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社科文庫>>政治

我黨文化建設的“新自覺”

——改革開放以來黨的文化建設戰略思想的演進

楊鳳城  2011年11月21日09:21  來源:北京日報

  十七屆六中全會在黨的歷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這一戰略目標是我黨文化發展的“新自覺”,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文化建設戰略思想合乎歷史與邏輯的發展,同時,又是依據時代和實踐的新發展新趨勢新要求作出的戰略部署。

  改革開放初期提出的“社會主義必須有高度的精神文明”,突破了過去長時期內偏重於強調文化的配合作用或配角地位的認識與視角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歷程。在實現了全黨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之后,在集中精力發展經濟的同時,中共中央及時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任務和戰略目標。原因很清楚:物質文明建設需要精神文明建設提供思想保証、智力支持、精神力量。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整個社會的進步才是健康的。此外,曾經持續十年的“文化大革命”造成了人們理想信念的扭曲、道德與社會風氣的滑坡、文化教育的停滯與破壞。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需要培育、塑造與之相適應的道德觀念和知識文化水平。

  1982年召開的黨的十二大,引人矚目的內容之一是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闡述。精神文明被界定為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體現。正如十二大報告所言,過去講社會主義特征是沒有這樣的說法的。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主要是從高度發達的生產力、公有制、按勞分配等經濟方面講社會主義。后來隨著社會主義實踐的發展,人們又加上了其他一些認識。但把精神文明作為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特征,則是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國共產黨的理論創新,它突破了過去長時期內偏重於強調文化的配合作用或配角地位的認識與視角,突出了文化或精神文明自身的相對獨立性、主動性和由此帶來的其在整個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中的戰略地位和作用。1986年,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專門作出《中共中央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系統闡述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戰略地位、指導思想、主要內容和任務,成為精神文明建設的指導性綱領。當然,由於復雜的原因,在實踐過程中,物質文明一手硬,精神文明一手軟的情況始終存在。1980年代末,鄧小平指出,十年最大的失誤是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削弱了。在經濟飛速發展,人們思想大解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機與活力得到充分展現的同時,社會精神生活方面則出現了理想信念失落、道德失范、文化事業受到消極因素的沖擊和侵蝕等嚴重問題。有鑒於此,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在總結改革開放以來精神文明建設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對精神文明建設在整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戰略地位、精神文明建設的指導方針和主要原則、任務和目標、著重點與具體部署等作出了全面闡述。

  十五大以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成為輿論宣傳中的熱詞,並視不同的語境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交替使用

  1991年,江澤民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和文化的戰略目標,1997年黨的十五大加以鄭重確認和闡述。十五大的政治報告指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此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成為輿論宣傳中的熱詞,並視不同的語境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交替使用。因為,兩者的內涵基本上是相同的,均包括思想道德建設和文化建設兩個方面。區別在於,文化相對於政治、經濟而言。精神文明相對於物質文明而言。當然,言說精神文明時,偏重於理想信念和道德建設,言說文化建設時更集中於文化事業本身,有時還包括展開言說教育與科技的發展。

  進入新世紀后,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共中央對精神文明或文化建設的戰略地位與建設目標不斷有與時俱進的新認識,其突出特點是放到經濟全球化、科技迅猛發展以及由此導致的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的國際背景下,放到世界各民族交往日趨頻繁、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的時代背景中來看待。十六大報告講: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越來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要求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堅持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實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大力發展教育和科學事業,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黨的十七大進一步提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任務,主要包括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設和諧文化,培育文明風尚﹔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推進文化創新,增強文化發展活力,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

  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戰略目標的提出,是我黨依據世情國情的深刻變化而作出的戰略選擇,是文化發展的“新自覺”

  正是在上述文化發展戰略制定並不斷落實的基礎上,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任務。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也是甚至更重要的是依據世情國情的深刻變化而作出的戰略選擇。所謂世情就是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由此帶來兩個方面的迫切要求:即維護國家文化安全任務更加艱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要求更加緊迫。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迅猛發展,文化交流交融交鋒出現新動向,特別是在信息技術、互聯網突飛猛進的今天,這種交流交融交鋒變得日趨深入和復雜。其中既有不同文明之間的碰撞、又有意識形態之間的交匯與交鋒,同時還有文化產業、文化創造與傳播方式或技術的相互促進和競爭,等等。在此情況下,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包括價值觀層面和技術、制度層面上的任務變得空前重要和艱巨。另一方面,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實力迅速增長,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貿易國,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與日俱增。而一個真正的大國,既要有經濟實力,還要有文化軟實力。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古國,在實現民族復興的道路上更有基礎和優勢使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

  所謂國情,就是當代中國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進一步言之,從國家和執政黨的角度講,中國經濟一直在快速發展,成就驕人。這就將文化與經濟協調發展的任務比以往更為迫切地提了出來。從人民群眾的需求角度講,隨著溫飽的解決、隨著部分地區小康的實現和全面小康的即將實現,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滿足變得日趨重要。從經濟社會發展的角度講,中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的任務繁重,文化產業作為“綠色產業”、“陽光產業”,對於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上述背景下,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因此,我們必須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自覺把文化繁榮發展作為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第一要務的重要內容,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個基本要求,進一步推動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為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提供堅強思想保証、強大精神動力、有力輿論支持、良好文化條件。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兼中共黨史系主任、教授)

(責編:高巍)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