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社科文庫>>政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唯一正確的道路

中共中央黨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2011年10月10日08:2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也是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回顧辛亥革命100年來我們偉大祖國的滄桑巨變和我們黨90年的光輝歷程,我們深切地感受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唯一正確的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偉大創造,體現了歷史的選擇,反映著人民的意願,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實現強國富民、民族復興的必由之路。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對歷史的尊重、對人民的尊重,也是推進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必然要求。

  社會主義是歷史的選擇

  中華民族曾經有過輝煌的歷史。到了近代,清王朝的無能和西方列強的入侵,導致了中國的積貧積弱。鴉片戰爭的炮火,徹底擊碎了中國人“天朝上國”的舊夢。落后就要挨打,貧弱就要受欺。面對支離破碎的國家,面對災難深重的民眾,無數仁人志士開始了尋找中國出路的艱難歷程。由於沒有先進的思想理論,沒有先進的社會力量,沒有民眾的積極參與,無論農民起義、自強運動還是維新改良,都遭到了失敗。

  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旨在開創一條振興中華的新道路。孫中山所倡導的三民主義,表達了人民大眾爭取獨立、民主和富強的願望。但是,在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夾縫中生長的民族資產階級異常軟弱,不能充分發動和依靠人民群眾,無法形成強大的革命力量,因而在反帝反封建方面沒有足夠的底氣和能力。所以,辛亥革命雖然結束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但未能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未能改變人民的悲慘命運。孫中山逝世以后,國民黨雖然依舊打著三民主義的旗號,但把中國變成了一個官僚資本主義與封建主義的混合體,結果不僅阻礙了中國社會的進步,而且衍生出新的社會矛盾。

  在中國別無出路、別無選擇的時候,馬克思主義傳到了中國,並孕育產生了中國共產黨。從此,中國有了開創新的道路的先進理論,有了引領社會進步的先進力量,救國救民的重任也就歷史地落到了中國共產黨人的肩上。中國共產黨人用馬克思主義考察中國的前途命運,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的出路隻能是社會主義。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創造性地把馬克思主義運用到中國問題的解決中,深入研究中國國情和中國革命的特點,開創了一條由新民主主義通向社會主義的革命道路。在整個革命過程中,中國共產黨人以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為己任,以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為目標,一心一意維護民族利益和民眾利益,得到了全社會的廣泛認同和支持,成功地把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引向了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是中國唯一的出路,這是歷史的選擇。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建立,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廣泛最深刻的社會變革。

  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后,我們黨開始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這樣一個社會生產力水平十分落后的東方大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中國革命進程中已經獲得了一種經驗性的認識,這就是解決中國的一切問題,都要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外國經驗再好,也不能照抄照搬,必須走自己的路。搞革命是這樣,搞建設也必然是如此。所以,面對新中國成立初期由於沒有任何建設經驗而不得不仿照蘇聯一些做法的情況,毛澤東同志總覺得不滿意。當我們自己的現代化建設積累了一些經驗,尤其是看到照搬蘇聯模式帶來許多問題以后,毛澤東同志就明確提出了“以蘇為鑒”,要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毛澤東同志的《論十大關系》、《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以及黨的八大文獻,集中反映了我們黨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初步認識和思考,對后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由於受計劃經濟思維和計劃經濟體制的制約,更由於在階級斗爭問題上出現了偏差,當時並沒有開創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

  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以鄧小平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繼續探索新的道路。在重新確立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的基礎上,我們黨總結歷史經驗,作出兩個重要判斷,這就是: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這兩個判斷,明確了當代中國的歷史方位,明確了當今時代的基本特征,解決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關鍵性問題,為我們黨糾正對社會主義的一些錯誤認識、解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脫離實際的一些錯誤傾向提供了基本准則,也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供了基本依據。

  依據對國情、世情的正確判斷,我們黨逐步實現了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轉變,從封閉半封閉到改革開放的轉變,從計劃經濟體制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隨著這些轉變的推進,我們黨形成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形成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布局,確立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戰略目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斷明確。在此期間,我們黨先后形成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鄧小平理論的形成,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成功開創的重要標志,同時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的相繼形成,進一步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黨的十七大和胡錦濤同志“七一”重要講話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作出了明確的概括: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創,使社會主義發展與現代化建設、民族復興有了更加緊密的聯系,使國家富強與人民富裕以及個人幸福也有了更加緊密的聯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鮮明特點,就是以改革開放為動力。改革開放催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同時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拓展提供著鮮活的經驗。正是依靠改革開放,我們才能在繼承前人的同時又能突破陳規,在排除錯誤干擾的同時又能吸取經驗教訓,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新境界,使社會主義在當代中國獲得前所未有的生機和活力。改革開放的每一步深入,都推動著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認識的深化,都推動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拓展。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必須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顯著成就,就是加快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步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圍繞中國發展問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問題展開的。在開創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我們黨一再強調發展才是硬道理、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定不移走科學發展道路。伴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創和拓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社會面貌發生深刻變化,綜合國力極大增強,人民生活從貧窮走向富足,國際地位顯著提升。今天,一個日益繁榮富強的中國正在崛起,中國人民正在以新的形象走向世界。

  努力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確、之所以能夠引領中國發展進步,關鍵在於我們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根據我國實際和時代特征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這條道路包含著對歷史經驗的總結、對前人探索的繼承、對時代特征的觀察以及對現實問題的思考和回應,是唯一正確的道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要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奮勇前進,努力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

  實現科學發展,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工業化、現代化能使社會財富較快積累、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同時也會使各種社會矛盾和問題不斷凸顯。上個世紀,世界上已經有許多國家相繼實現了工業化、走向了現代化。這些國家雖然在經濟發展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留下了一些深刻教訓。由於單純追求經濟增長,忽視社會發展和社會公平,忽視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不少國家都出現了“有增長無發展”的情況。有的國家出現了貧富懸殊、失業增加、腐敗嚴重、政治動蕩等問題﹔有的國家經濟結構失衡、社會發展滯后,導致發展后勁不足、難以持續。這些教訓啟示我們:單純的經濟增長不能帶來社會的全面發展和進步﹔中國不能重復其他國家走過的老路,必須努力實現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科學發展,強調轉變發展方式、提高發展質量,包含著對世界各國發展經驗的借鑒,也包含著對世界各國發展教訓的汲取。在當代中國,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

  實現和諧發展,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強國富民、民族復興的重要保証。實現各方面事業有機統一、社會成員團結和睦的和諧發展,是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全過程的歷史任務。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新的巨大成就,但也遇到了一些新的社會矛盾和問題。新矛盾和新問題的產生,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戰。實現和諧發展,要求用新的理念、新的方式化解各種矛盾、解決各種問題,推動經濟社會全面進步。這既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宏偉目標的重要前提。當前,實現和諧發展,應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著力發展社會事業,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發展局面。

  實現和平發展,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實現既通過維護世界和平發展自己、又通過自身發展維護世界和平的和平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基本要求。實現和平發展,既是尊重人類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也是尊重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上的自主選擇﹔既要通過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來發展自己,又以自身的發展來促進世界和平﹔既要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創新實現發展,又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同世界各國開展交流與合作。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實現和平發展,是我們根據時代發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戰略抉擇,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包容和自信。我們充分尊重其他國家選擇的發展道路,絕不會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也絕不允許任何人把他們的意志強加於中國人民,而是要始終堅持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執筆:秦 剛)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