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什麼主義,走什麼道路,選擇什麼制度,從來都不是書齋“革命”的結果,相反,它形成於各種社會力量和重大事件的累積,屬於歷史的選擇﹔來自人民的擁護,屬於人民的選擇,經受住時間的考驗,屬於實踐的選擇。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面對兩大歷史任務,一是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苦難和偉大的中華民族歷經艱辛,分別在第一個百年和第二個百年裡已經完成和正在完成這兩大歷史性目標。百年探索告訴我們,什麼道路能指引中國人民完成這兩大任務,它就會成為中國人民的選擇方向﹔什麼理論能夠對這兩大課題作出正確回答,它就會成為中國人民的精神信仰﹔什麼制度能保障中國人民實現這兩大目標,它就會成為中國人民的行動指南。
從舊民主主義走向新民主主義勝利,中國最終選擇了高舉社會主義旗幟
1840年,英國人憑借船堅炮利一舉敲開了中國的大門,古老的中華文明遇到了真正的對手,懵懂之中開始面臨方向迷失與生死抉擇的危險。當西方侵略者來襲之時,衰朽的清朝統治者尚不能正確理解這場戰爭對中國未來命運的巨大影響,不能及時振作,革新自救。振作的力量來自知識界、來自民間、來自一批開明官員,大批仁人志士奮起拯救國家,如以洋務運動為標志的自強運動,以制度改良為標志的維新運動,以太平天國、義和團運動為標志的舊式農民戰爭。然而,這些運動、戰爭的成果仍不能阻擋清政府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連敗於外國侵略者的命運,1885年雖勝卻實敗於法國,1895年再敗於早年不屑一顧的日本,1900年敗於八國聯軍,1904年在中國的土地上上演了日俄戰爭的丑劇,等等。戰爭使生靈慘遭涂炭,人民流離失所,而每一次戰敗必然以割地、賠款收場,偉大的中華民族反復遭到羞辱。諸多事件表明,在列強經濟、軍事壓力面前,當時的中國幾乎沒有還手之力。1898年戊戌維新失敗以后,大批仁人志士已不再寄希望於腐朽的封建王朝來實現國家自強的夢想,寄希望在舊體制下實現國家強大的“中體西用”的旗幟再也打不下去。
1912年建立的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讓許多中國人彈冠相慶,但興奮的時間並不長。其實,孫中山先生希望通過走資本主義道路來實現國家自強與自立,西方列強是不會同意的。中國處於亂局又不至於失控最符合西方列強以及新興列強——日本的利益。在列強支持下,中國很快出現了軍閥割據,擁兵自重的局面。從此,列強在中國自行劃定租借地、自行分割、壟斷海關銀行、贏取暴利,既破壞了農村的經濟均衡,也破壞了城市經濟的一體化。面對這種形勢,各種救國的“方案”紛呈,各種救國的“主義”露頭,但幾乎都因水土不服而以“茶壺裡的風暴”草草收場。1925年,中山先生過世時以一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告誡全體國民黨人,這在某種程度上已表明在當時的國際國內環境下,舊民主主義救不了中國,實現不了無數中華兒女追求中華崛起的夢想。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國革命面貌從此煥然一新。執政的國民黨代表了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勢力,他們需要中國走向資本主義。中國共產黨以共產主義為理想目標,他們審時度勢,需要將革命匯入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洪流,迎接新民主主義的勝利。兩種主義、兩種命運之爭以兩次國共內戰和抗日戰爭勝利而結束,最終,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新中國的建立,意味著自1840年以來列強在瓜分中國的盛宴中狂歡的“美好時光”一去不復返,中國從此真正走上了自強、自立的道路。旭日東升,總會有烏雲壓頂,面對一些國家的圍堵,一個不甘落后的大國為了不被“開除球籍”,必須抓住機遇與時間賽跑,追回失落的光陰﹔必須建立一個強大的中央政府以匯集有限的資源,集中力量辦大事。“三大改造”結束以后,中國高舉社會主義大旗,在一個人口多、底子薄、攤子爛的基礎上迅速醫治一百多年來慘遭戰爭蹂躪的傷口,對內發展經濟、凝聚人心,對外宣誓主權、展示形象。睡獅開始覺醒,以新中國成立后30年為例,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驚人的成就,得到了全國人民以及世界各國尤其是廣大亞非拉國家的充分肯定。
從社會主義建設的挫折中奮起,中國選擇了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恩格斯多次強調:“所謂‘社會主義社會’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應當和其他社會制度一樣,把它看成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在社會主義的長期實踐中,廣大社會主義國家無不以蘇聯為藍本,尋找本國的道路。中國自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以后,在宣布建成社會主義以后也想走自己的路,然而還是深深地打上了蘇聯模式的烙印。在自我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實踐中,我們走過彎路,差一點迷失方向。如:片面強調以改變生產關系的結構來提高生產力水平,而忘記了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大道理﹔片面強調改造上層建筑以推動經濟基礎的變化,而忘記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根本道理﹔片面強調以階級矛盾為中心,而忘記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與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已經成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基本道理。於是,社會主義道路、指導社會主義的基本理論、社會主義制度都在探索中出現了嚴重偏差,“左”的指導思想以及“左”的實踐主宰了中國的命運,“文化大革命”爆發使中國經濟基本處於破產邊緣,最終釀成中國人心靈與精神世界的一場大浩劫。“左”不是社會主義,右也不是社會主義,1978年以來,中國共產黨人在痛定思痛之中提出了最鮮明的論斷: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改革開放30多年來,盡管面臨這樣那樣的挑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總體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如綜合國力迅速增強,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穩步提高,文化生活逐步繁榮,我國的國際地位與國際影響力日漸上升。