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為標志,我國迎來了文化改革發展的高潮,《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面世,反映了我們思想文化的自覺,反映了推進我國現代化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文化自強。早在幾十年前,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隨著經濟建設的高潮的到來,不可避免地將要出現一個文化建設的高潮。”這一預言,在今天變成了現實。
為什麼在新世紀新階段思想文化意識如此強烈,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要求如此迫切,文化的主動性、創造性如此空前高漲?顯然,這不是靠一些學者和文化人的呼喊和努力所能形成的,也不是靠領導者的心血來潮和主觀臆想所能解釋的,其深厚的根源在我國經濟社會的土壤之中,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必然。
經濟發展是文化繁榮的基礎
如果把文化作為改造物質世界過程中的精神成果的總和,那麼文化無疑是物質世界的派生物,是第二性的,是受物質世界發展支配、制約和決定的。在物質匱乏的狀態下,很難談文化的發展繁榮﹔物質生產的發展會帶來文化的發展,但未必就是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隻有經濟騰飛、物質生活走向富裕,才會引發和推動社會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這幾乎是帶有歷史規律性的現象。從這個視角審視問題,就不能不看到,上世紀80年代初期改革開放剛起步,整個社會處在脫貧致富、解決溫飽問題之中。在貧困的擠壓下,人們忙於解決吃穿住行等生計問題,既無精力、也無財力涉足精神世界的文化生活,文化的需求受到嚴重壓抑,文化發展受到嚴重制約。隨著經濟發展,物質條件改善,我們逐步擺脫貧困,被禁錮的精神世界得到解放,文化欲求和渴望也一步步釋放出來,社會文化生活不斷活躍升溫。但把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作為時代重大課題擺在人們面前,成為現實的緊迫任務,則是在今天的環境和條件下才成為可能。
今天,我們已經實現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正在向全面小康邁進,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不斷改善,國際地位大幅提升,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外匯儲備世界第一,人均GDP4000多美元,處在工業化的中后期。一個快速發展的中國在東方崛起。這首先是經濟的騰飛,但意義又遠遠超越了經濟,為文化發展繁榮創造了巨大空間,提供了堅實基礎和強勁拉動。這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社會整體解決了溫飽、整體實現小康,物質生活的改善和提高,使得人們擺脫了貧困的重壓,精神世界得到空前解放,求知識、求科技、求審美、求文藝、求娛樂、求健身、求旅游的文化欲望如井噴般地涌流出來,匯集成強大的文化需求浪潮﹔另一方面,物質生活的厚實和財力物力的豐盈,也為人們選擇、參與、享受各種各樣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提供了現實可能。有關數據表明,我國城鄉恩格爾系數都降到了百分之四十以下,這有力地說明隨著經濟發展和騰飛,人們用於基本必需品的生活費用比例越來越少,精神文化生活的擴展是顯而易見的。近幾年,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跨越式的快速發展,各種博物館、紀念館、圖書館、文化宮、展覽館對社會免費開放,文化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速超過23%,所有這些印証了文化建設的異軍突起。據推算,在人均GDP4000美元以上時,社會文化消費應是四萬多億美元,而我國現在僅是一萬多億美元,文化發展和消費的潛力還很大。
不難看到,經濟建設是興國之要,同時也是興文之要,我國文化發展的勃興,其深層次根源和強大動力在經濟領域,經濟騰飛為文化發展創造巨大空間,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經濟實力、綜合國力增強之后的必然結果。
知識經濟時代彰顯文化的巨大偉力
除了經濟根源之外,我國興起文化建設高潮,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還有外部時代背景的原因。
