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社科文庫>>理論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現代性思想啟蒙

李海青  2012年03月20日09:17  來源:學習時報

  對於國民的現代性思想啟蒙是一個國家現代化進程中在文化價值與意識形態領域所必然完成的任務。對於中國社會來說,這一思想啟蒙歷程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密切相關,正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的實踐活動與理論成果推動著中國社會思想啟蒙的不斷深入,推動著中國社會文化與價值的逐步現代化。

  一

  近現代以來,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中國傳統文化總體而言漸漸失去先進性,在西方現代文明的沖擊下存在合法性受到嚴峻挑戰,國人開始在中西文化之間徘徊掙扎。面對西方文化的沖擊,最初的文化保守主義者主張中體西用,僅僅在器物層面接納西方文化,但洋務運動的失敗很快就表明此路不通。在此之后,維新派的變法理念、孫中山的三民主義都對傳統文化形成了一定的沖擊,現代西方的制度理念與政治文明開始較為廣泛地為國人所知。當然這兩次運動都歸於失敗,其失敗說明封建主義的力量之強、傳統文化的惰性之大,說明當絕大多數國民還渾渾噩噩、麻木不覺時,僅靠少數人的奮斗與犧牲是無法實現中華民族之救亡圖存的。正因如此,在辛亥革命之后,才有了改造國民性、進行價值啟蒙的五四新文化運動,才有了對德先生與賽先生的呼吁。

  但五四新文化運動前期的思想啟蒙主要停留在一般民主主義的層面,僅僅靠這種對於個體獨立、權利的抽象呼吁與啟蒙,迫切的救亡圖存任務是無法完成的,封建的大山是無法真正推翻的,傳統文化也不會得到根本的批判、轉變與揚棄。換言之,雖然五四新文化運動前期就提出了文化現代化與思想啟蒙的任務,但啟蒙理念的抽象性以及現實社會基礎的缺乏,使得這一任務在當時是不可能有效完成的。五四啟蒙的這種局限性表明,要想真正實現中華民族的救亡圖存,推翻封建主義,必須尋求一種新的先進文明。這種先進文明一方面要體現五四啟蒙已經提出的種種價值理念,比如自由、平等、民主、科學﹔另一方面還必須是一種具有實踐特質的社會理論。換言之,這種新的先進文明一方面內在地涵括與提升五四啟蒙的價值理念,另一方面還應具有社會理論的內涵以提供科學的歷史觀、認識論與方法論來指導人們的現實實踐,而這后一方面則是五四前期的啟蒙運動所不具備的。隨著十月革命一聲炮響,馬克思列寧主義作為一種先進的文化理念普遍進入了國人的視野。在此意義上,五四新文化運動后期中國先進知識分子轉向對馬克思主義的認知、信仰與宣傳就是很自然的事情,這是五四啟蒙本身的發展與深化,是啟蒙的內在邏輯使然。

  二

  隨著馬克思主義被中國先進知識分子所廣泛接受,隨著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黨領導全國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較為順利地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並在此基礎上開始了社會主義建設的艱辛探索。在此過程中,中國社會的文化形態逐步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馬克思主義——當然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逐漸成為主導性的話語體系。人民、階級、民族獨立、國家富強、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當家作主等理念滲透於從國家意識形態到大眾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盡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作為五四啟蒙思潮的自然發展,其理論與實踐都體現著啟蒙的精神,馬克思主義對於人們真真切切發揮著思想啟蒙的作用,但這種啟蒙的實際效果與五四反封建的啟蒙並不完全一致。因為當時人們接受馬克思主義不僅僅是為了反封建,也是為了反帝。由於要調動一切階級階層的反帝積極性,文化上徹底反封建的思想啟蒙是不可能的。在兵荒馬亂的年代要想實現全民的現代性思想啟蒙既為形勢所不許,同時也缺乏相應的經濟社會基礎。進而言之,由於致力於民族獨立與國家解放,馬克思主義在當時所提供的主要是一種集體性解放與獨立的觀念,而個體的獨立、自由與權利被認為自然涵括在這一價值圖景之中。恰恰是這種集體對個體的涵括使得個體啟蒙的維度在相當程度上被淡化了。不論人們主觀上怎樣看待馬克思主義所提供的價值圖景,客觀的效果在特定歷史形勢下就是如此。這種集體對個體涵括甚至替代的特點,不論是在革命時期還是在改革開放前的建設時期都體現得較為明顯。這種國家本位與群體本位與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而不真正確立個人權利的觀念、現代公民的觀念,對於傳統文化的批判就不可能深入,現代性的思想啟蒙就不可能有效進行,國民性的有效改造與現代公民人格的培育就依然是有待完成的任務。在這種情況下,盡管在形式上反封建可能轟轟烈烈,但實際上封建主義的積弊卻不可能較為徹底地克服,封建的東西有可能依舊左右人們的頭腦。

