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社科文庫>>政治

對中國社會發展階段性特征的深刻把握

——論科學發展觀的精神實質

辛鳴  2012年06月18日14:14  來源:北京日報

  精神實質是一個理論的主旨、核心與靈魂,也是一個理論的價值追求與指向。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在中國改革發展新階段形成的理論成果,其精神實質,既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又帶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和進步的價值意蘊,充分體現了對當代中國發展階段性特征的深刻把握與回應,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執著與努力,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使命的自覺與堅定。

  著眼於“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蘊涵著為人民發展的精神實質,讓當代中國發展的價值指向更加明確

  發展對於當代中國社會的重大意義是毋庸置疑的,我們從“發展是硬道理”到“發展是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再到“發展是主題、是主線”這些已經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話語中可以看出,發展在當代中國社會的地位有多高。但也必須看到,在這些年的發展過程中,發展實踐給我們帶來的“回報”與我們給予發展的“高待遇”相比,似乎有些不太匹配。一些地方在追求發展的時候存在一些誤區,即把發展本身當成了目的,為發展而發展、為政績而發展、為統計數據而發展,以為隻要建起了高樓大廈就叫發展,有了GDP就叫發展,有了好看的報表就叫發展,卻忘了這些發展的成果是否真正能為人民群眾所共享,是否實實在在滿足了人民群眾的基本生活需要,是否符合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這顯然是違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則的。在社會主義社會,不能以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為代價去實現所謂“看得見”的發展。科學發展觀在把握當代中國社會發展階段性特征的基礎上,明確把以人為本作為其本質和核心,正是基於對馬克思主義這一基本觀點的堅持。立足以人為本,我們就會認識到發展是硬道理,為人民發展更是硬道理中的硬道理。發展固然要關注物質財富數量的增加,更要看重物質財富價值的實現。我們通過發展創造的財富,歸根結底還是要用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要有利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在當代中國社會,為人民發展的具體表現就是發展要更加關注民生。不能造福於民生的發展不是真正的發展,更不是中國共產黨人追求的發展。民生諸事看似細小,但落到每一個群眾身上卻是大事,如果13億群眾的這些小事匯集起來,那就更是天大的事。而且圍繞民生看發展,使得以人為本有了更具體的體現,也使得人的全面發展有了更堅實的基礎。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科學發展觀的這一精神實質,讓當代中國發展的價值指向更加明確。

  著眼於“總體布局”:科學發展觀既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又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

  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是從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轉型升級切入的,可是科學發展觀的著眼點並不僅僅是經濟社會的發展,而是更為宏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當我們從這一高度認識科學發展觀的“全面發展”時,就會看到此“全面”非彼“全面”。這一“全面發展”涵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方方面面。這也就是為什麼說科學發展觀既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同時又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的道理所在。從這樣的理論定位出發,我們就會看到科學發展觀進一步深化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認識,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以及黨的建設的內涵與要求。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在經濟建設方面要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動搖,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努力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在政治建設方面要堅定不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在文化建設方面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興國之魂,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在社會建設方面以改善民生為重點,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著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倡導人與自然環境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處共融,實現人與生態友好和諧﹔在黨的建設方面以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保持黨的純潔性,不斷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等等。

  隨著中國社會改革發展的不斷深化,科學發展觀作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的地位,會越來越突出。

  著眼於“又好又快”:科學發展觀的這一精神實質,表明我們對發展本身和對當代中國發展的思路模式途徑的認識更加清楚

  改革開放30多年來,從人民群眾生活基本達到小康水平到經濟總量的世界第二,中國社會發展所取得的成果是巨大的,發展的高速度是舉世矚目的。但這些發展的含金量是各不相同的,而且有的發展得不償失甚至還可能潛藏很大的隱患。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我們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繼續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但是,從把握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的現實要求來看,發展必須是“好”的發展而不是“壞”的發展,是“真”的發展而不能是“虛”的發展。而“好”的發展與“真”的發展,必須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的基本要求,必須堅持統籌兼顧的根本方法,在把握發展規律、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破解發展難題、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上下功夫。

  比如,蕭條的農村培育不出繁榮的城市,衰微的農業支撐不起強大的工業,沒有農業、農村、農民的現代化,就沒有全國的現代化,我們要通過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新格局。

  還比如,全中國是一盤棋,既要鼓勵“孔雀東南飛”,創造深圳這樣從小漁村變成國際大都市的奇跡,又要設法讓“春風西渡玉門關”,在戈壁灘上建起塞外明珠,這就需要通過落實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逐步扭轉區域發展差距拉大的趨勢,形成東中西相互促進、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新格局。

