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社科文庫>>理論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須搞好核心價值觀的對外傳播

蔡惠福  劉大勇  2012年03月09日09:29  來源:紅旗文稿

  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以更加積極主動的姿態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加強文化對外傳播,搞好文化對外交流,擴大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能否有效地搞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對外傳播,直接影響著文化“走出去”的水平和效果。如何改進和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對外傳播,是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實現文化強國目標亟須研究和解決的重要問題。

  一、搞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對外傳播是中華文化贏得世界地位的根本性要求

  任何一種文化,都有凝結和貫穿其中的最深層的內核和精髓,這就是核心價值觀。在長期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中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由四個方面組成,即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盡管如何將這一核心價值體系概括凝練成科學精准、深博達雅、明晰易記、覆蓋廣泛的核心價值觀,尚在深入討論、認真推敲之中,但其基本內容已經確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源於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以人類最先進的思想作指導,總結了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實踐經驗,既植根於中國又面向世界,充分反映了中國人民的理想抱負追求和理智清醒務實。它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之所系,生命之所在,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之源。

  核心價值觀是文化所蘊含的精神價值的“魂”。當代中國文化建設必須緊緊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個“魂”來展開,文化建設的各項工作,都必須全面彰顯這個“魂”,全力服務這個“魂”。對外傳播中華文化,同樣必須把這個“魂”突出出來。近年來,我們的文化對外傳播日益活躍而且必將更加活躍,孔子學院遍布五洲,各類文藝演出在世界各地唱響中國,各種藝術展覽盡顯中國文化之美,各種傳媒更是把傳播中國文化作為重點,“走出去請進來”已成常態。在這些傳播活動中,都必須努力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融匯其間,為其在世界傳揚服務。

  現在世界各國都感嘆中國經濟建設取得的成功,認為中國的發展理念和模式正在散發出獨特的魅力,但是卻認識不到或者不願承認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經濟成功和軟實力上升的重要原因,個別人甚至執拗地將中國成功歸因於對西方價值觀念和發展模式的“順從”和模仿。我國的國際形象之所以常常遭質難,受貶損,被抹黑,在國際舞台上不能煥發出應有的光彩,與國際社會不理解、不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有關系。

  實踐告訴我們,在對外文化傳播中,打好歷史牌,展示我們的歷史文化傳統,這是對的,但卻不能忽略當下指引我們前進發展的、與燦爛歷史文化一脈相承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當中國已經發展到今天,需要針對世界的關注向世界說明我們發展的正當性和合理性時,如果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方面不積極作為,也不是正確的態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缺席和失語,很容易造成對外文化傳播的碎片化、淺表化,難以讓世界找到中華文化的根系和魂魄,不能全面地完整地深層次地把握我們的文化﹔同時,也會導致我們的對外文化傳播停留在過去時、歷史態,難以讓世界看到中華文化當下的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這樣的文化傳播,終難使中華文化贏得世界地位,得到世界的認同、理解和尊重。

  二、高度自信是搞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外傳播的基礎

  積極主動、卓有成效地對外傳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具有高度的文化自信。隻有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備堅定的信心,才能獲得堅持堅守的從容,鼓起奮發進取的勇氣,煥發創新創造的活力,在對外傳播中才會有足夠的底氣,即使遇到暫時的困難和障礙,也能堅定不移,堅持不懈。

  回顧歷史,可以看到,在對待我們的核心價值觀的態度上,伴隨著民族興衰、國運沉浮,時常會出現“自卑自棄”和“自大自傲”兩種傾向。“自大自傲”是沒有道理的,“自卑自棄”更無必要。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獨樹一幟的中華文化中包含的核心價值理念,積澱著數千年來中華民族最深厚的精神追求,蘊藏著中華民族最精華的精神基因,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不僅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也為人類文明進步做出了獨特貢獻,得到過全世界的尊敬。中國共產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之下,找到了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西方許多政治家和學者都認為,中國的發展和崛起,不只是一個經濟奇跡的誕生,也不只是表現在經濟總量的提升、社會財富的增加方面,它必然地也是一個巨大的精神事件,包含了文化傳統、價值觀念、制度安排的系統支持。中國經濟的成功,也是意識形態的成功和政治制度的成功。改革開放30多年,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發生歷史性的變化,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給力的結果。所以,若干年前提出“歷史終結論”的學者弗朗西斯·福山修正了他的觀點,說:“歷史終結論還有待於進一步推敲和完善,人類思想寶庫需要為中國留下一席之地。”這些都說明,中國模式、中國道路中所蘊含的意識形態和核心價值具有巨大的凝聚力、動員力和創新力。

