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社科文庫>>理論

包心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內在邏輯

  2012年03月26日15:45  來源:學習時報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內在邏輯証明,需要著重深入回答相互關聯的三大基本問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與我國新時期改革開放實踐的邏輯關系。

  首先,改革開放將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根本問題首當其沖地提到我們黨的面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正是以探索和回答這一根本問題為邏輯起點的。30多年前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所以要提出改革開放的歷史任務,我們黨所以要帶領人民義無反顧地走上改革開放之路,從根本性的歷史原因來說,是由於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根本問題長期“沒有搞清楚”。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包括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很長一段時間,由於脫離時代新變化和實踐新發展,抽象地談論馬克思主義,從而使社會主義陷入了嚴重的本本主義和“烏托邦”空想。正是引導黨和人民摒棄了從“本本”出發來理解和堅持社會主義的思想方法和思維定勢,著眼於時代變化和現實國情來理解和堅持社會主義,鄧小平明確提出了“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重大科學命題,在改革開放實踐中系統形成了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理念、新論斷、新思想,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開始。

  其次,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推動著我們黨在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回答現實問題的道路上不斷前進。三大重大課題——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三大基本規律——共產黨執政的規律、社會主義建設的規律、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三大階段性成果——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相互聯系,融為一體,共同構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飛躍的偉大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於和發展於改革開放偉大實踐,又極其深刻地指導著和推動著改革開放偉大實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與毛澤東思想的內在邏輯關系。

  以改革開放的視角認識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必然提出如何認識毛澤東以及毛澤東思想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關系問題。而深入地回答這個問題,需要深入地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在邏輯。依據不同的時代主題和時代需要,研究不同時代條件下社會主義運動的實踐經驗和特殊規律,回答和解決時代變化和實踐發展提出的特殊的歷史任務和現實問題,從而形成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發展的不同歷史階段,這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本質與規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次歷史性飛躍,主要是在帝國主義戰爭和無產階級革命深入發展的時代條件下與社會實踐中進行的。這次飛躍所解決的核心問題,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進行什麼樣的革命、怎樣進行革命這一根本問題,成功地開辟了一條中國特色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並初步探索了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這次歷史性飛躍,形成了毛澤東思想這一偉大成果。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二次歷史性飛躍,是在世界格局發生重大變化,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日漸形成並深入發展的時代條件下和社會實踐中進行的。這次飛躍所解決的核心問題,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成功地開辟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次歷史性飛躍,形成了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由兩次歷史性飛躍相互之間的邏輯關系,我們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毛澤東思想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拓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包涵內容的內在邏輯關系。

  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構成迄今為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主體內容。這三大階段性理論成果,既是一脈相承的,又是與時俱進的,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形成了完整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就是理論創新與發展的普遍性。而在不同的時代特征條件下和不同發展階段的社會實踐中,這三大階段性理論成果,在同一主題下又具有不盡相同的歷史地位,呈現出不盡相同的理論特色和時代價值。這就是理論創新和發展的特殊性。隻有准確地把握各個發展階段理論成果的特殊性,才能更深刻地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內涵和時代價值。

  鄧小平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基礎性、架構性組成部分。主要表現在:奠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理論基石,這就是創造性地提出了和平與發展時代主題論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基本規律,這就是明確形成了社會主義本質論、社會主義發展戰略論、社會主義改革動力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論、社會主義民主法制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論等一系列重大思想理論﹔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科學方法,主要包括,把一切從實際出發作為實現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邏輯起點,把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有機統一起來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法寶,把人民滿意、人民答應、人民放心作為制定一切路線方針政策的根本出發點和根本標准。鄧小平理論的豐富內涵和創造性貢獻,對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完善和拓展,具有根本性、長遠性的奠基作用與支撐作用,我們必須毫不動搖地長期堅持。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開創性組成部分。這一重大戰略思想,面向新的世紀,尤其面向逐步形成的全球化世界新格局,著眼世界新變化和中國新發展,在鄧小平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和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根本問題,創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這一重大課題,啟發和引導人們在更加適應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

  科學發展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進一步堅持、豐富和發展。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創新意義突出表現在,既積極借鑒當今世界各國科學的發展理念,順應了時代發展潮流,又從中國實際出發,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規律作出了進一步科學揭示﹔既繼承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於發展的基本思想,又結合新的時代特點和實踐要求,進一步揭示了我國現代化發展的本質核心、價值目標和基本要求,進一步回答了為誰發展、靠誰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

  以上邏輯關系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一個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有機整體,是一種探索真理、把握規律的認識深化和理論創新過程。迄今為止三大階段性科學理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佔有各自特殊的地位,體現著各自特殊的時代價值。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