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社科文庫>>政治

當代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八大變化

聶運麟  2011年11月07日09:36  來源:北京日報

  世界社會主義運動是扎根於社會生活的現實運動,因而它處在不斷發展和變化的過程中。當代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已經發生重大變化,主要表現在八個方面。

  變化一:當代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目標發生變化

  在第三國際時代,各國共產黨對如何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目標,以及為此需要進行哪些經濟、政治結構的變革和經歷哪些社會發展階段等,都有比較清晰的闡明,但其內容卻是千篇一律的,即蘇聯的社會主義發展模式。蘇聯東歐的劇變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說明,建設社會主義不存在統一的發展模式,必須根據每個國家的具體國情和時代特征,建設具有本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因此,當今世界各國共產黨在實現和發展社會主義的目標上,都特別關注本國的具體情況和特點,紛紛提出了具有本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目標。

  變化二:對現代資本主義社會有新的認識

  蘇東劇變以后,大多數資本主義國家共產黨對當代資本主義的認識比過去更加實際而辯証。由於所在國家發展程度和特點的不同,各國共產黨對資本主義的認識也不完全一致。但是有些基本認識又是比較一致的:其一,認為現代資本主義與自由資本主義時代、壟斷資本主義初期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它已經具有了較強的自我調節、自我更新和自我發展的能力﹔其二,認為資本主義的自我調節、自我更新和自我發展的能力,並沒有、也不可能消除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解決這一矛盾的根本途徑是用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其三,認為在資本主義的發展中,其內部的新社會因素也在增長,這就為實現社會主義准備了條件﹔其四,反對資本主義的全球化,要求為建立造福於全人類的全球化而進行斗爭,等等。

  變化三:當代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策略發生變化

  20世紀初,自由資本主義已經過渡到帝國主義階段,戰爭與革命成為時代的特征,列寧為俄國無產階級革命制定了暴力革命的策略,把和平的革命方式看作是“罕見”的例外。二戰以后,國際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此而引發了對革命斗爭策略的激烈爭論,並成為上世紀60年代國際共產主義大分裂的重要原因。蘇東劇變以后,大多數資本主義國家的共產黨根據國內外經濟政治的發展變化,都主張通過和平、民主的道路走向社會主義,一般不再主張暴力革命。但在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共產黨往往分為兩派,一派主張走議會民主的道路,另一派則主張走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

  變化四:當代社會主義運動的階級力量配置發生變化

  冷戰結束以后,由於社會階級結構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和生產力革命的推動下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許多國家的共產黨吸取了蘇東劇變的歷史教訓,主張實行廣泛聯盟的政策,將廣大中間階層和其他反對壟斷資本的力量都包括在自己的陣線之中,從而使社會主義運動的社會基礎有了新的擴大。資本主義國家共產黨對社會主義運動階級力量的基本配置是:工人階級(其中的腦力勞動無產者或知識工人階級所佔的比例不斷擴大)是社會主義運動的領導力量﹔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是社會主義運動的中堅力量、依靠力量﹔中小資產階級是社會主義運動需要爭取和團結的力量﹔大壟斷資本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對象。

  變化五:對走向社會主義的革命發展階段有新的認識

  蘇東劇變前,一般馬克思主義者認為,經濟文化落后國家走向社會主義必須經過人民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這兩個發展階段,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則在革命成功后可能直接向社會主義過渡。蘇東劇變使人們對社會主義建設的長期性、復雜性和艱巨性有了新的認識。不少發達國家共產黨在制定走向社會主義的具體綱領時採取了謹慎的態度,制定了分為兩步走的戰略。第一步,建立民主聯合政府,對國家的經濟和政治實行民主的改造,反對大壟斷資本﹔第二步,對國家的經濟政治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建設社會主義社會。

  變化六:馬克思主義政黨出現新的特征

  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大多數資本主義國家共產黨都提出了使共產黨現代化和建設群眾性政黨的方針,以使黨的組織形態更加適應當前國內外形勢發展的需要。當今資本主義國家共產黨在建設現代群眾性政黨方面,並沒有固定不變的模式,然而就其有關的理論與實踐來看,它們既繼承了先鋒隊政黨在理論、組織和政治上的優良傳統,同時又有自己新的特征——群眾性、開放性、民主性、透明性、獨立自主性等。

  變化七:對指導當代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理論基礎有新的認識

  當今,將馬克思主義與本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已經成為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發展的主流,各國共產黨紛紛探索本國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形成自己的理論和策略。例如日本共產黨提出了“日本式社會主義”理論,印度共產黨(馬克思主義)提出了“人民民主革命”理論,巴西共產黨提出了“具有巴西特色的新型社會主義”理論,俄羅斯聯邦共產黨提出了“俄羅斯社會主義”理論等。

  變化八: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團結與合作的形式發生變化

  蘇東劇變之后,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國際聯系受到嚴重破壞。然而,經過近20年的發展,社會主義運動的國際團結合作又出現了新的形式。發展黨與黨之間的雙邊關系,已經成為各國共產黨進行國際聯系、交流經驗和相互支持的主要形式。新時期黨與黨之間關系的特點是:獨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和互不干涉內部事務,這就避免了過去以某個大黨為中心的國際聯合所產生的諸多不正常現象。一年一度的“共產黨工人黨國際會議”和“國際共產主義研討會”(ICS)已成為世界各國共產黨、工人黨加強思想聯系、交流理論觀點和工作經驗的重要形式﹔此外,社會主義學者國際會議也是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在理論上相互交流的補充形式。

  (文迪摘自《紅旗文稿》2011年第20期,作者:聶運麟)

(責編:高巍)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