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什麼理論統一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用什麼精神引領社會思潮、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思想道德基礎,關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方向。在當代中國,能夠擔當此一重任的隻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 這是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作出的一個全新判斷,深刻把握這一判斷的內涵和實質,對於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
奮斗積累與歷史選擇
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首先基於歷史經驗和歷史判斷。從黨的歷史加以考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建黨90年奮斗、創造、積累的成就,是歷史的選擇與積澱。中國共產黨就是在堅持、發展、創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艱難實踐中走過來的。從黨的創建過程看,中國共產黨本身就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這是人所共知的事實。90年發展中,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建設各時期具體實際相結合,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創造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兩大理論成果。90年的發展歷程表明,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歷史的選擇。
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還在於奮斗積累和繼承創新。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進程中,黨領導人民在不同歷史時期創造和形成了一系列偉大精神,形成了優良的革命傳統、革命道德和社會主義道德。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改革開放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災精神、奧運精神等,在不同時期發揮了各自特殊的激勵引導作用。這些精神的核心內涵和集中體現,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為人民服務,集體主義,愛國主義,密切聯系群眾,艱苦奮斗等道德要求,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基本道德精神。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總結了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新鮮經驗,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與當今時代精神的有機結合,體現了社會主義道德的根本要求和一貫精神,是我們黨關於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革命道德和社會主義道德在新時期的新概括、新發展。就是說,民族精神、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都是在長期的革命建設實踐尤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沒有兩種精神和社會主義榮辱觀,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就不可能成功。中國共產黨90年奮進的進程,雄辯地証明了這一點。
固基之本與發展指針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 “興國之魂”,更突出地體現在對社會思潮的引領作用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的保障作用。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各種社會思潮相互激蕩和思想觀念多元化。用什麼理論統一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用什麼精神引領社會思潮、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思想道德基礎,是關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向的重大問題。在當代中國,能夠擔當此一重任的隻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每一個方面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為什麼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道理其實很簡單。因為馬克思主義深刻揭示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堅定維護和發展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是被歷史發展持續証明了的科學理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即使在當今西方世界也得到眾多政治家和研究者的高度認可。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要求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結合起來,深入研究解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課題,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指導實踐。
之所以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方向,集中體現了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和共同願望,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理想信念。對於一個民族和國家來說,共同的理想信念是靈魂和旗幟,是國家凝聚力的主要源泉。孔子說:“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說的就是理想信念的作用。
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主要作用在於為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提供精神動力。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國家發展、民族振興也需要精神動力。在中國,改革創新的意義更特殊。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資本主義國家對我們有戒心,尖端技術對我們封鎖。中國要發展,就必須自己探索,自己創新。
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基本作用在於為社會道德生活提供基本道德規范。目前我國社會的道德狀況比較復雜。三十多年改革開放,推動了道德進步,更新了道德觀念,形成了新的道德風尚。改革、創新、開放、進取、文明、競爭、拼搏、發展已經成為社會道德精神的主流。但道德問題依然嚴重。一些領域道德失范、誠信缺失﹔一些社會成員人生觀、價值觀扭曲﹔公民道德意識弱化,焦慮情緒蔓延﹔社會風尚商業化、功利化、金錢化、庸俗化傾向明顯﹔以權謀私的腐敗現象嚴重等,重建社會道德風尚勢在必行,亟須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指導、規范、匡正。
很顯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國家穩定發展和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支柱。離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就會失去發展方向和精神動力。
價值標志與文化自信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興國之魂”,是當代中國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表現,是反對資本主義價值觀滲透的需要。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是當今世界上兩種對立的社會制度,它們不僅在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上存在根本區別,在意識形態和精神文化方面也存在根本區別。資本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就是兩種社會制度在意識形態和價值觀方面對立沖突的表現,構成兩種社會制度區分的重要標志。不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就會偏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就難以有效抵制資本主義價值觀滲透。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資本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對立本來是顯而易見的,馬克思主義與非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社會主義道德與資本主義道德之間有確定的界線,不容混淆。但由於經濟全球化所造成的國際間精神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也由於資本主義的文化滲透和價值觀滲透不斷加劇,在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某些價值觀的具體表達和內涵界定上,出現了一些模糊認識。資本主義國家歷來宣稱他們的核心價值觀是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人權等,並把他們所定義的這些價值觀標榜為具有普遍有效性,似乎這些價值觀就是他們的發明創造和專利,解釋權就攥在他們手上。事實上,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人權等價值觀也是社會主義所追求的基本價值觀,是社會主義價值體系的內在組成要素。社會主義中國從一開始就把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等作為社會發展目標,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更賦予這些價值以實實在在的內涵。為了反對資本主義的價值滲透,我們必須理直氣壯地用中國的經驗和實踐來界定和發展這些價值概念。我們高揚民主、自由、人權、法治、公平正義的價值,但我們所尊崇的是社會主義的、由中國經驗和中國實踐証明的、符合中國最廣大人民意願的民主、自由、人權、法治、公平正義,而不是資本主義所定義的價值觀。資本主義國家的民主、自由價值觀是在他們的實踐中產生的,對它們的發展產生了某種效果,但它不具有普遍有效性,更不能直接搬來指導中國的實踐。
今天的中國,我們完全有理由有必要根據自己的經驗和實踐確定自己的價值觀標准,發出自己的價值觀最強音,中國應當在精神文化領域包括價值觀方面對世界文明做出貢獻。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就是當代中國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表現,是中國對世界精神文化理應作出的貢獻。
(作者系山西師范大學副校長、教授)
(責編:高巍)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