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思想意識的升華、民族精神的凝聚、綜合國力的體現,文化在其認同過程中表現為一種軟實力,其價值指向是民生幸福、社會和諧。十七屆六中全會出台的《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弘揚中華文化,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當前,文化軟實力建設作為國家戰略,已經成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生長點”和重要“增長極”。
文化軟實力的價值認同
文化是一個民族發展的精神記憶,文化的價值底蘊和真正魅力在於追問和探尋“人”的意義,改變和超越“人”的本能,創造和發明“人”的生活。文化軟實力彰顯的正是文化所蘊含的“以文化人”的崇高使命和“向文而化”的價值取向,其作用於不同類型事物就會使人在價值判斷中產生真假感、善惡感和美丑感。
文化軟實力的求真價值在於擴展人性之真,使人具有更深刻的知識、更超凡的能力和更睿智的頭腦。真的本質在於合規律性,真的尺度是客觀的、外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文化軟實力的基礎支點是求真,就是使人正確認識和反映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律,通過改變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精神環境改變著人類的生存狀態、交往方式和內心世界。人對客觀規律的認識愈深刻、愈全面,人的活動愈理性愈自由。客觀規律一旦被人所認識,就會由支配人的外在壓力變成發展人的內在動力,人就會領略到文化軟實力的基本形態——自我安寧感。
文化軟實力的向善價值在於順應人性之善,追求善的道德理想、善的倫理秩序、善的行為方式。善的本質在於合目的性,善的尺度是主觀的、內在的,所反映和體現的是主體的意志。文化軟實力的中端支點是向善,它所呈現的是人的思想行為符合內在的良知標准,努力塑造有德之公民,不斷創造文明的社會。當主體與客體雙方在公平和平等前提下達成互惠互利時,人就會領略到文化軟實力的中級形態——自我實現感。
文化軟實力的尚美價值在於美化人的心靈世界、升華人的信仰追求、陶冶人的精神情操。美的本質在於既合規律性又合目的性,美的尺度既是客觀外在的,又是主觀內在的,是主體與客體在真和善的基礎上的和諧統一。文化軟實力的高端支點是尚美,這是心靈完全自由的表征,彰顯了主客體之間的和諧關系,“從而達到主客體契合,物我同一,進入自由世界。”(袁貴仁:《價值學引論》,第145頁)對美的擁有使人在特定個別存在中獲得超越有限自我的喜悅和樂趣,人就會領略到文化軟實力的高級形態——自我愉悅感。
文化軟實力的責任擔當
文化軟實力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民族形象的基本元素和首要標志。一個民族之所以能夠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關鍵在於有自己鮮明獨特的民族文化、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歷經磨難、長盛不衰,就在於中華民族在漫長歷史進程中,萬眾一心、堅忍不拔地共克時艱、奮勇向前,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以“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為內容的偉大民族精神。民族的復興始於文化的覺醒。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科學把握文化與民族的互動關系。隻有以文化軟實力提升去最大限度地激發民族凝聚力,把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作為一種民族的“集體無意識”融入華夏兒女的心靈深處,努力形成全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才能充分調動各民族、各階層、各方面的力量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
文化軟實力是國家競爭力的重要因素。當今時代,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國際間的文化軟實力競爭初見端倪便呈現愈演愈烈之勢。世界各國間的競爭范式正在悄然從以硬實力(軍事、經濟、科技)為主的顯性競爭向以軟實力(政治、文化、教育)為主的隱性競爭轉型,文化軟實力日益成為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標志和強大引擎。文化軟實力水平直接影響決定著國家的興衰成敗、生死存亡,所以,世界各國越來越把文化安全和文化國防建設擺在重要位置。中國近年來國際地位顯著提升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中華文化軟實力在國內外得到越來越多的廣泛認同。中國要在空前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擁有更多的話語權,就必須加快中華文化軟實力建設步伐,切實把文化軟實力轉化為核心競爭力,實現文化資源大國向文化發展強國的跨越。
文化軟實力是社會和諧力的重要支撐。社會和諧力體現的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總體和諧狀況以及各種社會利益關系的協調程度。建設一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體社會成員有沒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價值取向、倫理道德和思維方式。而文化軟實力就是發軔於文化所蘊含的精神、思想、價值、情感以及由此形成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力、潤物無聲的協調力和引人入勝的感召力。文化軟實力富有和諧包容精神,倡導尊重差異、兼容並包、和諧共生,引導人們用和諧思維認識事物,用和諧態度對待矛盾,用和諧方式解決問題,可以為社會和諧注入強大的思想道德力量。隻有平等善待一切生命和所有的人並努力使之成為完整的生命和完美的人,才能使人生更幸福、家園更美好、社會更和諧。
文化軟實力的發展戰略
基於文化自覺自信自強的建設思路,文化軟實力發展應堅持人本化的戰略思維、本土化的戰略姿態、全球化的戰略眼光,循著“以人為本”、“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觀念進路去理解、去建構、去提升。
人本化是文化軟實力發展戰略的核心理念。為了誰、依靠誰,這是文化發展的動力問題。文化的核心價值就是豐富人的精神世界、提升人的思想覺悟,為社會的人和人的社會提供生活意義的價值系統。所以,文化軟實力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人,必須以人為主體,以人為目的。文化軟實力的人本化發展戰略強調的是,把文化發展聚焦在“人”身上,要堅持以人為本,用文化的尺度去理解人、解放人和發展人,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本土化是文化軟實力發展戰略的根本原則。舉什麼旗、走什麼路,這是文化發展的方向問題。本土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歷史積澱形成的,是“活生生”的文化“流”,體現的是文化生態和精神疆域。本土文化是文化軟實力的源頭活水和生命之“根”,是在不斷吐故納新、傳承創新的過程中“活”下來、“流”至今的一種深厚的民族感情和精神寄托。文化軟實力發展脫離了本土文化而另起爐灶,隻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中華民族之所以五千多年文明蔚為壯觀、綿延不斷,就在於中華文化之“根”的深厚滋養和自固力量。歷史經驗和中國國情告訴我們,文化軟實力的本土化發展戰略要堅持以我為主,忠實傳承和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極倡導和大力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而不能急功近利、隨波逐流地去照抄照搬西方的發展模式。
全球化是文化軟實力發展戰略的基本定位。表明什麼樣的姿態,展現什麼樣的胸襟,這是文化發展的追求問題。從人類社會發展走向來看,全球化已是大勢所趨,這把雙刃劍劍鋒所指都是核心利益和關鍵領域。文化軟實力發展唯有敢於面對、敢於吸納、敢於創新,才能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不同文化的差異性、互補性、平等性、獨立性、共生性的生態關系。中華文化要走向世界,就必須以更加開放的胸襟、更加廣闊的視野、更加平和的心態去參與文化全球化的歷史進程,凡是為我所需、對我有用的文化資源都是“為我所用”的對象。中華文化軟實力發展應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在和西方世界保持接融、積極交流的過程中,把我們的好東西變成世界性的好東西。首先是本土化,然后是全球化。”(《費孝通文集》,第395頁)誠如此,中華文化才能真正走向世界,世界格局才能真正從文明沖突走向和諧共進。
(作者單位:河南省委高校工委)
(責編: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