  對於封建傳統在新中國成立以后的遺存,鄧小平的認識非常深刻。在1980年《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這一篇重要講話中,他強調指出,社會關系中殘存的宗法觀念、等級觀念,上下級關系和干群關系中的身份不平等現象,公民權利義務觀念的薄弱,經濟領域中的某些“官工”、“官商”、“官農”式的體制和作風,等等,都屬於封建主義的殘余影響。“我們進行了二十八年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推翻封建主義的反動統治和封建土地所有制,是成功的,徹底的。但是,肅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義殘余影響這個任務,因為我們對它的重要性估計不足,以后很快轉入社會主義革命,所以沒有能夠完成。現在應該明確提出繼續肅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義殘余影響的任務。”繼續肅清封建主義殘余影響任務的提出表明現代性思想啟蒙仍是未竟的歷史任務。

  三

  改革開放以來,馬克思主義成功實現了與中國具體實際的第二次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形成與發展為中國現代性的思想啟蒙,為國民性的進一步塑造提供了現實基礎和思想支撐。

  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與不斷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觀點得到高度重視與強調,中國社會日益進入馬克思所講的“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這一歷史階段。馬克思在論述市場經濟時曾經指出:“如果說經濟形式,交換,在所有方面確立了主體之間的平等,那麼內容,即促使人們去進行交換的個人材料和物質材料,則確立了自由。可見,平等和自由不僅在以交換價值為基礎的交換中受到尊重,而且交換價值的交換是一切平等和自由的生產的、現實的基礎。作為純粹觀念,平等和自由僅僅是交換價值的交換的一種理想化的表現﹔作為在法律的、政治的、社會的關系上發展了的東西,平等和自由不過是另一次方的這種基礎而已。”市場經濟所內含的個體性價值原則是對根植於自然經濟土壤中的封建家長制作風、等級特權思想、人治觀念和草民意識等的徹底否定,沒有這一現實基礎,現代性的普遍啟蒙是不可能取得實質性成果的。可以說,隨著中國市場經濟體制與民主政治體制的不斷發展與完善,隨著中國城市化過程的迅速推進,隨著中國現代產業結構與社會結構的逐漸形成,隨著中國公民社會的不斷成長,隨著社會利益分化與沖突導致的公民利益觀念特別是權利意識的普遍覺醒,現代性思想啟蒙的經濟與社會基礎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具備。

  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新世紀新階段,我們黨又進一步提出了“人的全面發展”特別是“以人為本”的理念,從而在意識形態的高度、在更大程度上自覺推動了中國社會的現代性思想啟蒙。與這種意識形態上的自覺推動相適應,馬克思主義本身關於人的權利、人的發展的觀點得到高度重視,馬克思主義的人學思想凸顯出來,馬克思主義開始更為有效地發揮現代人格啟蒙的功能。可以說,隨著時代的發展,隨著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結合的不斷深入,今天我們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也越來越深入,越來越趨向其價值的核心——人本身:個體的自由、權利、個性、發展與幸福。“以人為本”的提出表明中國的現代化經過民族獨立與國家發展兩個階段現在已經到了關注公民自身、落實公民權利、提升公民素質、塑造現代公民的階段。在這個階段,進一步賦予公民各種權利,讓公民自由地判斷與思考,實現公民的自我啟蒙與相互啟蒙,使社會大眾確立現代的公民理念,可謂恰逢其時。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