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社科文庫>>政治

談論社會主義的問題,必須採取科學的態度,把理論與實踐、理想與現實、科學精神與革命精神統一起來——

怎樣看待當代社會主義的新發展

黃宗良  2012年04月16日11:10  來源:北京日報

  近年來,關於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的話題一直為國內外思想理論界所關注和熱議,其中有不少問題還引起了學界很大爭論。我認為,應注重從理論和實踐相統一的角度去認識和看待當代社會主義的新發展,這樣才能得出科學的認識。

  ■馬克思提出的社會主義原理之所以是科學,首先是因為它是人類優秀文明成果的繼承者

  恩格斯晚年曾指出,“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這裡講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包括我們常說的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科學社會主義是前二者的“理論終結”、“歸宿”,是馬克思主義學說的核心。狹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結構,則包括理論原理和策略(包括戰略)原理。列寧在近百年前曾說過:“對俄國來說,根據書本爭論社會主義綱領的時代也已經過去了,我深信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今天隻能根據經驗來談論社會主義”(列寧:《在全俄蘇維埃第五次代表大會上關於人民委員會工作的報告》,《列寧全集》第2版第34卷第466頁)。

  對於實踐中的社會主義,現實社會生活中有兩種情況值得注意:一種情況是有些人頗知馬列,但一看到現實生活中的社會主義便搖頭說,“這哪裡是社會主義呀”﹔另有一些人看到現實生活中的社會主義同馬克思當年所論述的存在某些不一致的情況,便否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和正確性。這兩種情況顯然都是片面的、不科學的。出現這兩種情況,是因為馬克思主義常常沒有被用科學的態度來對待,因為歷史上“左”的東西壞了它的名聲。我認為,談論社會主義的問題,必須把理論與實踐、理想與現實、科學精神與革命精神統一起來。

  馬克思提出的社會主義原理之所以是科學,首先是因為它是人類優秀文明成果的繼承者,“是從人類知識的總和中產生出來的”。以往,我們對於這一點強調得不夠。就這個原理本身,如常被提到的“兩個必然”——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和社會主義必然勝利,“兩個絕不會”——資本主義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絕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裡成熟以前,是絕不會出現的”,“兩個徹底決裂”——同“傳統的私有制”和“傳統的觀念”實行最徹底的決裂,這些理論原理和策略原理是建立在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的“兩大基石”(即“兩大發現”)之上的。唯物史觀揭示了人類社會內部基本矛盾的運動是社會發展的最終原因,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的性質是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在階級社會裡,社會內部的基本矛盾是階級矛盾,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而人民群眾則是推動歷史前進的決定性力量。剩余價值學說則闡明了剩余價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勞動所創造的而被資本家無償佔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的價值,從而揭露了雇佣勞動制度的本質和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馬克思是在這兩個理論基礎上論証“兩個必然”、提出“兩個徹底決裂”的。

  何謂“科學”?科學就是在揭示事物內部聯系的基礎上闡明其發展的規律,指明運動發展的大體方向和趨勢。但是,社會實踐總是比理論要豐富得多、復雜得多。馬克思提出的科學理論無一例外地要接受實踐的檢驗,並在社會實踐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地豐富和發展。就馬克思當年作為主要研究對象的西方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而言,隨著后來的發展,其自我調節能力等許多情況也超出馬克思當時的視野之外。這沒有什麼奇怪。

  對於社會主義的實踐,首先必須認識到,社會主義革命是在經濟比較落后的東方國家首先發生的。這裡的資本主義遠未“成熟”,社會矛盾卻更為尖銳、復雜﹔資產階級未老先衰,工人階級雖少、卻有強烈的革命性。在這種情況下,西方又傳來工人階級所需要的思想武器——馬克思主義,隨后,共產黨產生了。這一切都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東方國家的社會主義實踐中有不少基本情況不像馬恩論証、預測、描繪的那麼純粹:這裡的工業化還未完全實現,信息化已經來了,產業結構、社會結構更加復雜了﹔非公有制經濟沒有還不行,市場經濟沒有也不行。社會主義的目標是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但是在東方社會主義國家所實行的“按勞分配”,也並不像馬克思主義理論所論述的那麼純粹。按照馬恩的預測,“過渡時期”很短,無產階級專政任務也較單純,國家消亡很快。但社會主義實踐表明,這個“過渡時期”的實踐過程比預測的要長得多,無產階級專政國家的職能要復雜得多。馬克思是睿智的,他從來沒給自己提出詳細設計未來社會的任務。實際上,說馬克思主義是科學學說,首先和主要的不是指其對未來社會的預測。

