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思想文化上的自覺和自信把握前進方向,以組織建設和人才建設凝聚奮斗力量,始終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高等教育事業快速發展的鮮明特征和顯著優勢。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新的歷史起點上,高校黨委要真正成為學校發展的領導核心,就必須把握文化傳承創新的領導權,高舉自己的文化旗幟,樹立自己的文化形象。
和諧是文化校園建設的時代內涵
改革開放以來,對於文化在大學建設和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們經歷了一個逐步清晰並不斷拓展深化的認識過程。20世紀80年代,我們提出“繁榮校園文化”,更多的是將文化作為利用師生課余時間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形式和手段;而我們今天提出“建設文化校園”,則是在頂層設計的高度對大學文化建設重要性和緊迫性的充分自覺。建設文化校園不是學校某一個部門、某一個階段的工作,而是要貫穿高校工作的全局和全過程。立足於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和當前的主要問題,提升高校科學發展的文化自覺,首先要將和諧確立為文化校園建設的核心理念。
和諧是一種思想高度。高等教育事業的改革發展,不僅需要政策和制度的創新,更亟須先進文化和思想引領,明確大學發展朝什麼目標邁進、走什麼路這個具有方向性和戰略性的根本問題,從而將師生員工對文化傳統、教育本質、辦學規律和歷史使命的深刻理解融匯為對大學精神的信仰與踐行。當前,我國高等教育事業進入快速發展和改革攻堅階段,各種新問題和老矛盾容易在短時間內相互疊加並集中凸顯。特別是教育競爭國際化趨勢日益加強,多元文化思潮成為影響校園安全穩定的重要因素。我們提倡將和諧確立為一種文化理念,不是回避矛盾和沖突,而是要超越具體問題的爭論,通過具有科學性和系統性的頂層設計,在根本上解決矛盾和化解沖突,充分發揮文化的超越性、批判性和前瞻性作用,將改革力度、發展速度和可承受程度有機統一起來,從而實現一種核心價值穩定、結構均衡有序、運行管理有效、能夠自主應對環境變化並不斷發展的動態平衡狀態,使大學肩負起創造新知識、新思想和新文化的神聖使命。
和諧是一種文化氣度。在開放交流中不斷豐富和發展自身,是文化發展的規律。以什麼樣的態度對待外來文化和異質文化,是檢驗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的試金石。越是自信,就越能夠以積極的態度對待外來文化和異質文化,越能夠在彼此交流互動中豐富和發展自身的主流文化和主導價值。和諧作為一種文化氣度,旨在倡導一種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文明觀。隻有以開放包容的心態和視野,樹立國際意識和世界眼光,才能有效開拓教育發展的資源;隻有通過創造性轉化,形成具有中國氣派和中國風格的大學教育,才能充分展示中華文化的風採。堅持以和諧作為文化校園建設的核心理念,就是要瞄准世界教育改革發展前沿,通過開展多層次的思想對話與文化交流合作,吸收借鑒各國教育思想精華和辦學經驗,以開放促進教育水平的提升。
和諧是一種人性關懷。文化的起點和歸宿都是現實的具體的人。高校科學發展的核心決不是某些統計指標的簡單增量,而是要在文化傳承創新中實現培養“專門人才”和培育“健全人格”的統一。作為一種人性關懷的和諧,體現為渴望真理的激情,體現為不斷超越的勇氣,體現為互助共享的溫馨。堅持以和諧作為文化校園建設的核心理念,就是要通過每一位教師的科研教學、每一名同學的言談舉止、每一名干部的工作作風、每一處校園環境的細節布置、每一次學校活動的儀式安排、每一件學校產品的包裝設計,營造出求真務實的學術氛圍和充滿人文關切的育人環境。隻有使每一名師生員工、校友賓朋都能在校園中感受到家一般的溫暖和幸福,毫無顧忌地表達他們的真情實感,充分發揮他們的參與性和積極性,校園才能始終激揚著理想和希望,大學文化才能夠永葆青春和活力。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推進文化校園建設
文化的核心是價值觀。價值觀決定著“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標准,進而詮釋和表征著文化本質、文化立場和文化選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是和諧文化理念的具體展開。建設文化校園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統攝和引領作用,在多元中立主導,在多樣中謀共識,凝魂聚氣,強基固本,提升和諧校園的文化軟實力。
堅持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引領文化校園建設,增強文化生命力。文化校園建設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發展為主題,深入研究文化發展過程中具有全局性和戰略性的理論與現實問題,及時將實踐經驗升華為理論成果;堅持以人為本,將“培養什麼樣的人,怎樣培養人”作為高校文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將充分調動師生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作為文化自強的根本動力,想方設法使每一名師生員工在感受到教育發展進步的同時,享受到教育改革成果;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以學科建設支撐文化發展,以文化建設推動高等教育質量和水平的提升;堅持統籌監督,把文化建設作為學校整體工作的有機組成部分,積極推進文化建設工作的制度化,特別是要加強對教育熱點問題和社會思潮的引導,為高校穩定和發展營造良好的文化環境,加快把高校建設成為先進文化的示范區。
堅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團結師生員工,增強文化凝聚力。教育作為社會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必然受到經濟基礎以及其他上層建筑的影響和制約。實踐証明,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是與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同步前行的。盡管中國大學文化的成熟之路任重道遠,但是中國文化的吸引力不斷增強,中國高等教育的影響力不斷擴大,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今天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文化自信,不僅來自於新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輝煌成就,而且來自於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蓬勃生機和光明前景的堅定信念。建設文化校園,就是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激發師生員工的奮斗熱情,立足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以學術探索和理論創新服務經濟社會全面進步,勇於承擔民族振興的文化使命。
堅持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統領文化傳承創新,增強文化創造力。文化的發展是一種歷久彌新的積澱過程。任何一所大學的文化,都有其光榮的歷史傳統。中華民族悠久的尊師重教傳統,新中國建校過程中艱苦卓絕的奮斗精神,改革開放以來高昂奮進的創新品質,都是我們得以安身立命、應當倍加珍惜的偉大精神力量和文化品格。拋棄這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就等於割斷了自己的精神血脈。文化的繼承性是文化建設的現實基礎,文化的創新性是文化建設的時代要求。堅持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統領文化傳承創新,就是要努力提升文化校園建設的質量與品位,將學校的辦學特色轉化成為文化傳承創新的優勢。值得注意的是,科技創新是現代文化發展的重要引擎。在文化強國戰略全局中,高校文化建設的特殊使命在於加強科技與文化的融合,培育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兼備的拔尖創新人才,增強科技對傳統文化業態的提升和對新興文化業態的創生能力,提升我國文化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堅持用社會主義榮辱觀滋養師生員工,增強文化親和力。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具體體現。隻有將社會主義榮辱觀轉化為大學性格、學術品格和師生人格,轉化為師生員工的實際行動、價值追求和道德堅守,才能真正使文化可見、可感、可親,實現“以文化人”的目的。共產黨員是先進文化的代表。代表的作用既是一種示范,也是一種管理。共產黨員的修養既是一種政治要求,也是一種文化境界。高校黨委要充分發揮領導核心作用,發揮基層黨組織和思政工作隊伍以及黨員教師在文化建設中的帶動作用,以師風師德建設和學風建設為切入點,推動文化傳承內容與傳承載體的有效統一,將文化融入生動形象的載體中,使學校輝煌歷史和先進人物發揚光大,使大學精神得以凝聚和彰顯。
(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黨委書記)
(責編:秦華、陳葉軍)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