“走對了路,才會有方向”,這些成就的取得是因為我們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大路”,即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始終強調改革開放也是一場偉大革命,在解放思想的同時也解放手腳,不斷破除阻礙生產力發展的各種觀念、體制、機制,不斷推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與發展﹔始終強調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改革開放以來,我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堅持並不斷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並豐富了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為指導思想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建立並完善了包括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經濟制度以及各項具體制度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這些既是當前我們取得成功的秘密,也是指引我們繼續前進並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的偉大旗幟。
百年探索留下了寶貴啟示,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不動搖
鞋子穿在別人腳上再漂亮也未必適合自己的腳。因而,走什麼路,舉什麼旗,隻有當事人最清楚,隻有了解中國家底的人最清楚。百年中國的探索反復証明,走對路,舉對旗,沒有現成的經驗,是經過長期摸索“試”出來的、“探”出來的,體現了中國人民的智慧和膽識,也歷經了中華民族大起大落的各種周折。因此,妄加評判,不珍惜已選擇的旗幟是錯誤的﹔得隴望蜀,期望用普世經驗來包裝自己也是錯誤的。對此,我們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這既是對黨和國家負責任的表現,也是對人民負責任的表現。
百年的探索也表明,有實力,才有話語權。落后就要挨打,貧弱就沒有分量。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沒有實力,什麼都不會有﹔不科學發展,什麼也不會有﹔不始終維護穩定的環境,什麼也不會有﹔不牢牢抓住戰略機遇期,“左”顧右盼、朝秦暮楚、三心二意,最終什麼也不會有。因此,旗幟的影響力取決於發展的方向、發展的途徑、發展的成果,如果不能實現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改善,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綜合國力迅速提高,旗幟遲早也會喪失公信力、凝聚力。
百年探索還表明,如果把第一個百年看成是中國人民在探索道路與旗幟的征程中“交學費”,第二百年則即將“出校門”。方向已經明確,前景一片光明。因此,全體中國人民在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中既要自信,更要自覺。
第一,道路越寬廣,旗幟就越具凝聚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億萬中國人活生生的實踐,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經之路,是符合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必往之路,是彰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必由之路。這條道路實現了中華民族百年夢想,極大地改變了中國面貌。脫離中國歷史和國情,放棄我們已經取得巨大成功的道路而幻想依靠別的模式、別的道路注定沒有希望、沒有前途。改革開放的成就也告訴我們,不能走計劃經濟的老路、回頭路,計劃經濟是個夢,是夢難圓﹔也不能走資本主義邪路,資本主義是條死路,死路難通。隻有實現社會主義計劃與市場的有機結合,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之路,才能實現綜合國力大幅提高,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第二,理論越徹底,旗幟就越具輻射力。思想的混亂來自理論的混亂,政治的堅定來自理論的成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深深根植於中國土壤,與中國改革開放實踐共生長,具有強烈的實踐性、發展性、開放性。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走完了西方國家上百年才走完的發展歷程,社會發展歷程的時空壓縮,引發了社會矛盾的時空聚集。矛盾引發疑問,疑問引發反思,但反思從來顛覆不了真理。因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個真理,需要不斷增強理論的說服力、吸引力、感召力,為人民群眾所認同、所掌握,最終轉化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巨大力量。
第三,制度越完善,旗幟就越具生命力。制度帶有根本性、全局性、持久性,制度好,壞人不敢搗鬼,制度不好,好人不能做事。制度的科學意味著制度的權威。當前,面對各種“帶病”的制度、“貼膏藥”的制度、“打補丁”的制度、“蓋公章”的制度,我們要始終以改革創新精神不斷完善我國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以及各項具體制度。
走什麼路,舉什麼旗歷來都是一個民族的大事,是“拼”出來的,不是“吹”出來的。歷史是最好的老師,實踐是最好的裁判,奢望投機取巧或一帆風順也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那隻能是痴人說夢。當前,我國在經濟高速增長的過程中產生了這樣那樣的問題實屬發展中的問題,不能以此為據否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不但如此,我們還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未來前進的道路並不平順,我們要有信心和決心,始終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改革的勇氣、創新的銳氣、民族的志氣,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不動搖,勇敢面對前進道路上一切可以想象和超乎想象的挑戰。
(責編: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