  盡管中國要真正成為世界文化強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現在所取得的成就只是中國發展進步的階段性成果,等到我國的全面發展居於世界領先地位的時候,我國文化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優勢必然能夠充分地顯現出來。然而,國際國內的條件都在預示,隻要我們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我們一定有著光明的未來。因此,我們沒有理由不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滿自信。

  三、對外傳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在說明闡釋,旨在世界的認可理解

  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對外傳播,主要是讓世界正確全面地了解中國到底走的是一條什麼道路,真實的中國到底是一個什麼樣子,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世界多元文化、多元價值理念之一元,從而化解分歧,減少敵意,贏得世界對我們的信任和信心,確保我國能在一個相對良好的國際輿論環境中建設發展。因此,對外傳播核心價值理念,首先應有的姿態應該是有理有據地說明解釋。要借助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向世界說明中國的歷史過往和國情民情﹔說明中國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價值理念而不採用其他的思想指導,為何選擇這條道路而不能走別的道路,進而說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源於中華民族文化傳統,適合中國國情的唯一正確的思想指導和精神旨歸,對中華民族而言,它有無可比擬的科學合理性,是歷史的選擇。

  與此同時,還要向世界說明,我們秉持“和而不同”的思維方式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多元文化包容的原則,認為“世界是豐富多彩的。如同宇宙不能隻有一種色彩一樣,世界上也不能隻有一種文明、一種社會制度、一種發展模式、一種價值觀念”﹔(《江澤民文選》第3卷,第110頁)各國有各國的情況,各個民族有各個民族的情況,不能期望有一種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解決所有的問題。對不同的文明文化,不同的制度安排,應當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包容,在求同存異中學習借鑒,以求共同發展。

  也可以進一步向世界說明,中華民族對其核心價值觀進行了長期的探索總結,形成了以此為精髓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形成了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一種新的道路,這是對世界的重要貢獻。在這一價值觀指引下,中國取得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已使世界受益,包括西方國家都在享受中國發展的“紅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應得到承認和尊重。在新自由主義發展模式陷入困境,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的結構性矛盾進一步暴露,其意識形態和價值體系進入困惑和混沌狀態的情況下,西方國家應該以開放的心態,走出傲慢與偏見,沖破意識形態的禁錮,反省自己的缺陷與不足,理性地分析能從其他國家那裡學習什麼,從而提高自我糾錯、自我更新的能力。自我封閉、偏狹排外的做法,既不利於自己的發展,也不利於世界的進步。若能認真地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中國探索開拓的超越了中國傳統文明、超越了西方現代經驗的道路,一定能夠得到許多新的啟示和發現,興許能找到新的發展空間。

  四、用中國道理豐富世界通行的價值概念的內涵

  我國對外傳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顯得乏力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在於話語權上的弱勢。長期以來,話語權一直被西方國家和媒體掌握和壟斷,世界上的是非曲直全由他們說了算,符合他們的標准,才“文明”、“進步”,不符合他們的標准,便是“異類”。為了搞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對外傳播,我們要積極主動、針鋒相對地爭奪價值標准的定義權,特別是要對自由、民主、人權等的涵義重新厘定和確認,匡正謬誤,補其不足,正本清源。

  比如對民主,按照西方的標准,凡是民主必須實行多黨制、三權分立、普選等等,這實際上是將西方民主的方式等同於民主本身,是將西方模式的民主等同於全部的民主。這種用具體取代一般的定義方法,在邏輯上就像是說“馬即黑馬”一樣,是站不住腳的。英國學者赫爾德在《民主與全球秩序》一書中就將民主分為三種文化形態或模式:一是直接民主制或參與民主制﹔二是自由主義民主制或代議民主制﹔三是一黨模式為基礎的民主制的文化形態。( [英]戴維·赫爾德:《民主與全球秩序:從現代國家到世界主義治理》,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3年版,第5頁)赫爾德的觀點提示了民主內涵的多樣性和開放性。資本主義民主制度形成於資本主義產生發展過程中的社會矛盾和政治斗爭,是一種在法律上承認和保護公民權利、實行權力制衡與多數決定原則的處理社會矛盾的政治解決方案,但資本主義制度的階級實質決定了它形式與內容、理論與實踐相互脫節、相互對立的矛盾難以克服,金錢政治、集團政治和政治腐敗的制度性缺陷會長期存在,“一人一票”掩蓋下的“一元一票”的實質已為越來越多的人知曉。