  總之,對科學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不能教條地理解、機械地照搬,需要以科學的態度來領會其立場、觀點、方法,體會其革命精神,特別是其所指明的方向——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發展,實事求是(唯物辯証法的精髓——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立場。

  ■科學地理解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涵

  就中國情況而言,歷史上中國的革命和建設受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影響很大、很深、很久。對於這種影響,我們不僅要“一分為二”,而且要分不同的歷史時期來認識。中國共產黨從建黨一開始就是按照列寧的建黨原則來進行的。我們黨在其“幼年時期”不“走俄國人的路”,是難以設想的。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基本綱領和基本思想的要點一度都是在共產國際和聯共(布)的指導和幫助下提出的。但是,共產國際和聯共(布)在中國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作用主要則是消極和錯誤的。這是毛澤東、周恩來等黨的領導人的看法。在共產國際中期,也就是蘇聯模式形成和確立時期,聯共(布)實際上把其模式和經驗強加給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使中國革命幾乎陷於絕境。當時蘇區的政權建設方面,從政權名稱、形式、內容,都基本上照搬蘇俄的做法。后來,我們黨糾正了王明等人的教條主義錯誤,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實際結合起來,形成了以新民主主義理論為主要內容的毛澤東思想,在其指導下才有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改革開放以前,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初的一段時間裡,我們雖然也提出以蘇聯為鑒搞社會主義建設,並在實踐中也進行了一些探索,但總體上看,在經濟體制和經濟文化建設上套用蘇聯模式的情況還很突出,在具體的管理體制上也存在把蘇聯模式神聖化的傾向(當然也應該看到,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們學習蘇聯是收到積極效果的,成果也是巨大的。比如,優先發展重工業,是符合當時中國國情的)。這不僅是因為那時社會主義建設隻有蘇聯一個榜樣,而且也是由於兩國國情相近使然,所以,當時學習蘇聯是必要的。還應該看到,我們學習蘇聯也並非一切都照搬照抄,比如在政治體制和政權建設上:我們把民族資產階級劃入人民的范圍、採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而不是蘇維埃)、實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而非蘇式的一黨獨存),建立單一制的國家、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而非蘇聯的聯邦制),基本上都是依據本國國情和革命戰爭年代形成的體制。但是,在一段時間裡,一度在生產資料所有制上追求“一大二公三純”、分配上的平均主義、經濟發展上排斥市場作用等方面,同蘇聯並無實質上的區別。

  改革開放新時期,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可以說是在革除蘇聯模式的弊端。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了以人為本、法治、保障人權等政治文明和思想文化成果,同蘇聯的執政方針和理念已經有明顯的根本性區別。在當代中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成為一面鮮明的旗幟。這是歷史的選擇,也是人民的選擇。那麼,什麼是“中國特色”?我認為,其內涵主要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和把握。

  第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首先表明我們搞的是社會主義,而不是資本主義﹔是具有自己特色的社會主義,而不是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它是在革除蘇聯模式的弊端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也不是西方的民主社會主義﹔同時,它也是在糾正毛澤東晚年錯誤中確立和發展起來的。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表明,明確這三對關系非常重要,否則就會出大的偏差。當然,從思想理論淵源上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是對傳統社會主義的繼承和發展。

  第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東方資本主義不發達的國家所搞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之后,鄧小平在國情方面講得最多的是“人口多,底子薄”。所謂“底子薄”,不僅指社會生產力比較落后,也指思想文化層面上比較落后。我們是在這樣一個基礎上搞社會主義的。這種社會主義是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鄧小平有時干脆說它是“不夠格”的社會主義。基於這種情況,我們黨制定和實行了“一個中心(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兩個基本點(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路線。

