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中國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統計,自2004年底在韓國成立首家孔子學院至今,中國已在105個國家和地區開設了300多家孔子學院和300多個孔子課堂。(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網)
語言經濟學是一門新興的具有交叉學科性質的經濟學分支學科,它是用經濟學的方法和工具研究:語言如何形成和演變﹔語言的演變如何影響人們的行為﹔語言和人們的語言行為及語言政策與人力資本、就業、工資收入分配如何相關﹔語言產業及其測度,等等。
經濟學視角下的“語言” 長期以來,我們習慣說語言是思維和交際的工具,結構主義語言大師索緒爾就定義語言是一種符號系統。但是,僅按照信息論的觀點理解語言交際過程的程式“編碼—發送—傳遞—接收—解碼”是不夠的,它忽視了語言的經濟功能以及所具有的產業特征。語言和經濟是密切聯系的,如果說經濟理論是對人類相互作用中的常規性進行解釋的話,那麼,人類相互作用中最基本的、非物理性的常規性便是自然語言。用經濟學的視角來詮釋語言,不僅具有深刻的理論意義,而且有更重要的應用價值。
從經濟學視角詮釋語言已有半個世紀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著名經濟學家馬爾沙克(Jacob Marschak)。他於1965年在致力於信息經濟學的研究時揭示了語言的經濟學性質,認為語言作為人類經濟活動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具有與其他資源一樣的經濟特性,即價值(value)、效用(utility)、費用(cost)和收益(benefit)。
20世紀五六十年代西奧多·舒爾茨(Theodore W. Schultz)提出了人力資本的概念,隨后加裡·貝克爾(Gary S.Becker,1965)創立了人力資本理論,這一方面催生了教育經濟學,另一方面也為語言經濟學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鮮活土壤。許多經濟學者比如奇斯維克、達斯曼、米勒(Chiswick、Dustmann、Miller)借助人力資本理論和教育經濟理論,進一步闡釋了語言,認為語言技能是一種人力資本,個人的語言習得可以增加就業機會以及收入水平,掌握土著語言的熟練程度影響移民是否融入當地社會。這些理論成果也輔助了美國以及英國語言政策的安排,比如美國GRE、英國的雅思等語言考試。
20世紀90年代,語言經濟學代表人物格林(Grin)也詮釋語言是一種人力資本,格林指出,同其他技能一樣,語言技能也可以理解為某種形式的人力資本,人們花費一定成本投資語言是為了獲得語言收益。
綜上所述,可以從經濟學的角度定義:語言是具有經濟價值和產業特征的“稀缺產品”,佔有越多的這種產品可以更多地獲取紅利,開發更多的這種“產品”可以獲得更高的經濟和文化收益。
何謂“語言產業” 目前理論界對語言產業的定義還沒有清晰地提出來,語言產業的研究少之又少,但這一問題十分重要。筆者認為,語言產業是這樣一種生產和服務活動,他主要採取市場化的經營方式生產語言類產品或語言服務,滿足國家或個人對各種語言類產品或語言服務的多層次的需求。從微觀上講,各種語言類產品能夠提高個人語言技能,增加個人人力資本,滿足個人多層次的經濟需求。從宏觀上講,各類語言產業的形成和發展可以有效推動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增長。比如,據格林統計,英國就憑借著強大的英語產業,源源不斷從各國獲益,每年可以從中獲得100億歐元的淨利。如果考慮投資方面的優勢,英語國家每年可以獲得170億至180億歐元的收益。
語言產業外延很廣,大體可以包括語言推廣(語言傳播)、語言教育培訓、語言翻譯、語言康復(聽障)、品牌命名、計算機語言,以及對於以上語言服務支撐的技術產業(例如語言文字的信息化處理技術)。各國或地區的具體情況不同,也會出現具有本民族或者區域特色的語言產業。
“語言產業”與“文化產業”、“教育產業”、“語言經濟”的關系 語言和文化密切相關,語言是文化的凝聚體,是文化總體的一個組成部分,是文化最核心的載體。什麼是文化產業?有眾多學者給予了定義,但都大同小異,例如有學者這樣定義:文化產業是生產者以市場為基礎,以專業分工為條件,以資本為動力,為消費者提供滿足其審美、求知、群體認同等文化需求的過程。文化產業包括報刊雜志業、影視音像業、出版發行業、旅游觀光業、演出娛樂業、工藝美術業、會議展覽業等等。從文化產業的外延可以看出,文化產業所衍生出來的職業基本上都與語言有關,體現了語言是文化的核心載體,語言產業是文化產業的基礎,也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語言產業的發達程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文化產業的發達程度,比如說好萊塢的電影行業,能夠佔領全球市場,主要來源於其語言的強勢和語言產業的發達。
