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社科文庫>>理論

新起點上再鑄中華文化輝煌

山東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2012年03月05日09:34  來源:光明日報

新起點上再鑄中華文化輝煌

  



  充分發揮春節、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民族傳統節日的文化傳承功能,開展豐富多樣、健康有益的民間民俗文化活動。資料圖片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在我國五千多年文明發展歷程中,各族人民緊密團結、自強不息,共同創造出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中華民族發展壯大提供了強大精神力量,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中國傳統文化內容豐富,為人類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國脈傳承的精神紐帶,是中華民族面臨嚴峻挑戰卻屹立不倒、歷經艱難而百折不撓的力量源泉,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支撐。我們要深刻領會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一、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內涵

  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經過數千年的積澱和發展,已深深融入到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記憶和中華文明特有的文化基因。這無疑是民族文化的思想根基,也是今天弘揚中華文化的寶貴財富和資源優勢。概而言之,中華民族長期以來形成的優秀傳統文化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⒈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傳統。千百年來,愛國主義精神一直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愛國主義是中國人民在千百年來的社會實踐中形成的一種對自己的祖國極其忠誠和熱愛的深厚情感,它是民族凝聚的強大精神力量,是動員和鼓舞人們為自己祖國的生存發展前赴后繼、奮斗不息的一面旗幟。

  ⒉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理念。所謂民本思想,就是主張百姓是立國、興邦的根本所在。《尚書》中有“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說法。孟子指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孫中山提出了中國革命的目的是為大多數人謀幸福,國家機關是人民的公仆,必須為全國人民辦事。國民是民國的主人。他還將民生主義列入資產階級革命綱領。

  ⒊以和為貴、和而不同的“和合”思想。中華民族歷來推崇“和為貴”的思想,主張“和而不同”、“求同存異”,提倡在均衡中化解矛盾,求得和諧。中華民族在處理與其他民族、其他文化的關系中,歷來秉持“道並行而不悖”的原則,強調和平共處、合作友善。

  ⒋剛健為本、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我國先秦思想家十分重視確立人生志向問題,主張“剛健有為”、“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提倡人要有志氣,要有大而無畏、頑強不息的奮斗精神。這些思想一直激勵著我們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優秀兒女積極進取、奮斗不息。

  ⒌富貴不淫、威武不屈的高尚氣節。中華民族有著講正氣的優良傳統,有著自己偉大的民族精神。此精神,積千年之精華,博大精深,根深蒂固,是中華民族生命機體中不可分割的重要成分。孟子曾將這種精神生動地概括為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這種高尚氣節激勵了一代又一代優秀中國人為了維護人格尊嚴和價值理念拋卻功名富貴乃至生命而奮斗不已。

  ⒍扶正揚善、恪守信義的社會美德。中國傳統文化歷來崇尚道義,主張以道德的至善來凝結人心,實現社會范圍內的天下有道,表現在義利關系上就是見利思義,義重於利的價值觀。

  二、弘揚中華文化的對策建議

  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明。我們要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鑄造中華文化新輝煌,必須依托歷史、立足現實,尊重過去、面向未來,通過挖掘整理和科學揚棄,使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得以延續,始終保持中華文化的鮮明個性和獨立品格。

  ⒈認真挖掘和提煉祖國傳統文化中的有益思想價值。人類歷史不能割斷,文化史也無法割斷。批判地繼承中國傳統文化,以創造我們今天的新文化,是一個必須遵循的規律。在對待傳統文化遺產問題上,有二種傾向必須反對:一種是歷史虛無主義,認為中國過去的文化全是腐朽的東西,主張拋棄文化遺產,割斷傳統;另一種傾向是復古主義,認為過去的文化都是好的,對待傳統文化食古不化,採取毫無批判地兼收並存的態度,提倡所謂“國粹主義”。這就要求我們面對現實,吸收精華,剔除糟粕,消除傳統文化中同現代社會不相適應的成份,在超越自我中獲得新的生命力。

  ⒉加強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包括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畫、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動文物,歷史上各時代的重要實物、藝術品、文獻、手稿、圖書資料等可移動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樣、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歷史文化名城(街區、村鎮);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包括口頭傳承、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和禮儀節慶,民間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傳統知識,傳統手工藝技能以及與上述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這些文化遺產記錄著中華民族在長期歷史進程中形成的價值觀念和審美理念,是民族悠久歷史的稀世物証,是文化延續和傳承的重要載體。保護文化遺產就是保護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發展和走向未來的文化根基。要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繼承發展”的方針,進一步加強規劃,加大資金投入,加大工作力度,切實保護好我們民族的文化瑰寶。

  ⒊運用多種方式宣傳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的共有的精神家園。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需要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為其提供思想指導、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面向大眾的宣傳普及是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性工作。要通過廣泛、深入、持久的宣傳教育,包括編寫通俗讀物、拍攝電視專題片、在媒體上開設專欄專題等多種形式,使更多的人了解傳統文化,喜愛傳統文化,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承載者、傳播者。要做好中小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結合學科特點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設置書法、繪畫、傳統工藝等課程,適當增加傳統經典范文、詩詞的比重,在中小學生中廣泛開展典籍誦讀活動。要繼續完善中華民族始祖的祭典活動,改造和發展富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民間風俗、禮儀,充分發揮春節、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民族傳統節日的文化傳承功能,開展豐富多樣、健康有益的民間民俗文化活動,使優秀文化傳統更好地滲透和融入到人們的工作、學習和日常生活之中。推動民族文化的豐厚資源與現代數字、網絡技術相結合,在信息服務、數字遠程教育和數字娛樂產品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使高新技術成為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

  (執筆:王克群、國萍)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