  第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同市場經濟結合起來的社會主義。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區別於傳統社會主義的最重要一點,是使社會主義經濟得到快速發展的關鍵之點,也是推進社會主義繼續發展的最大難點。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我們必須牢牢把握社會主義本質,對此,鄧小平在1992年南方談話中作了精辟概括——“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第四,從文化層面上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特別強調弘揚中華傳統優秀文化中的積極因素。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指出: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為人類文明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倡導者和發展者,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的革命、建設、改革征程,也是一部發揚傳統文化、吸收先進文化、推進文化發展的奮斗史。現在,我們黨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戰略目標,並特別強調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說明我們黨對文化的高度重視。我認為,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過程中,仁義、誠信、謙讓等社會倫理道德和人生價值觀,“和為貴”、“和而不同”、“中庸”(即不走極端、不偏不倚)、“平衡”、“適度”等政治哲學、政治文化,將會起到一定的作用和影響。

  總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或者說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成果。正如胡錦濤在十七大報告中所說: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真正堅持社會主義。

  ■片面認識要靠發展著的實踐來糾正

  近年來,社會上對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出現了不同聲音。其實,有不同聲音也是正常現象。近年出現的對改革開放的“質疑”,有的是利益使然,更多的還是認識問題。比如,那種質疑市場化改革的“不同聲音”,理論上是站不住的,實踐已作了一些明確回答。但是也應該看到,這些不同聲音是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中找緣由的,因此,我覺得首先要實事求是地面對現實,正視矛盾和困難,冷靜地尋求解決問題、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往前發展的正確途徑,從而靠發展著的實踐來消除這些錯誤認識。

  我認為,當前要進一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健康發展,主要在於我們如何較好地處理我們所面臨的五對關系,即統籌好中外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城鄉關系、貧富關系、干群關系。能否妥善處理好這些關系,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能否可持續發展和長治久安的問題。在此方面,我們黨已積累總結了很多好的經驗,主要有三個關於“三者關系”的經驗。

  其一,在社會經濟發展上要(也是從全局上)解決好改革、發展、穩定三者的結合,即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有機結合起來。發展是硬道理,穩定是硬任務,這都是非常正確的。現在需要強調的是,要通過改革化解妨礙發展和穩定的體制和機制的“硬”障礙。不僅社會政治生態的協調有賴於體制和機制的改革化解矛盾,自然生態的失衡也明顯地有體制和機制上的問題。不破除現實中以個人升遷為動力的干部政績觀,不改變以GDP增長為第一“硬”指標的評價體系,就難以真正貫徹和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難以保障和改善以民生為重點的任務,難以符合全面、均衡、可持續的基本要求。不以“硬”的制度、措施和“硬”的執行力保護和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環境,就無法抑制不顧社會利益、一味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企業家的沖動。當然,改革不可能讓所有人都滿意,也不可能萬無一失,但把握時機和民心尤為重要。

  其二,政治上最重要的是實行好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三者的統一。在這三者中,人民當家作主是基礎。這些年來,有的地方出現的讓老百姓不滿意的“政績工程”和“形象工程”,一個主要原因是黨內民主和人民民主在一些環節上還缺乏切實的保障。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廣大人民群眾並不反對社會主義,反對的是違背社會主義和中國共產黨宗旨的一些做法。

  其三,文化建設上我們黨確立了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吸取國外先進文明成果的正確方針。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這一表述凝煉而深刻地指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極端重要性。這裡,我認為還需要強調的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應忽視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內容。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積極因素,對於我們走向世界、解決國家統一的文化認同問題,有著積極意義﹔而且大力弘揚中華文化中的誠信、仁義、謙讓等社會倫理道德,對於推進我國公民道德建設、不斷消除當前我國市場經濟中的消極現象,也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而“和”(和而不同)、“中”(中庸、不走極端)、“衡”(平衡、均衡)、“度”(適度)這互相聯系的四個字,則是我們應該自覺自信地推向世界的一種優秀政治哲學、政治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瑰寶。但是,這些“軟實力”必須有“硬實力”作支撐,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說到底還要通過強大的綜合實力來體現。

  (作者為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

  作者小傳

  1940年生,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長期從事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歷史和理論、現狀的研究,以及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問題的研究。2004年6月曾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14次集體學習會上講解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問題。撰寫和主編《冷戰后的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關系》、《黨的執政能力與政治文明 》等著作10余部。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