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社科文庫>>政治

深化改革 完善制度體系

趙振華  2012年05月07日13:57  來源:學習時報

  改革是對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就是要變革與生產力不相適應的生產關系,與經濟基礎不相適應的上層建筑,以達到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的目的。新中國60多年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歷史,就是一部在黨的領導下,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不斷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完善社會主義制度的歷史。時至今日,需要冷靜地看到,我們的制度體系需要進一步完善,要繼續鼓足勇氣,以更大的魄力,深化改革,擴大開放。

  社會主義制度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在實踐中自我完善和發展

  人類社會自形成以來,經歷了幾種社會形態,任何一種社會形態向另一種社會形態的轉變都是歷史的進步和人類社會的飛躍。從其內部發展規律來看,每種社會形態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每個社會發展的初期和末期雖然基本制度未變,但生產關系都在不斷地調整。正如人的一生,老年與青年、青年與少兒有著截然不同的生理特征一樣,早期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已經被有政府強有力干預的資本主義所代替,今天世界資本主義所呈現的景象,已經與 200年前的資本主義有了天壤之別。

  社會主義制度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變革與完善。一是因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生產力是最革命最積極最進步的因素,總是要向前發展,自然也要求生產關系不斷地變革以適應其發展,上層建筑也要適應經濟基礎。二是因為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而是活生生的現實。恩格斯曾經說過:“我們的理論是發展著的理論,而不是必須背得爛熟並機械地加以重復的教條。”列寧也說過:“現在必須弄清一個不容置辯的真理,這就是馬克思主義者必須考慮生動的實際生活,必須考慮現實的確切事實,而不應抱住昨天的理論不放,因為這種理論和任何理論一樣,至多隻能指出基本的、一般的東西,隻能大體上概括實際生活中的復雜情況。”所以,我們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而不能把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個別詞句照抄照搬到社會主義現實中。新中國成立后,搞了一大二公的公有制,平均主義的分配方式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結果窒息了社會的活力,生產力發展緩慢,國民經濟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社會主義中國進入改革開放的新階段,不斷地變革與生產力不相適應的生產關系,打破了公有制一統天下的格局,形成了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格局﹔打破了隻允許勞動要素參與分配的平均主義分配方式,形成了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制度﹔走出了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的泥潭,構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正如黨的十七大報告所指出的:“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真正堅持社會主義。”“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三是人們的認識受到主客觀條件的限制,需要隨著變化了的實踐不斷地加以調整。“一個正確的認識,往往需要經過由物質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質,即由實踐到認識,由認識到實踐這樣多次的反復,才能夠完成。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就是辯証唯物論的認識論。”(毛澤東)社會主義實踐是史無前例的偉大事業,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才能把握發展規律,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才能更加全面,更加深刻,更加科學。新中國成立才60多年,改革開放才30多年,從歷史長河來看只是短暫一瞬,對社會主義的認識需要不斷深入,社會主義制度還需要不斷地完善。四是從現實來看,我國已經確立了社會主義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經濟制度,實踐已經証明是符合中國國情的,需要進一步從體制和機制上加以完善,社會主義制度才能迸發出活力,顯示出與資本主義制度相比較的更大優越性。

  隻有深化改革完善制度體系,才能進一步釋放活力,彰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生產力發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了,綜合國力增強了,物質財富轉瞬之間實現了由極度匱乏向極大豐富的轉變,經濟總量由改革開放之初的位居全世界第10位提升為第2位,人均國民總收入由1978年全世界188個國家和地區排名第175位,到目前已經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外貿進出口總量由位居世界第27位上升為第2位,如此等等,毋需一一敘說。究其原因,就是不斷深化改革,完善制度體系,初步形成了與生產力發展要求相適應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制度以及體制和機制,激發了億萬人民群眾的活力。