許多教育活動及其硬件的生產,按照市場經濟的原則進行組織,形成了與其他產業相同或相近的特征,於是形成了教育產業,包括一些教育機構本身的企業化運作,為教育提供各種服務和各種硬件產品的企業以及非企業化卻已市場化的教育活動等。由於所有的教育活動都是以語言(包括各種形式的語言)為基礎的,所以也可以說,語言和語言產業是教育和教育產業的基礎,語言教育產業本身就是教育產業的一部分,當然也是語言產業的一部分。語言是必須經過學習才能掌握的,因此,語言產業的業態支撐點是教育。語言產業尤其語言教育產業的發展以及語言產業鏈的延伸離不開教育產業的發展。
“語言經濟”比“語言產業”的外延要廣,語言產業是語言經濟活動的核心部分,但非全部,因為即使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也並非所有經濟活動都在市場經濟框架內,語言經濟也是如此。語言經濟與語言經濟學當然密切相關,語言經濟學本來就是把語言以及與語言相關的因素作為表征變量,用經濟學的工具來測度語言產業的成本收益、語言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度、語言的經濟力。因此,可以認為語言產業是語言經濟學研究的對象和出發點,也是語言經濟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契合點。對語言產業的研究是語言經濟學具有重要應用價值的體現。
我國語言產業的現狀 ⒈漢語言文字的現代信息化處理技術有了重大突破,但產業化水平還不高。國家很重視漢語言文字信息化處理的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但由於配套技術的不完善、技術產權保護力度不夠、相應的產業政策不完善,總體上的產業化水平不高。
⒉漢語國際化的速度加快,影響迅速擴大,但產業化水平低。目前國際社會對漢語的需求迅速增長,據中國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統計,現在國外通過各種方式學習漢語的人數超過了3000萬。但對外漢語教學作為漢語言產業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發展不快,對帶動教育產品需求的作用還不大。
⒊計算機語言軟件產業發展落后。我國現在的計算機通用操作系統基本上是被國外控制和壟斷,雖然也開發出了龍芯系統等,但在國內外很少被應用。
⒋各種外語教育產業近年來勢頭迅猛。中短期的培訓機構成為語言學習機構的主力軍,關注的語種主要是英語,日語、韓語分居其次,培育口語技能的語言產業更具潛力,並且語言培訓產業的規模與各省的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
⒌品牌命名產業尚未起步。品牌命名產業是一種利用語言進行商業宣傳的社會語言應用現象,這一產業最近20年在美國發展起來,一些美國著名品牌,如:Pentium(奔騰)、Compaq(康柏)、Pampers(幫寶適)、Lucent(朗訊)、Sprite(雪碧)等等,就是這種語言新產業的產品。這些品牌名稱不僅是美國經濟實力的標志,也是語言研究服務於經濟發展的良好案例。令人遺憾的是,我國品牌命名方面的研究還未得到應有的重視,特別是在有意識、自覺地把語言學有關方面的研究成果用於品牌命名方面還遠落后於西方國家。
⒍各種語言服務支持的技術產業發展較慢。比如,對外漢語的多媒體教學系統,外語培訓教育的電子詞典,語言翻譯產業所需要的同聲傳譯儀器,以及語言康復所需要的各種助聽器,品牌命名開發的各種軟件,等等。目前我國在這些方面發展滯后。
建立我國的語言產業發展戰略 西方許多國家的語言產業發展迅猛,比如,2008年歐盟語言產業營業總額達到84億歐元,未來若干年將每年至少增長10%,語言產業因此列入若干最高增長產業之一,預計到2015年歐盟語言產業營業額將達165億至200億歐元。
目前我國有總體的語言規劃和一些語言戰略措施,但還沒有納入國家經濟發展總體戰略的語言經濟戰略或語言產業戰略。筆者認為,應盡快統籌相關部門和組織有關領域的專家(經濟學家、法學家和語言學家等),制定國家層面的、宏觀意義的、指導性的、有配套措施和政策的語言經濟戰略或語言產業戰略。
(作者單位:山東大學經濟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