能源產業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已經成為共識。然而經過近十年的實踐,我國能源產業循環經濟發展的績效並不理想,沒有取得預期的發展目標。筆者認為,在現有條件下欲實現我國資源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立足循環經濟發展理念,從更寬的視角、更高的層次,運用更靈活的模式來探尋發展出路,特別是要在循環經濟模式下科學合理地定位能源企業的發展戰略。
總結我國大型能源企業的發展得失,不難發現,很多企業在技術領域、生產規模等方面已具備成熟的發展循環經濟的條件,但由於受到體制、管理水平和組織結構等方面的制約,企業缺乏科學合理的發展戰略,長期發展定位不明確,遠景規劃流於形式。如何在全面分析行業特點的基礎上,清醒認識到自己所處的產業鏈的位置,因時制宜,在發展循環經濟的大框架下,正確地定位發展戰略,是能源企業發展的當務之急。
首先,要客觀分析能源企業的優勢和劣勢。從劣勢來看,由於長期計劃體制的影響和改革滯后,能源企業在組織結構、社會負擔、創新動力、公司治理結構和產權制度等方面存在很多歷史遺留問題,直接導致能源企業間的戰略發展取向雷同,企業發展集中度偏低。例如在技術創新領域,雖然我們目前的許多技術已相當先進,但由於自我突破能力不足,甚至技術引進、消化和吸收的能力也有所欠缺,只是靠資源稟賦生存,難以形成能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另外,政企不分問題仍然嚴重,官本位思想普遍存在,這也容易導致企業負責人的發展定位和企業經營目標發生偏離,導致管理層對企業長期發展戰略關注不夠,短期行為和短期決策成為一種常態。
從優勢來看,能源區的資源儲量都相當豐富,加之現階段國內對能源的需求增長迅速,並且這種趨勢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還會繼續存在,這就為大型能源企業提供了巨大的需求市場。持續增長的能源需求必然會帶動相關產品的價格上漲,從而有利於加速企業資本積累。另外,和諧發展、轉型發展的理念正逐漸深入人心,發展循環經濟的呼聲日益高漲,無論是國家宏觀政策還是社會輿論,對資源型經濟的轉型發展都是一個良好的契機。
從我國能源企業的優劣勢來看,在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下,確定企業長期發展戰略,對企業擺脫落后體制的制約,進而綜合利用各種有利因素,起著關鍵作用。同時也是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其次,從循環經濟對能源企業影響的角度來分析。國內外循環經濟的發展經驗表明,發展循環經濟一般要經過初始啟動階段、形成階段和終極目標階段。在初始啟動階段,循環經濟模式的特點是企業內循環,在形成階段的發展特點是企業間循環,而終極目標階段的特點則是社會層面的大循環。這三個階段的模式特點對能源企業發展戰略的影響分別對應的是:促使企業管理模式創新、技術水平升級和企業形象的改變。
在循環經濟發展的啟動初始階段,內部循環模式會對企業的管理模式提出創新要求,同時要求技術水平的升級。反映在組織結構上就要求企業向更大規模的方向發展,而在工藝流程和產品種類上則要求多元化的變化,最終引導企業向大集團方向發展。
在循環經濟發展的形成階段,企業間的循環模式會促使各相關企業以生態工業鏈的形式把不同的產業聯系起來,形成共享資產或副產品的產業共生組合,使得一家企業的廢熱、廢水、廢物成為另一家企業的原料或動力,並以此類推,循環往復,最終在組織形式上形成生態工業園區。
在循環經濟發展的終極目標階段,社會層次的循環模式會帶動管理模式創新、技術水平升級和企業形象的改變等,並在全社會發生綜合影響,促使不同的企業、社會組織、團體都以循環經濟的理念從事生產、生活和社會活動。由於此時的影響面擴大,故企業間的合作形式也趨向於結構不甚緊密,但價值理念都包含循環經濟的核心內涵。此時,戰略聯盟就是一個合適的戰略選擇。
從以上對我國能源企業的優劣勢和循環經濟發展不同階段的影響來看,要解決我國能源企業核心競爭力缺失的狀況,須從技術創新、組織創新、管理創新和價值創新四個方面著手。而目前,通過組織創新,在結構、流程產出等方面進行創新是現實的選擇。即通過組織創新,創建大型能源基地或能源生態園,組建以資源為核心產業的上下游產業並舉、延伸產業鏈、增加附加值的大集團,實現能源產業與非能源產業協同發展,多元化經營,最終走上循環經濟模式下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綜上所述,在循環經濟條件下,從企業面臨的優劣勢、循環經濟對大型能源企業的影響、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構建三個維度考慮,我國能源企業都應該選擇組合戰略,其主要組織形式是大集團、多元化、生態工業園和戰略聯盟四種。企業應該從自身的戰略和行業特點以及國家政策出發,通過不同形式實現企業集團化、多元化,降低交易成本,增強競爭實力﹔也可以從產業鏈的角度聯合,通過集團企業的有效資本調度,實現企業循環經濟發展方式和行業的可持續發展。(作者單位:山西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
(責編:秦華、高巍)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