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深化鄧小平理論研究,有兩類問題需要特別重視。一是小平同志已經提出過,但需要進一步論証以求完善的理論觀點﹔二是小平同志已經破了題,但當時實踐還沒有發展到那一步,還不能夠展開充分論述的一些重大的理論問題。這兩類問題是鄧小平同志留給我們的意義重大的理論課題,也是我們現在做的事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在需要研究解決的現實問題。
深化對共同富裕理論的研究
共同富裕問題時下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中最尖端的課題。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的經濟奇跡,同時也把中國由一個平均主義的國家變成了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的國家。因此,怎樣看待當前的貧富差距?當初的設計與今天的現實發展的關系如何?隻有把這些問題搞清楚,才能振奮精神,更好地推動改革開放向前發展。
實現共同富裕,是鄧小平決策改革開放的基本動因。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后,他14次提出要把允許一部分地區和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作為一個大政策定下來,都是在強調這是為了實現共同富裕的一個必要手段。他認為,在中國這樣一個貧窮落后、地域廣大、千差萬別的大國,共同富裕隻能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首先要解決發展問題,然后再解決發展起來出現的問題。
對於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地區差距和貧富差距問題,鄧小平一直放在心上。1988年,他提出改革與發展要有“兩個大局”思想,指出,我們的發展規劃,第一步,讓沿海地區先發展﹔第二步,沿海地區幫助內地發展,達到共同富裕。到1992年春,鄧小平和盤托出了他的大思路。他說:“共同富裕的構想是這樣提出來的:一部分地區有條件先發展起來,一部分地區發展慢點,先發展起來的地區帶動后發展的地區,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愈來愈富,窮的愈來愈窮,兩極分化就會產生,而社會主義制度就應該而且能夠避免兩極分化。”他進一步歸納說:“社會主義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一年之后,鄧小平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又有了新的思考和升華。他說:“過去我們講發展,現在看,發展起來以后的問題不比不發展時少。”“12億人口怎樣實現富裕,富裕起來以后財富怎樣分配,這都是大問題。題目已經出來了,解決這個問題比解決發展起來的問題還困難。分配的問題大得很。”“我們講要防止兩極分化,實際上兩極分化自然出現。要利用各種手段、各種方法、各種方案來解決這些問題。”
深化對鄧小平共同富裕理論的研究,就是要結合今天中國的實際研究解決好他晚年提出的這些問題,這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高難度的課題。怎樣把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狀況聯系起來,怎樣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逐步消除“自然形成”的兩極分化,這涉及到許多敏感復雜的理論和實際問題。共同富裕問題是人類歷史上從未解決過的大難題,但是,中國人民的共同富裕值得期待。
深入研究關於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制度結合起來的理論
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是由鄧小平破題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中國共產黨對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大貢獻,但現在還在發展和完善中,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越來越多。可以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能不能搞成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能不能成功的標志。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一個全新的提法,怎樣搞,是晚年鄧小平重點思考的一個問題。我們要搞的市場經濟與西方國家的市場經濟有什麼區別,能不能把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與市場經濟結合起來,鄧小平做了深入研究與闡述。1993年,他在與弟弟鄧墾的談話中指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優越性在哪裡?就在四個堅持。”“現在經濟發展的這麼快,沒有四個堅持,究竟會是個什麼局面?提出四個堅持,以后怎麼做,還有沒有理清楚的東西。黨的領導是個優越性。沒有人民民主專政,黨的領導怎麼實現啊?四個堅持是‘成套設備’。在改革開放的同時,搞好四個堅持,我是打下個基礎,這個話不是空的。”
鄧小平的這段話反映了他晚年的一個重要思想:隻有把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制度結合起來,才能夠真正體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優越性。但是,市場經濟怎樣與社會主義制度結合,怎樣才能做到既搞活經濟,又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優勢,這是鄧小平留下的長期課題。深化鄧小平理論研究,要在這個問題上不斷取得新的成果。
深化小康社會理論的研究
把建設小康社會作為中國從農業文明向現代文明過渡的一個歷史階段,是鄧小平的一個偉大創造。鄧小平思考中國問題的立足點是能讓中國人民過上小康生活,這也是他最為牽挂的事情。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進程中一個獨特的、過渡性的階段。這個階段既不同於過去以解決溫飽為目標的小康階段,也不同於現代化的階段。按照鄧小平的預想,這個階段大概需要50年的時間。在這個階段,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思想觀念等各個領域與傳統社會已經發生,並將繼續快速發生巨大的變化。這個階段是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過渡的矛盾凸顯期,如果搞得好,可以更好、更順利地進入向現代化發展的階段﹔如果搞不好,就會使一些社會問題、社會矛盾嚴重化,甚至發生社會動蕩,延緩我們的發展進程,在迅速發展的全球化浪潮中喪失重要的發展機遇。這個階段的重要性、獨特性對我們提出了一系列需要深入研究、需要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來自經濟、政治、文化、社會、思想觀念等各個方面,來自於新生活帶來的新需求、新矛盾。比如,怎樣適應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需要研究解決的問題太多,包括“小康文化”這樣的概念可不可以提,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小康文化,等等。再如,小康以后怎麼辦?衣食住行解決了,基本生存無憂了,短缺經濟消失了,在這樣的條件下,人應該怎樣生活,追求什麼?小康生活需要一種什麼樣的科學生活方式,小康社會人應該具備怎樣的素質?這都是需要深入研究的新問題。
深化對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理論的研究
生產力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科學體系中的核心理論,其他的一切理論觀點都是由此而展開的。我們今天認識的馬克思主義,是以生產力理論為基礎的,但它不是以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個觀點為基礎的,因此,當鄧小平同志提出這樣的觀點之后,我們觀察事物的立足點就應該在原有的基礎上深化了。這是小平同志為什麼會對這樣一個觀點的提出如此慎重,以至到晚年依然念念不忘、孜孜以求、反復論証的根本原因。應該看到,人類對於現代科學技術地位、作用的正確認識一定是在科學技術產生了巨大作用之后才能獲得的,現代科技發展一日千裡,突飛猛進,究竟這個第一生產力的決定性作用有多大,我們還要觀察、探討。但是,無論如何,第一生產力確實是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著我們的社會生活,改變著我們的社會結構,改變著我們的文化,以至最終要改變過去的一切。它要求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對社會主義的認識,乃至對整個人類社會的認識,都要轉變到以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個根本出發點上。比如,今天我們實行的科教興國戰略,把國家的發展、興旺寄托在科學、教育上,這是根據第一生產力理論來的。
21世紀,隨著越來越快的高科技的新發展,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將越來越顯示出深遠的意義,實踐的發展也越來越要求我們對這一論斷有更深層次的認識。如: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涵義究竟是什麼?誰代表第一生產力?對今天的工人階級、知識分子如何認識?對我國當前現實的階級、階層狀況及其在社會中的地位如何認識?怎樣把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與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聯系起來,等等。這些都要求我們隨著實踐的發展不斷地作出有說服力的回答。
(作者為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第三編研部主任。)
(責編: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