  在認識到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我們還需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的各項制度還不完善,仍然存在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上層建筑不適應經濟基礎的現象,例如,宏觀調控不完善,政府越位和缺位並存﹔收入分配制度不完善,分配不公問題沒有從根本上得到緩解﹔行政壟斷、地區封鎖依然存在,破壞了市場機制,窒息了市場活力,等等。這就需要進一步深化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認識,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制度上更好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更多地用市場經濟的辦法解決市場經濟中的問題,正確把握市場與政府邊界,形成既能夠充分實現生產要素作用,發揮市場機制活力,又有利於國民經濟持續平穩增長的宏觀調控體系,自覺克服市場機制自身的缺陷。同時還要進一步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需要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還要進一步深化社會體制改革,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設和諧社會。

  就根本制度而言,與資本主義制度相比,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體現在有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率,能夠更好地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有比資本主義社會更公平的分配,實現共同富裕﹔有比資本主義更和諧的社會和自由民主的政治制度。但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發揮不是自發的,在根本制度確立之后,還需要確立基本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制度以及確保制度優勢發揮的體制和機制。在傳統的計劃經濟時期,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之所以沒有充分發揮出來,根本原因就在於缺乏一套激發制度活力的體制和機制。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於生產力。當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時,就會對生產力起到促進作用﹔當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發展時,就會阻礙生產力發展,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生產關系既不能超越生產力發展的階段,也不能滯后於生產力發展階段,無論超越還是滯后都是不適應的表現。一方面,在一定時期內,生產力具有相對穩定性,生產關系也要求相對穩定﹔另一方面,科學技術在不斷進步,特別是當今時代,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生產力發展速度越來越快,波及的范圍越來越廣,加之,我國正處於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的過程中,國土面積廣大,各地生產力發展極不平衡,客觀上要求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不斷變革生產關系,同時又要考慮各個地區的生產力發展實際,不能一刀切。

  構建完善的制度體系有賴於繼續深化改革

  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算起,我國的改革開放已經進行了30多年,既往的改革體現出三個鮮明的特點:一是改革方式的漸進性,從易到難,逐步深入,或者說是摸著石頭過河。二是放權讓利,每一項改革都給廣大人民群眾帶來了切身利益。資源配置方式從計劃到市場,是放權讓利﹔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實現共同富裕是放權讓利﹔國有企業從國有國營到股份制也是放權讓利,等等。三是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突破口。時至今日,我國的改革逐步進入攻堅期。所謂攻堅,首先是指改革難度越來越大,涉及的利益越來越多,如果說此前的改革更多的是給城鄉居民帶來了福利,屬於增量型改革,那麼此后的改革就要對存量進行調整,這必然涉及部分人的切身利益,或者說一部分人的利益可能因為改革的深化而受到損失,因此,此前的改革是全民支持型,而此后的改革可能會引起一部分人的反對,由改革的動力衍變為改革的阻力。其次,今后的改革涉及面更寬,此前的改革以經濟體制改革為主,此后的改革將是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共同推進,而政治、文化、社會體制改革顯然更為敏感。再次,改革進入了深水區。所謂深水,就是要求推進基本制度層面的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既要打破舊的制度框架,釋放活力,又要堅持社會主義制度本質屬性,不能偏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向,而這樣的改革又是在13.4億的人口大國進行,隻能成功不能失敗,因為改革不是在實驗室裡做實驗,一旦失敗將會帶來巨大的社會成本,引起社會的倒退,前蘇東國家和地區改革的教訓值得記取。過去的改革可以說是摸著石頭過河,而今后的改革進入的是深水區,就不能摸著石頭過河而且也沒有石頭可摸。面對艱難的復雜的改革,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我們不能退縮,隻有鼓足勇氣,以更大的膽識和氣魄穩步推進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

