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社科文庫>>經濟

利率市場化需要穩定的宏觀環境

劉亞光  2012年05月25日14:22  來源:光明日報

  “十二五”規劃中提出要“逐步推進利率市場化”。目前我國人民幣貸款上浮取消封頂,下浮的幅度為基准利率的0.9倍,但是存款利率還不可以上浮,因此下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的工作重點是存款利率的市場化。

  當前有不少學者認為我國應該推行存款利率市場化的理由主要包括:第一,國有銀行股份制改革完成,金融機構的財務約束和自主經營能力已經加強﹔第二,“金融脫媒”加快,社會資金游離於銀行體系﹔第三,存款負利率,居民財富被不公平轉移﹔第四,當前存貸款利差較大,商業銀行盈利壓力不大。

  但是,存款利率市場化除了需要競爭性的商業銀行主體、市場化的利率、費率定價權限和良好的社會認知程度以外,還需要一個重要的條件,那就是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筆者認為,在當前國際國內經濟形勢復雜多變的情況下,不宜過快地推進存款利率市場化。利率市場化是中國金融改革的方向,但是改革進程的推進需要一個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一是物價穩定,不至於引起存款利率的大幅上升﹔二是經濟處於上行周期,商業銀行具有一定的信貸增長空間﹔三是金融市場穩定,能夠為商業銀行提供再融資保障。

  利率市場化后,商業銀行的利差縮小,需要通過擴大信貸規模保持利潤穩定。從國外利率市場化改革的經驗看,存款利率市場化以后,由於管制利率大多低於市場均衡利率,存款利率普遍經歷了上升過程,尤其是利率放開處於通貨膨脹較為嚴重的時期,存款利率上升更加明顯。同時,由於存款利率上升和利差縮小,會刺激商業銀行貸款投放,因此各國在利率市場化以后信用總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擴張,利率市場化過程中信用總量的增速都高於其前后一個較長時期的增速。

  利率市場化需要平穩的物價水平。在平穩的物價水平下,商業銀行的名義利率水平與實際利率相差較小,利率市場化的推出不會引起存貸款利率的大幅波動。但在通貨膨脹嚴重時期,利率市場化改革往往會帶來存貸款利率的大幅上升,不僅容易引起商業銀行為了吸收存款的不正當競爭和經營風險,而且會對企業的正常融資需求和經濟的健康發展帶來傷害。從我國目前的情況看,通貨膨脹尚未得到根本控制,銀行存款仍面臨“負利率”的狀態。在此情況下,當前利率較高的理財產品成為存款實際利率水平的參考指標。目前,商業銀行發售的理財產品利率(以30天產品的年化收益率為例)普遍在4.4%以上。因此,如果推出存款利率市場化,預計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將上升到4.4%以上。當前商業銀行流動性緊張的狀況會促使商業銀行通過提高存款利率的方式來提高吸收存款的能力,這將更進一步抬升存款利率水平,導致商業銀行利差收入和利潤水平的下降。

  利率市場化需要相對寬鬆的信貸規模增長空間。利率和信貸規模是影響商業銀行經營利潤的兩個重要變量,在利率市場化以后,商業銀行同樣需要一個市場化的信貸規模增長空間,否則就無法通過信貸規模的調整來消化利率波動對經營利潤的影響。從我國的實際情況看,受管理通脹的需要,人民銀行對各商業銀行實行嚴格的信貸規模控制管理,一旦推出利率市場化,商業銀行的利差縮小,在信貸規模總量控制的政策約束下,商業銀行的利潤將出現下降。而且,在信貸規模增長受限的情況下,商業銀行為保持一定的利潤水平,很可能會提高貸款利率或進軍証券等高收益行業,這都不利於當前正常的企業融資需求和經濟的平穩健康發展,不利於金融體系的穩定。

  利率市場化需要穩定的金融市場。在穩定的金融市場下,商業銀行可以通過資本市場進行再融資,以提高資本充足率水平和自身放貸能力。反之,在金融危機的情況下,整個資本市場的融資能力受到嚴重制約,商業銀行無法進行正常的再融資,也就無法支持一定速度的貸款增長,會對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帶來負面影響。從我國目前的情況看,受歐美金融危機影響,國內銀行股估值偏低,從資本市場的融資能力受到制約。國內商業銀行在資本充足率的約束下,隻能保持12%—13%的信貸增長,這不僅不利於商業銀行的發展壯大,也不利於滿足居民企業的貸款需求增長,從而不利於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此時推出存款利率市場化,商業銀行的股價會進一步受到打擊,再融資能力和經營發展能力再次受到限制,有可能陷入股價下降和經營發展能力交替下降的困境。(作者單位:農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部)

(責編:秦華、陳葉軍)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