  中國的民主制度與西方國家多有不同,在制度安排及操作機制上有自己的理念和方式。它當然也需要進一步完善,但這個制度的優越性正在得到証明。概括起來,中國的民主制度具有多重功效,一方面,它為人民提供權利保障,激發社會活力,使中國的科學發展獲得源源不斷的推動力﹔另一方面,它能夠集中民力、民智,集中資源,合理規劃、統籌兼顧,實現國家穩定而有效地發展。在這方面,其最重要的機制在於,它能夠形成一個代表社會整體利益的政治核心,政治核心受全民族委托,統籌兼顧各方利益,代表全體人民行使權力,這樣就降低了社會內部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利益交換成本,能夠最大限度地減少社會矛盾帶來的內耗,使國家整體利益超越各種利益群體的個別利益,實現全民族、全體人民的利益最大化。保障權利與集中力量的雙重功能構成了當代中國民主制度的基本特征。對於人權同樣如此,多樣化的文化決定了人權觀的多樣性,不一樣的人權觀可以一樣尊重人的尊嚴。我們要將這些中國式的民主、自由、人權理念模式用世界性的話語予以表達,從而增強其影響力。

  五、尊重對外傳播規律,創新傳播方法,提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的親和力、有效性

  在國際傳播總體上仍然西強我弱的情況下,要有效破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外傳播的難題,推動中華文化真正走向世界,必須在大力加強傳播硬實力建設的同時,悉心研究對外傳播尤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外傳播的特點規律,樹立科學的傳播理念,創新傳播方法,適應世界受眾的喜好和需求,提高傳播的親和力和有效性。

  搞好結合滲透。美國等西方國家傳播其意識形態和核心價值觀念時,在運用各種大眾媒介強勢推介的同時,善於搞好結合滲透,或者用藝術的、技術的手段將意識形態價值理念巧妙地包裹起來進行推銷,或者將其附著在物質產品上,讓受眾在消費物質產品時接受影響熏染。在我國形成的一波又一波美國大片沖擊和麥當勞、肯德基對青少年的潛移默化,都是他們傳播核心價值理念的成功之舉。前些年,美國巧妙地將我國古代花木蘭的故事予以改編,藝術地植入他們的核心價值理念,再到我國銷售的典型案例,更是極富啟發意義。因此,我們也要善於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或者粘附於各種文化產品或其他物質產品之中,讓外國受眾在欣賞中華民族的藝術作品等文化產品的同時,在享用我們的物質產品的同時,不知不覺地了解並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注重理論推介。核心價值觀的科學性體現在它徹底的理論解釋上。要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得到世界性認可,既要充分展示巨大的實踐效應,也要強化其理論說服力,把道理講清講透,講得別人心服口服,從而贏得理解和認同。為了搞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對外傳播,一方面,要加強理論研究,針對西方一些國家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陌生和誤讀誤解以及貶損攻擊,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從歷史和現實的結合上,有力地闡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歷史必然性和現實合理性,以及它的世界意義,從理論上和邏輯上牢固地奠定其地位。馬克思曾經說過:德國之所以能夠成為萊茵河彼岸的那些先於德國開始現代國家建設的國家理論上的“良心”,並不是因為德國現代國家建設的具體實踐有多大的發展,而是德國擁有很強的理論抽象和建構的能力。(《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9頁)馬克思的這一論說,對我們是深有啟發的。另一方面,要通過各種學術理論平台,積極開展世界性的學術理論交流,與世界一流學者開展對話,讓世界人文社會科學界有更多的中國的聲音。

  拓寬傳播渠道。對外傳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當多形式、多渠道進行,除了利用各類大眾傳媒,我國在海外舉辦的孔子學院、文化交流中心和經常不斷的文藝演出、藝術展覽之外,還要進一步挖掘公共外交的潛力,發揮公共外交在傳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作用。在這方面,我們有過十分成功的先例,當年的乒乓外交,曾經起到了小球轉動大球的效用。現在,可供利用的資源更多了,渠道更廣了,要積極開發,科學使用,賦予其傳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功能和任務,以形成多管齊下、各方協力的共同傳播效應。

  (作者單位:南京政治學院新聞系)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