  再比如,單純依靠市場換技術不可能獲得我們所期望的、真正的高新技術,沒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在國際社會還會被戴上傾銷的帽子。我們要堅持自主創新,大力加強原始創新能力和集成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科學技術發展的戰略基點和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為我國在新一輪的世界產業發展和經濟競爭中搶佔有利位置奠定堅實的技術基礎。

  總之,隻有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我們才能避免經濟大起大落,保持經濟社會長期平穩較快發展。科學發展觀的這一精神實質,表明我們對發展本身的認識更加深刻,對當代中國發展的思路模式途徑的認識更加清楚。

  著眼於“公平正義”:科學發展觀強調和諧發展、共享發展成果貫穿發展的全過程

  從根本上講,發展是實現公平正義的必由之路,但就具體的發展歷史和發展實踐來看,如果發展方法不科學也會滋生甚至加劇社會的不公平與非正義。科學發展觀強調和諧發展、共享發展成果,就是著眼於在發展過程中維護社會的公平和正義。

  經過30多年的改革發展,我國社會面臨著這樣一個客觀事實,這就是社會上出現了不同的利益群體,社會利益關系日趨復雜。在社會迅速發展、人們政治意識和權利意識逐漸提高的情況下,過於懸殊的貧富差距不僅不可能產生效率,反而會導致經濟發展的停滯乃至社會的沖突。對此,我們必須予以高度重視。社會發展的歷史事實表明,公平正義是一個社會賴以存在、運行、發展、繁榮的基礎性條件。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一貫主張,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任務。”隻有切實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和正義,人們的心情才能舒暢,各方面的社會關系才能協調,人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才能充分發揮出來,整個社會才會更加和諧穩定,全體人民才能進一步同心協力地共同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當代中國社會發展所呈現出來的階段性特征來看,我們在推進科學發展的過程中,要把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綜合運用多種手段,依法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分配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妥善協調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使各個社會階層與群體都能享有自己可得到的和應該得到的權益與利益,都能在和諧社會的社會結構中找到自己的應有位置和恰當位置,進而實現社會的有序穩定。

  就我國現階段來說,共享發展成果正是公平正義最直接的體現。我們承認,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群體之間、社會成員之間在財富的分配和佔有方面不可能是無差別的,我們要保護在改革發展中創造和積累起來的財富及其財富的擁有者,要繼續支持並保護靠勞動和創造先富起來的群體。當前更為重要、更需要我們重點關注的是:一定要讓人民群眾共享社會發展的成果。既不能讓社會上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收益差距太大,讓一些利益群體超常規地獲得利益,也不能讓一些群眾生活的改善趕不上相應的社會發展進步水平。

  黨的十六大以來的發展實踐表明,通過政策導向和制度安排,消除過大的貧富差距,使相對低收入以及一般收入社會群體的生活水准同社會發展的總體水准保持著一種大體同步的關系,從而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的基本需求,這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比如,從2010年以來,我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速連續兩年快於城鎮居民﹔勞動密集型行業的最低工資標准呈現出較大幅度調高﹔各個層面、各種類型的社會保障覆蓋范圍越來越廣、標准越來越高,等等。所有這些彰顯著比太陽還更光輝的事實,都是科學發展觀所蘊涵的公平正義精神實質結出的豐碩成果。

  著眼於“改革創新”:科學發展觀強調把制度建設貫徹到治國理政的各個環節,著力構建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

  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經驗表明,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的解決方案隻能是制度安排。改革發展積累產生的矛盾要靠制度來化解,新的改革發展的舉措要靠制度來保障。中國社會在改革、發展、建設的各個方面都需要科學、規范的制度創新與體制保障。這是中國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自覺。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科學發展觀強調把改革創新精神貫徹到治國理政的各個環節,著力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強大動力和體制保障。

  但是,制度有好壞之分,有優劣之別,有現實與空想之異。制度好,壞人干不了壞事﹔制度不好,好人會變成壞人﹔制度適宜會事半功倍,制度不切實際就會大吃苦頭。因此,在構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體制保障過程中,要注意提高制度的科學性,把那些經過實踐檢驗的成功做法上升為制度,把改革發展實踐得出的規律性認識運用於制度,並保証制定的各項制度具有科學性,在實踐中能夠行得通﹔要注意加強制度的系統性,注意各項制度之間的配套與協調。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率先突破,實現了經濟的跨越式發展,但經濟體制改革的持續深入,還有待於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的協同跟進。我們要通過進一步的經濟體制改革,把經濟改革中的成果鞏固住﹔要通過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把政治文明建設中的成果鞏固住並且發揚光大。所有這些,都是科學發展觀體制機制保障的題中應有之義。

  (作者為中央黨校教授。)

(責編:秦華、高巍)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