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濤總書記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強調,“要積極推動協同創新,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和政策項目引導,鼓勵高校同科研機構、企業開展深度合作,建立協同創新的戰略聯盟”,努力為建設創新型國家作出積極貢獻。近日開始實施的“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也提出,要打破部門、區域、學科界限,建立協同創新機制。以協同創新機制促進高校參與國家創新體系建設,這是黨和國家在戰略高度上對高等學校提出的新要求與新期待。地方農業高校作為農業科技創新的主體力量,要深刻領會“協同創新”戰略的緊迫性與重要意義,採取新思維、新機制、新舉措積極應對世界科技創新潮流,切實把2012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的“依靠科技創新驅動,引領支撐現代農業建設”的號召落到實處,全方位深度融入到農業協同創新的戰略聯盟中,充分發揮好應有作用,作出積極貢獻。
地方農業高校作出恰當的戰略定位是農業科技創新的迫切要求
縱觀全球,作為國家創新體系重要組成部分的區域創新體系,已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關鍵,區域創新則是支撐國家創新的重要力量,而農業創新又是區域經濟發展和創新體系建設的不可忽視的重要支撐。作為農業發展與創新的主體力量,地方農業高校必須以超前理念、開放視野、全局觀念、系統思維審視創新驅動發展農業方式的新轉變,要站在國家創新體系的高度上認識農業創新體系構建的必要性與迫切性,要認識到農業科技創新是國家和區域創新體系的重要支撐。在此基礎上正確判斷形勢,並作出恰當的戰略定位:要堅持“探天立地”定位,鼓勵科學探索,頂起基礎科學研究之天﹔鼓勵創新性地提出技術解決方案,立穩應用技術之地。要追求“先進實用”,把國家戰略需求的先進性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實用性緊密結合,把承擔國家重大基礎科研任務與服務區域創新實際項目緊密結合,積極融入國家和區域創新體系。
協同創新機制是地方農業高校提升科技貢獻能力的必然選擇
協同創新已經成為世界科技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它是以多元主體的協同互動為基礎,多種創新要素積極參與、相互補充、配合協作的創新行為,特別強調破除領域、地域、行業之間的壁壘,充分發揮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多種創新力量的作用與優勢,實現學科融合、團隊整合、技術集成的全方位、立體化協同創新。這是對自主創新內涵的豐富與深化,也深刻反映了科技發展的最新動向。很多國家的實踐証明,高校不僅是國家創新體系中基礎研究的最重要的力量,而且通過與社會互動合作,使高校能夠在科技、教育、經濟、社會等各個領域全方位參與到國家創新體系中。在現實意義上來講,協同創新是“高校與國家民族同呼吸共命運”這一共識的具體要求,也是“產學研用”合作創新的內在要求。以新近公布的2011年度國家三大科技獎勵通用獲獎項目為例,在20所農林高校獲得的35項(次)獎勵中,絕大部分農林類項目是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創新主體聯合攻關取得的,這反映出以地方農業高校為主體力量的“協同創新”機制在促進農業科技創新優勢的集聚與重大科技成果的取得方面邁出了可喜的步伐。一以貫之地堅持“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既是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地方農業高校實現自主創新,增強其科技貢獻能力的必由之路。
多元深度融入是地方農業高校構建協同創新長效機制的關鍵
服務區域經濟創新發展,是高校彰顯社會服務功能的切入點,也是高校自身發展的內在動力。目前國內高校在服務區域經濟發展中還存在著“集中式”、“運動式”、“應景式”服務的現象,缺乏持久性與實效性,因此必須構建“多元、深度融入式”服務區域經濟的協同創新長效機制,充分發揮好地方農業高校的行業特色與優勢,努力實現服務方式的四個轉變:一是服務目標上的轉變,從一個企業向整個產業、行業,乃至區域經濟的整體布局轉變,實現從提出單一技術服務方案到制定產業規劃、實用人才培養、農村文化等事關區域發展全局的戰略服務方案轉變﹔二是服務機制上的轉變,要從分散性、個體化的服務向聯盟式、體系式、平台式等聯合體式的長效機制轉變﹔從單向技術輸出為主向技術輸出與基礎研究、技術孵化、產業培育並舉轉變﹔三是服務方式上的轉變,從單純提供技術向產業集群技術式轉變,實現專業鏈、學科鏈與產業鏈對接共生、協同發展,形成團隊創新與社會服務高效協同,實現校地“共贏”﹔四是服務途徑上的轉變,從“簡單咨詢式服務”向“面向區域經濟發展的產業戰略規劃與決策支撐服務”轉變,從單一項目開發的“輸血式”服務向為“三農”公共創新服務體系建設的“造血式”服務轉變,從“單一輸入技術式”服務向“技術輸入與各類人才培育並舉”方式轉變。通過這些轉變,有效增強地方農業高校的行業服務能力。
面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戰略機遇期,地方農業高校要秉承開放式的辦學理念,勇於沖破產、學、研、用創新主體間的樊籬,積極參與農業產業創新戰略聯盟,主導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服務基層農技推廣和農民教育體系,形成與本區域的產學研用其他要素的協同,通過多元深度融入農業創新體系和國家創新體系,才能在新戰略機遇期不斷發現持續發展的新增長點與內在發展的強勁動力。
(作者單位:山西農業大學,本文系山西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項目〔2011218〕成果)
(責編:秦華、高巍)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