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經常講,觀察事物、分析問題,要全面、深刻。全面,要求從不同側面、多個角度來觀察事物。深刻,要求從不同層次來分析問題:從現象到本質,再到更深的本質﹔從結果到原因,再到更深的原因,一層一層分析下去。怎樣才能做到這樣的要求?
觀察滲透理論,分析運用方法。人們在觀察事物、分析問題時,不是憑借純粹的直觀和靈感來進行,要依據一定的理論,運用一定的方法,也還會運用自己所積累的相關經驗。沒有一定的理論、一定的方法、一定的經驗,頭腦像一塊白板,是無法觀察事物、分析問題的。一定的理論、一定的方法、一定的經驗,構成一個人的專業背景和學科視野。
有一個故事:幾個不同身份的人去探險,在深山裡發現一塊閃閃發光的大石頭,形狀奇特,大家從來沒見過,這幾個人產生了各自不同的想法和打算。地質學家想到,這可能是一種新發現的礦石,對科研具有很大價值﹔畫家對石頭的色澤形狀感興趣,想畫一幅新作品﹔商人認為,這可能是一塊稀奇寶石,具有收藏價值,可以賺大錢﹔給他們帶路的山裡老人卻無所謂,他隻想著能得到多少帶路費。這個故事說明,不同的人在看同一個事物時,由於價值、知識、經驗背景不同,會產生不同的看法和打算。如果將這個故事改編一下,會產生另一種意義:一個人到深山去探險,發現一塊從沒見過的閃閃發光的大石頭。這個人既是地質學家,也是畫家和商人(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對這塊石頭,如果他以地質學家、畫家、商人的不同眼光去看,就會產生三種想法和打算。換句話說,同一個人,如果具有不同的價值、知識、經驗背景,面對一個事物時,就會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去觀察和分析,得出多種結論。
上面兩個故事,包含了個人的多學科視野和群體的多學科視野兩個方面的意義。
一個人在觀察一個事物、研究一個問題時,如果具有多專業背景、多學科視野,就能夠從多角度、多層次來分析思考,獲得全面深刻的認識。比如研究“制度”問題,從哲學、社會學、政治學、法學、經濟學的角度來思考,可以獲得對制度的多方面認識,這是當前研究制度問題的視角,已形成相應的制度學科,如制度哲學、制度經濟學、制度社會學、制度政治學等等。人們還可以從其他專業、學科的角度來研究制度問題,如從行為學、心理學、邏輯學、語言學、控制論、信息論、系統論等學科角度來研究制度問題,能夠獲得對制度的新認識,並可能形成相應的學科,如制度行為學、制度邏輯、制度心理學、制度語言學、制度控制論等等。一個事物、一個問題,本身就具有多方面的特征、多層次的規律,如果研究者的專業背景、學科視野單一,隻能從某個角度或某個層次來研究,不可能獲得對事物全面深刻的認識。
當然,個人的專業背景、學科視野總是有限的。任何一個人的時間、精力、能力,都是有限的,不論如何努力,也不可能具備所有專業背景和所有學科視野,而隻能具備某些專業背景和某些學科視野。這種局限性,可以通過另一種方式來解決:在研究一個問題時,特別是研究很復雜的綜合性問題,具有不同專業背景、不同學科視野的人,在一起共同研究、聯合攻關,具有重要意義。這些人,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分析工具、獨到的觀察眼光,能夠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來分析問題,產生各自的觀點,把這些觀點綜合起來,就能形成對問題全面深刻的認識。
特別是,不同專業背景、不同學科視野的人,在一起研究共同的問題時,還會產生相互激發、相互啟示的共振效應,使思路豁然打開。譬如,控制論的主要創立者是維納,而實際上控制論是共同探討研究的成果,對於這一點,維納是多次聲明的。在控制論的創立過程中,不同專業、不同學科的科學家們,經常在一起討論。這些科學家的專業和學科涉及信息論、系統論、生理學、神經學、工程學、數學等,甚至還有一些人文科學的學者參與討論。通過多專業、多學科的探討,對“控制”問題從多角度、多層次進行分析研究,維納大受啟發,綜合吸取了各種觀點,從而創立了控制論。
總之,在分析問題時,不論是生活或工作的難題,還是科學研究中的難題,從不同專業背景、不同學科視野出發,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思考,才能夠獲得全面深刻的認識,產生創造性的思想成果。
(作者單位:中共雲南省楚雄州委黨校)
(責編:秦華、陳葉軍)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