  深化改革,需要繼續解放思想。30多年改革的歷史,就是一部中國人民不斷解放思想的歷史,從真理標准問題討論到鄧小平南方談話,從黨的十六大報告確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修改黨章,提出中國共產黨不僅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而且是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到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科學發展觀,無不是思想解放的標志。正如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所指出的,解放思想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大法寶。改革就是要革除舊體制的弊端,而舊體制的慣性又難免會影響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隻有繼續解放思想,借鑒古今中外人類社會積累的一切寶貴的經驗,洋為中用,古為今用,並結合今天急劇變化著的國內外形勢,才能夠把改革推向深入。特別是要正確認識和對待改革過程中產生的一些問題,如收入差距過分擴大特別是少數壟斷行業收入過高的問題,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環境污染和不可持續發展問題,經濟結構失衡問題,等等。究竟應該如何認識這些問題,有一種觀點認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問題都是改革開放造成的,甚至提出沒有改革開放就不會產生這些問題,進而得出否定改革開放的結論。對此,一方面,我們要堅持馬克思主義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不懼怕矛盾,正視矛盾,找到化解矛盾的正確方法。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冷靜地看到,伴隨著改革深化,發展加快,經濟總量增加,一些深層次的問題逐步暴露出來。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極其復雜,多種因素相互交織。有的是改革過程產生的問題,是市場經濟規律作用的必然結果,比如收入差距擴大的問題,隻要市場經濟規律發揮作用,收入差距必然會擴大,甚至產生兩極分化,隻有加大對收入分配的宏觀調控才能夠解決。有的是政府調控越位缺位產生的,比如政府對市場主體干預過多就是越位的表現。有的是經濟發展中的問題,特別是發展不夠的問題,比如區域經濟失衡以及貧困人口問題。有的是改革不到位的問題,比如行業壟斷、地區封鎖問題,等等。為此,我們必須樹立改革中的問題要通過深化改革的辦法來解決,發展中的問題要通過加快發展的辦法來解決的觀念和意識,企圖退回計劃經濟體制的想法都是不符合實際的,唯有繼續深化改革才是唯一出路。

  深化改革,需要繼續理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更好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改革的過程就是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就是讓市場機制充分發揮作用的過程。雖然黨的十四大報告正式提出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但回顧一下改革的歷程不難發現,我國的改革就是市場化改革,從計劃經濟鐵板一塊,到放開消費資料價格,生產資料價格經過上世紀80年代中期的雙軌制之后,並入了統一市場,繼之,各種生產要素市場逐步培育起來。市場經濟就是鼓勵自由競爭,活力來自於競爭。當然,自由競爭不是不要政府,反而更需要政府干預,關鍵是要劃清政府與市場的邊界,凡是市場機制能夠發揮作用的,政府就不要干預,凡是市場失靈的,就需要政府干預。從現實來看,政府越位與缺位並存,所謂越位就是干預過多,政府掌握過多資源,導致資源配置效率低下,侵害消費者權益。所謂缺位,應該由政府干預的卻干預不到位,所有市場秩序混亂問題,都是政府干預不到位和缺位的表現。深化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就是要推進政府職能歸位。

  深化改革,就是要繼續理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關系。宏觀調控的主體是政府,政府的目標是一致的,但是從政府運行層面來看,卻存在著不一致的問題,往往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比如,當中央政府提出控制經濟增長速度,防止經濟過熱時,往往地方政府提出要加快發展,歷年地方政府提出的經濟增長目標遠遠高於中央政府提出的目標,就是很好的例証。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關系的本質是財權和事權的劃分,進一步說就是要使財權和事權相匹配,隻有這樣,地方政府才能有與中央政府相同的目標。從我國的情況來看,中央政府集中的財權越來越大,而地方政府承擔的事權越來越多,矛盾自然產生。因此,需要進一步深化政府體制改革,理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關系,發揮兩個積極性。

  深化改革,需要繼續推進土地、戶籍、公共服務改革,理順城市與農村關系。在我國城市化快速推進的過程中,農村發展相對滯后,特別是長期以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以犧牲農業、農村為代價,發展工業和城市,以犧牲農民利益為代價,維護城鎮居民利益。我國還需要繼續推進城鎮化進程,需要繼續推進工業化,但是需要實現城市與農村的協調,工業與農業的協調,市民與農民的協調,這就需要繼續改革與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不相適應的土地制度、戶籍制度,促進公共服務由城市向農村延伸,最終實現城鄉一體化。

  深化改革,還需要繼續推進收入分配制度、社會管理體制、文化體制等各個領域的改革。

  總之,制度比技術更重要,我們需要繼續推進各方面的改革,形成完善的制度體系,讓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更充分發揮,讓人民生活富裕安康。

(責編:秦華、陳葉軍)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