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社科文庫>>政治

主流媒體在社會建設中應有擔當意識

許向東  2012年02月10日15:4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當前,發展是關鍵,穩定是基礎。主流媒體作為治國理政的重要資源,為和諧社會的構建提供著精神動力和輿論支持。在這一過程中,主流媒體隻有革新理念,融入風險預警、流言澄清、心理疏通和利益協調等意識,樹立和諧的新聞觀,趨利避害,才能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在監測環境中融入風險預警意識。任何一種形態的社會都存在社會風險。進入21世紀以來,利益多元化和社會轉型加劇了預測和控制社會風險的難度。美國傳播學者施拉姆曾經用“社會雷達”來比喻媒體的監測職能,即准確、及時地向社會通報新近發生的涉及公眾利益和國家利益的重大事項。我國主流媒體是聯系黨和人民的橋梁,擔負著上情下達和下情上達的任務,通過伸向社會各個角落的觸角,以敏銳的眼光捕捉信息、發現問題,全面、准確、及時地反饋社會輿情,未雨綢繆,取得化解矛盾的主動權,將問題解決於萌芽狀態。社會矛盾從激化到爆發,有一個量的積累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主流媒體要對社情輿情、現實矛盾及潛在問題做到了然於胸,並運用輿論力量,提前做好疏通、引導和化解工作。在矛盾激化期間,社會上的一些負面輿論可能進一步匯聚,誤導公眾的情緒和意見,反過來又激化矛盾。此時,主流媒體在發揮環境監測功能的同時,融入風險預警意識,把危機事件可能帶來的影響和群眾的反應及時准確地上報,形成統一指揮、反應靈敏、運轉高效的應急機制﹔把政府部門應對和處置危機事件的舉措傳達給群眾,在滿足群眾知情權的同時,引導其用理性、合法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意見,真正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千裡眼”和“順風耳”。

  在傳遞信息中融入流言澄清意識。在任何一個社會,突發事件、公共危機總是難以避免的,當公眾無法從主流渠道獲得權威信息時,極有可能受到他人的暗示或感染,相信並傳播流言。流言不可怕,關鍵是如何去科學應對、妥善處理。第一,必須進行充分的信息溝通。如果主流媒體動作遲緩,或當傳不傳,那麼非主流信息就會迅速填充傳播渠道。根據“首因效應”理論,公眾此時就易於被流言或不實信息所左右,引起社會情緒的波動,增加政府疏導工作的難度。因此,主流媒體在第一時間發布信息,搶佔輿論先機,及時減少、降低流言和虛假信息傳播的流量與流速是關鍵。第二,區別對待不同類型的突發性事件。一般而言,對自然災害,可以毫無保留地公開信息﹔對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則應依據相關法律,從大局和穩定出發,兼顧受眾的心理承受能力,對信息發布實施有控制的傳播,做到“幫忙而不添亂”,避免推波助瀾。第三,目前我國網民約有5.13億。互聯網已成為信息的集散地和輿論的放大器,我們要高度重視主流媒體網絡平台的建設、管理和運用,加強專業培訓和行業自律,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把握輿論主導權,及時辟謠,抑制流言傳播。

  在引導輿論中融入心理疏通意識。和諧社會決不是一個沒有矛盾和沖突的社會,而是一個能夠容納矛盾與沖突,有能力解決和化解矛盾與沖突,並由此實現利益大體均衡的社會。但是,社會熱點問題和各種類型的突發事件如果處理不好,就容易引發社會心理失衡和秩序混亂。因此,圍繞群眾普遍關心的社會熱點,針對人們的思想疑慮,主流媒體積極主動做好解釋說明工作,把黨和政府的積極努力及時清楚地公之於眾,把困難和正在解決中的問題真實地告訴群眾,以求得理解、取得共識,這樣才能引導社會輿論沿著理性、健康的軌道發展。疏通社會心理在宏觀上是一個國家調控內部情緒的舉措,在微觀上則是主流媒體承擔的輿論引導、社會教化的職責。在和諧社會構建中,加強心理溝通和思想疏導是化解矛盾的先決條件與有效方法。在現代社會,公眾的心理和情緒越來越依賴信息傳播,主流媒體應該遵循“三貼近”原則,運用輿論引導的策略,把握輿論引導的尺度,收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傳播效果,成為保障社會穩定、安定民心的“安全閥”和“潤滑劑”。

  在宣傳報道中融入利益協調意識。當前我國社會生活中出現的矛盾主要集中在不同利益群體、不同社會階層、不同社會成員的利益差別上。從根本上說,發展是硬道理,解決這些矛盾主要靠經濟發展。但是,如何正確認識和做好這些社會矛盾的宣傳報道,促進有效解決,達到社會各階層的和諧,同樣是擺在我國主流媒體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首先,我們必須看到這些矛盾是在利益格局多元化背景下、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礎上的不同利益訴求,緩解這些矛盾的關鍵是在法治和公平的基礎上調整這種差別。其次,在報道這些矛盾時要注意把握好平衡、分寸和時機。一方面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群體的利益,弘揚互助協作精神,推進社會支持﹔另一方面加強擴大就業、完善社會保障機制的報道,加強縮小貧富差距、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報道,讓改革的成果惠及廣大群眾。再次,主流媒體要積極引導群眾正確和理性地面對各種矛盾糾紛,疏通利益表達渠道,促進社會主義利益協調機制的建立,促進理性社會心理的形成。最后,採取恰當的報道手法,協助黨和政府堅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不斷提高處理矛盾糾紛和調節利益沖突的能力,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有力的思想輿論支持。

  當前的社會輿論環境呈現出多元、多變、多樣、多層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我國主流媒體應該在尊重新聞傳播規律的前提下,通達社情民意,引導社會熱點,疏導公眾情緒,牢牢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積極佔領思想輿論陣地,為和諧社會構筑堅實的思想基礎、營造和諧的輿論環境、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撐。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