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社科文庫>>政治

遲福林:以構建有中國特色公益服務體系為主題的事業單位改革

  2012年05月29日10:29  來源:光明日報

  事業單位是經濟社會發展中提供公益服務的主要載體,是公共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次事業單位改革與以往不同的突出特點在於,十分明確地提出以促進公益事業發展為目的。按照中央部署,經過10年左右的事業單位改革,初步建立起基本公共服務優先、供給水平適度、布局結構合理、服務公平公正的中國特色公益服務體系。

  事業單位改革要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進程相適應

  未來的5—10年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十分關鍵的時期。加快發展社會事業與改善民生,對公益服務的需求更加迫切、更為艱巨。為此,推進事業單位改革,將進一步明確事業單位公益屬性的功能定位,以使事業單位在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方面發揮重要的主體作用。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已從以溫飽為主要目標的生存型階段全面進入到以人的自身發展為主要目標的發展型新階段。由此,社會需求結構發生明顯變化,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長。例如,1990—2009年之間,城鎮居民發展型消費佔比從36.3%上升至53.01%。隨著全社會需求結構的重大變化,公共產品短缺取代私人產品短缺成為發展型新階段的突出矛盾。我國全面進入發展型新階段后,廣大社會成員由過去主要關注溫飽問題上升為更多地關注教育、醫療、文化等民生關系密切的領域。隨著人民群眾社會需求結構的不斷升級,對以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主要內容的公益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對新形勢新要求,我國社會事業發展相對滯后,一些事業單位功能定位不清,政事不分、事企不分,機制不活;公益服務供給總量不足,供給方式單一,資源配置不合理,質量和效率不高;支持公益服務的政策措施還不夠完善,監督管理薄弱。這些問題影響了公益事業的健康發展,迫切需要通過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加以解決”。在這個特定背景下,加快推進事業單位改革,要從我國進入公共產品短缺時代這一現實背景出發,強化事業單位公益屬性,通過改革使其真正成為公益服務的主要載體,以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和經濟社會發展對公益服務的現實需求。

  作為公共產品的主要生產者,衡量事業單位改革成效的標准,不是裁減了多少人員,節約了多少財政支出,而是能否滿足社會公共需求結構變化,並有利於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進程。應當說,過去二十余年來數次事業單位改革難以取得突破和重要進展,根源在於改革的重點陷入到減輕財政包袱、縮減人員上。由此,不僅改革難以推進,還容易形成改革目標不清、方向不明的狀態。新階段推進事業單位改革,就是要放在全國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大框架下通盤考慮,跳出事業單位改事業單位。例如,從人員規模角度看,要適應全社會公共需求的大趨勢,有增有減。2006年我國城鎮登記失業人數為847萬,如果按每人服務50人的國際標准,需要公共就業服務人員17萬人左右,而同期職業介紹機構從業人數僅為12萬左右。為此,這次事業單位改革的指導思想十分明確,不是簡單地減人、減機構、甩包袱,更不是把事業單位搞小變弱,而是促進公益事業發展壯大,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公益服務需求。

  以強化公益性為主線推進事業單位轉型

  適應於全社會公共需求不斷增長的大趨勢,新階段推進事業單位改革,要以構建有中國特色公益服務體系為主題、以強化公益性為主線。首先,要回歸公益性。事業單位的定位不清,已成為日益突出的問題,既負責公共產品生產,同時還承擔著某些行政職能和市場職能,行政性、公益性和市場性錯綜復雜地交織在一起,加大了改革的難度。上世紀90年代改革的主要做法是,“除教育單位和極少數需要財政撥款的以外,其他事業單位每年減少財政撥款1/3,爭取三年基本達到自負盈虧”(1998年全國人大九屆一次會議)。實踐証明,以減少財政撥款為主要目標的事業單位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會使其屬性逐步從公益性轉向逐利性,從“普遍服務”轉向“價高者得”,追求利潤、以營利為主積累的矛盾與問題積重難返。新階段推進事業單位改革,要“堅持以人為本,把提高公益服務水平、滿足人民群眾需求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當前,許多事業單位因人設崗,“人浮於事”的問題還比較突出。事業單位改革就是要以保障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為目標,打破傳統的“以錢養人”的制度安排,從“以錢養人”轉向“以錢養事”。為此,要明確其作為公益服務生產主體的基本定位,把公益性回歸作為事業單位改革的首要目標和基本衡量標准。就是說,事業單位改革需要從注重單位利益向注重公共利益回歸,努力成為公益服務體系建設中的主要載體和重要支柱。其次,要強化專業性。一方面事業單位集中了我國絕大多數教科文衛等方面的專業人才;另一方面事業單位的公益性服務有非常強的專業性,知識密集型的特點突出。例如,公立醫院改革和各類學校改革,如果不能有效地調動高度專業化的醫護人員和教師的積極性,就很難說改革取得了成功。正如中央文件要求的,事業單位改革要“充分調動廣大工作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真正激發事業單位的生機與活力,不斷提高公益服務水平和效益,促進公益事業大力發展”。從強化專業性的要求出發,事業單位改革要弱化行政色彩,著力強化專業性,要更多地按專業屬性管理,改善公益服務質量和績效。這次事業單位改革將從事公益服務的機構細分為公益一類和公益二類,並規定用5年左右的時間,對從事公益服務的事業單位在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社會保險、財稅政策和機構編制等方面的改革取得明顯進展;在管辦分離、完善治理結構等方面的改革取得較大突破,以盡快建立起有中國特色的公益服務體系。

  事業單位改革牽動經濟社會發展全局

  事業單位改革是我國改革開放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經濟、社會、政府等方面的轉型緊密聯系,相互影響。首先,它對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有著重要作用。“十二五”將是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關鍵時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重要的是把13億人的潛在的消費需求釋放出來,扭轉投資消費失衡的格局,形成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當前,推進事業單位改革就是要放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全局中統籌考慮。在我國現階段,釋放和擴大社會總需求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直接相聯系。在這個背景下,以強化公益性為主線推進事業單位改革,有利於提高城鄉居民消費傾向;有利於緩解收入差距和提高消費率;有利於提高勞動者素質和自主創新能力。其次,它對建設和諧社會有著重要作用。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十分關鍵的時期,利益主體和利益關系趨於穩定,利益博弈成為常態,社會矛盾和社會危機因素不斷增加。在這個特定背景下,社會發展與社會轉型對公益機構改革的需求明顯加大。例如:保障和改善民生,直接依賴於公益事業發展。推進以公益性為主線的事業單位改革,打破限制公益事業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才會不斷促進公益事業更好地發展;化解社會矛盾和社會危機因素,依賴於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的有效性;協調利益關系、緩解利益矛盾,需要充分發揮公益機構的公益性作用。此外,以公益性為主線的事業單位改革,會明顯強化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有利於加快政府轉型,建設公共服務政府。正如中央文件指出的,“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變革,任務復雜艱巨。各地區各部門要高度重視,堅定信心,精心組織,攻堅克難,確保改革順利推進”。

(責編:秦華、陳葉軍)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