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發現,人類大腦中並不存在這樣一個區域,專門負責管理有關道德的一切事務。多少年前,人們抱著找到一個專屬於道德的腦區(就如杏仁核之於情緒)這樣的希望開始研究,而現如今道德的研究方向又在哪裡? 從古至今,道德一直是社會學、哲學和心理學研究的熱門課題。20世紀八九十年代,認知神經科學異軍突起,探索認知活動腦機制的潮流風靡整個心理學界。道德是如何在大腦中加工的?大腦中是否存在一個主管道德的區域?道德的神經機制在一批又一批認知神經科學研究人員的努力下漸漸浮出水面。
群體偏見影響道德兩難故事的判斷 “海因茲的太太患了癌症,生命垂危。隻有一個藥劑師最近發明的新藥能救她,但這藥劑師索價高過制造成本十倍。海因茲到處借錢一共才借得所需藥費的一半。海因茲隻好告訴藥劑師,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請求藥劑師便宜一點兒賣給他,或者允許他賒欠,但藥劑師以要掙錢為由拒絕了他。海因茲走投無路竟撬開商店的門,為妻子偷來了藥。”海因茲應該這樣做嗎?為什麼應該?為什麼不應該?法官該不該判他的刑,為什麼?
這是一個經典的道德兩難故事,其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到蘇格拉底時代。心理學家科爾伯格將它運用到教學和科研工作中,並在皮亞杰有關道德理論的基礎上,根據人類認知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將人類道德發展劃分成3個水平、6個階段。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理論統治了道德心理學領域將近15年,具有一定的實証基礎,側重於道德與哲學、教育的整合,卻忽略了道德的生理基礎。
2001年,Greene等人首次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術,得到了被試完成經典道德兩難問題時的腦功能圖像。分析發現,情緒對道德判斷有重大影響,相對於不涉及個人的道德場景,被試在面對涉及個人的道德場景時,與情緒相關的腦區會有更大的激活,這些區域包括腹內側前額葉、后部扣帶回以及角回。
此后,人們對道德兩難故事的興趣迅速增長。2006年,Borg等人按照主角違背道義的方式(即作為和不作為)將道德兩難故事分成兩個水平作為實驗的自變量,發現被試在對作為水平的道德故事進行判斷時,背外側前額葉皮層區域有最大激活。Borg等人認為,這種激活源於被試在進行道德判斷時對道德道義論有意識的使用。2010年,Cikara等人發現人們對道德兩難故事的判斷受到群體偏見的影響。相比那些被認為是冷漠、能力低下的人,選擇營救那些被認為是熱情、能干的人,會顯著地激活與解決和權衡復雜矛盾相關聯的神經回路,包括內側前額葉皮層、左側眶額葉皮層、左背外側前額葉皮層等。
道德兩難故事的使用開啟了道德科學研究的新時代,使道德現象這種過去幾千年都歸屬於哲學倫理學的純理論問題得到了較為客觀的科學証明。人類對道德的腦機制研究因此跨出了極大的一步,更豐富的研究手段和方法也隨之應運而生。2007年,Young等人在實驗中應用新的范式,即將道德故事中的意圖和結果分離出來,發現右顳頂聯合區(RTPJ)在4個條件下均有顯著激活,且在負性意圖中性結果條件下的激活最大。RTPJ是典型的認知中樞,負責推測和判斷他人的行為意向、目的及動機,它的激活充分說明歸因在道德判斷中的重要性。
道德判斷中理智與情緒爭論不斷
在各種實驗數據的基礎上,研究人員紛紛提出了道德神經機制的整合理論。Haidt的社會直覺模型對道德研究的影響深遠。Haidt承認理性因素在道德判斷中存在一定作用,但比起非理性因素來說卻只是滄海一粟,也就是說,當人類進行道德判斷時,諸如腹內側前額葉、杏仁核、腦島等情緒相關腦區起著關鍵性作用。該模型強調人類的道德判斷絕大多數時候來自直覺,而人們日常所能意識到的推理不過是在判斷之后對直覺和行為作出的一種適應性解釋。該理論可以解釋社會道德現象中的許多問題,但不是所有問題,其中必定存在某種缺陷,至少Greene是這樣認為的。
Greene支持的是道德判斷的雙加工模型。該模型在很多方面與社會直覺模型類似。Greene認為人腦中存在兩個可分離的、不斷競爭著的系統,可以生成兩種性質不同的道德思維模式,其中一種類似於道德哲學中的道義論,而另一種則是功利主義的判斷。背外側前額葉皮層、前部扣帶回皮層、右顳頂聯合區等與認知控制加工相關腦區在各種道德判斷實驗中的激活就是有力的証明。
在道德的研究領域裡談進展,繞不開理智與情緒。Greene認為推理尤其是功利主義推理是道德常識的一個普遍特征,Haidt低估了推理在道德判斷中的作用,同時也忽略了社會交往中人們通過道德推理互相影響的作用。關於理智與情緒在道德判斷中所發揮作用的爭論,就像哲學史上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的爭論,一切都沒有定論,但一切都在向前。
人類不存在主管道德的腦區
2010年,Shenhav和Greene再次用實驗証明,人們在進行復雜的、關乎其他人生死的道德決策時征用的神經回路和進行一些更基本的、與自我利益相關的決策時征用的神經回路其實是一樣的。2011年,Young發表名為“哪個腦區負責道德?也許有,也許沒有”的綜述,總結了近幾十年尤其是近10年來認知神經科學領域內道德研究的成果,並指出人類大腦中並不存在這樣一個區域,專門負責管理有關道德的一切事務。
這是整個認知神經科學領域的進步,卻無疑給道德研究涂上了一層灰色。多少年前,人們抱著找到一個專屬於道德的腦區(就如杏仁核之於情緒)這樣的希望開始研究,而現如今道德的研究方向又在哪裡?一部分研究人員繼續堅持尋找與道德有關的神經回路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試圖找出道德決策的加工過程,因為即使沒有一個專屬的系統,但過程卻是一定有的。
而Haidt在2007年的Science上發表綜述,將來自認知神經科學、進化心理學、神經生物學等領域的研究成果相結合,再次強調直覺在道德判斷中的主導作用、道德推理的社會功能,以及帶有文化實踐性質的道德思想和造成不同道德群體的體系是如何共同進化的。除此之外,Haidt還指出了一個指引將來研究的新理念——道德不僅僅隻涉及傷害和公平,研究人員應該將更多注意力投放到道德領域的集體主義和宗教內容上,如忠誠、權威、精神的純淨等。
道德的科學研究就像近代科學的發展一樣,走向了微觀和宏觀兩個分化的大方向,但它們總有一天會匯合,共同揭秘人類和大自然最本質的奧秘。用自然辯証法的觀點來看,這是一條否定之否定的、螺旋上升的道路。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