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社科文庫>>政治

張宇燕:中國和平發展面臨的國際經濟環境及其挑戰

  2011年11月17日15:50  來源:求是

  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同世界的聯系日益緊密,國際金融危機更把我國推到了國際社會的前台。深入理解和准確把握中國和平發展面臨的國際經濟環境發展變化,對於我們更好地把握發展機遇,成功應對挑戰,實現我國“十二五”規劃的戰略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1.發達國家債台高筑,經濟復蘇乏力。此次國際金融危機來勢凶猛且影響深遠,主要發達國家身陷重重困境。一是面臨居高不下的債務壓力。在歐元區,2010年以來,葡萄牙、意大利、愛爾蘭、希臘、西班牙五國信用評級先后被下調,主權債務危機在歐元區繼續蔓延。美國債務總額超過其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主權信用評級也被首次降級,引起全球股市劇烈波動。美國今年第二季度增長1.3%,預計發達國家全年增長將放緩到2.2%。二是受人口老齡化和高失業率困擾。2009年經合組織國家65歲以上人口佔總人口的比例高達14.4%,失業率達到8.2%。三是受困於消費萎縮且投資增長緩慢。受這些問題的拖累,世界總需求不足將成為一個中長期現象,並引導全球經濟進入一個中低速增長時期。

  2.新興經濟體的整體崛起正改變世界經濟結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數據顯示,2010年新興與發展中經濟體按購買力平價計量的國內生產總值佔全球的份額達到47.7%,比1990年增加16.9個百分點。從今后的發展趨勢看,以金磚四國(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仍然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據世界銀行最新預計,發展中國家今年全年經濟增長將達到6.3%。這樣的發展正在逐步改變世界經濟格局。世界經濟發展的這種大轉變,提出了新的全球治理需求。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共同參與的20國集團機制應運而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管理由發達國家主導和壟斷的局面開始發生變化,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國家在這些國際機構的投票權和發言權增大。

  3.國際金融市場的不穩定和不確定性增大。從國際金融市場的角度看,未來一個時期將會面臨巨大的調整壓力。美元、歐元、日元匯率處於不穩定的變動中,尤其是美元,其霸權地位遭遇嚴峻挑戰。目前的發展趨勢已經表明,美元的貶值趨勢會繼續發展,國際金融市場也會長期處在不穩定狀態。鑒於中國持有的美元資產數額巨大,且主要集中在美國債券市場,任何大的變動都會導致金融市場過度反應,導致美元資產大幅縮水。國際金融市場的不穩定為我國企業和金融機構“走出去”帶來更大的風險,匯率風險、信貸風險、投資風險都較前增大,這要求中國的企業和金融機構必須提升抵御各種風險的能力。

  過去30年,中國的經濟成功發展是在一個相對寬鬆的國際市場環境下實現的。但是,現在的世界經濟和需求結構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國際金融市場也動蕩不穩。我們一定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增強風險憂患意識,更加自覺地統籌國內和國際兩個大局,推動向內需拉動的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與世界市場構建新的平衡,牢牢把握中國經濟發展的主動權,為中國和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事業做出新的貢獻。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