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我們黨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的根本法寶,也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先進文化建設的最重要內容。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召開之際,本報記者就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問題專訪了中國科學社會主義學會副會長、中國政治學會副會長、山東大學博士生導師包心鑒教授。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就可概括為理論成就、道路成就、制度成就三大類
記者:包教授,您是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著名學者,曾出版和發表了一大批有關研究論著,其中不乏獨特的視角和見地。對於90年以來我們黨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進程中所取得的偉大成就,您覺得如何概括和表述更為科學?
包心鑒:從本質上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進程,是黨緊緊依靠人民探索中國革命與建設的正確道路、創立能夠給中國人民帶來解放和中華民族帶來復興的社會制度的過程。由此,我們可以將90年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成就總結概括為理論成就、道路成就、制度成就三大類。
所謂理論成就,即形成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兩大理論成果。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是在戰爭與革命的時代主題條件下進行的。這次飛躍所解決的核心問題,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進行什麼樣革命、怎樣革命這一根本問題,並對社會主義建設進行了初步探索。這次飛躍形成了毛澤東思想這一偉大成果。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是在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條件下進行的。這次飛躍所解決的核心問題,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建設什麼樣的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以及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這次飛躍形成了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兩次歷史性飛躍,兩大科學理論成果,相互聯系、交相輝映,構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生生不息的偉大歷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推向了一個新境界、新高度。
所謂道路成就,即開辟了中國特色民主革命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探索既符合馬克思主義關於無產階級革命的基本原理、又切合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實際的革命道路,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主題。探索既符合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切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實際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的主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主題和目標是實現“中國式的現代化”。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真正堅持社會主義、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
所謂制度成就,即實現了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由傳統的社會主義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轉變,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是人民民主。人民作為國家和社會的主人的地位和權利的真實實現,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形成奠定了根本基礎;廣大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充分調動與發揮,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完善的主體依靠力量;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維護和實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發展的根本價值取向;人民受惠不受惠、高興不高興,是衡量制度優劣的根本標准,是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改革開放中不斷完善的根本動力。以上四點,在新時期改革開放進程中得到了比較完整的體現和實現。
深入研究三個“沒有變”和三個“不能變”中的基本問題和基本規律,是當前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出發點
記者: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薪火相傳、不斷前進的歷史進程。包教授,您認為在當前新的歷史條件下應如何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繼續推向前進?
包心鑒: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寶貴品質在於面向現實與未來,與時俱進。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斷推向前進,必須不斷拓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當代視野。
其一,要高度關注當今時代的新變化和時代發展的主潮流,深入研究全球化大趨勢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發展和新走向。當今世界,和平、發展、合作已成為時代發展主潮流,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多元化、科技信息化正在不斷深化著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如何順應時代潮流,拓展認識視野,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揭示全球化大趨勢中社會主義發展的基本規律和基本道路,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面臨的最重大課題。正是這樣一個重大問題,構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生長點。鄧小平理論引領中國走向世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一步揭示了全球化條件下黨執政興國的基本規律,科學發展觀則在進一步順應時代變化和人類文明發展規律的基點上指引中國融入世界文明潮流。在當代中國,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態度,就應當充分利用全球化提供的機遇,積極吸納人類文明成果來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不斷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其二,要高度關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改革與發展的主旋律,深入研究初級階段變革與發展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發展和新走向。我們要堅持的馬克思主義,是符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和發展需要的馬克思主義。當代中國的鮮明特征概括起來就是三個“沒有變”:一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二是社會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沒有變;三是發展中社會主義大國的屬性和地位沒有變。這三個“沒有變”,決定了三個“不能變”:一是堅持科學發展這個主題亦即發展這個硬道理不能變;二是堅持轉變發展方式這條主線不能變;三是堅持改革開放這一重大抉擇不能變。深入研究三個“沒有變”和三個“不能變”中的基本問題和基本規律,是當前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出發點。
其三,要高度關注新的時代條件下和社會實踐中工人階級執政黨建設的主要任務,深入研究新挑戰新考驗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發展和新走向。在長期執政條件下,黨的建設需要解決的最關鍵問題是什麼?這是在當代中國拓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視野迫切需要關注的重大課題。我們黨創造性地提出了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這兩大科學命題,卓有成效地推進了兩大“根本建設”,這既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拓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的重要支撐點。胡錦濤總書記的“七一”重要講話,進一步指明了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面臨的“四大考驗”和“四大危險”,充分體現了我們黨面向未來的高度警醒與自覺。應對“四大考驗”,消除“四大危險”,是進一步加強“兩大根本建設”的重中之重,是確保我們黨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道路上永不懈怠、開拓前進的關鍵之關鍵。
(責編:高巍)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