從外部角度看,當今時代已經進入知識經濟或者信息時代,知識、信息、科技、文化、智力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分量和作用越來越大,生產、分配、流通和消費以知識和信息為基礎,知識信息發揮了決定性作用。在世界經濟格局中,一些舉足輕重的主要發達國家,之所以發達和實力雄厚,就在於完成了工業化,進入后工業化時代即知識經濟或信息時代,以知識經濟或信息為特征的第三產業服務業佔了國民經濟的大頭。這些國家擁有發展優勢,引領發展潮流,關鍵就在於佔據了知識信息的制高點,具有知識信息優勢。
我們通常說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發展的第一資源”,就是對知識經濟、信息時代條件下的經濟社會發展的真實寫照。這不僅僅是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突飛猛進,更重要的是標志著生產方式正在發生歷史性變革。生產力發展從主要依靠資本、土地、礦山、資源等有形生產資料,正在向主要依靠知識、科技、信息、智力特別是人才轉變。生產方式歷史性變革的最大特征,就是文化和經濟一體化,文化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文化與經濟日益交融,文化的經濟功能明顯增強,經濟的文化含量不斷提高,文化資源成為經濟發展的基礎資源,文化創意成為價值創造的重要環節,文化形態的無形資產成為市場競爭的關鍵力量。一方面,網絡信息、動漫影視、出版發行、廣播音像、博覽會展等文化產業如火如荼、方興未艾,形成引領未來的新興戰略性經濟支點﹔另一方面,商品中的文化因素越來越多、越來越高,成為決定商品質量、信譽、價值、市場份額的核心要素,跨國公司巨頭依靠文化品牌和科技創新,分割佔領市場,控制產業經營,巧取積累財富,就証明了這一點。
在這裡,與其說是經濟因素還不如說是文化因素帶來了價值、市場和財富。在世界財富排行榜上,盡管巨頭公司的排名總是在變化,但一個不變的發展趨勢則是,以IT為標志的知識產業、文化產業、科技產業、生物產業迅速發展壯大,位次不斷前移,取代了不少傳統產業。美國貿易出口排在第一位的是文化科技產業,超過航空工業﹔日本、英國、法國同樣有著發達的文化產業,其產值遠遠超過了很多傳統工業。
正如《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的:“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自覺把文化繁榮發展作為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第一要務的重要內容,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這就明白無誤地表明,堅持文化的繁榮發展就是堅持發展這一硬道理,就是堅持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這裡,除了文化本身是發展的內容、發展的需要以外,更重要的是文化已成為發展的內在動因。
我國正處在現代化、工業化、市場化、國際化進程中,但又是在知識經濟和信息時代的背景下展開的,這不僅不能避開和疏離知識經濟和信息化的時代潮流,而且必須把工業化和信息化結合起來,用信息化引領和推動工業化,完成時代賦予的工業化和信息化同步進行的雙重任務。這是我國現代化、工業化不同於以往歷史的一大特征。這樣的客觀情勢決定了我們在現代化、工業化進程中,格外重視知識信息的作用。新時期以來,從唱響知識就是力量到確立科教興國、人才興國、創新型國家等國家戰略,再到提出學習型組織建設、學習型社會建設,就十分清楚地反映了我們對文化和知識信息高度重視的思想歷程。雖然,提出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宏偉目標始於今天,但重視文化建設、重視知識信息的價值和力量卻是我們一以貫之、堅定不移的方針政策。這是難能可貴的文化自覺意識,這種文化自覺意識是我國文化崛起和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主觀先決條件。正因此,我們才有了今天文化發展新局面的開創,文化建設井噴之勢的形成,正所謂日積月累、久久為功,“蓄之以久,其發必速”。可以說,知識經濟、信息時代的到來是我國現階段興起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一個極為重要的外部條件。
“以文化人”助推生產力再解放再發展
經濟騰飛和知識經濟到來,從內部外部推動了我國文化的發展繁榮,此外,還有一個重要方面不能忽視,這就是人的因素的凸顯呼喚“以文化人”的文化東風,“以文化人”成為助推生產力再解放再發展的關鍵因素。
從內部講,改革開放30多年,我國經濟騰飛帶來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取得的輝煌成就無可置疑,但也面臨著無法回避的嚴峻問題:資源短缺,環境壓力加大,經濟與社會、城鄉、地區、人與自然之間不平衡、不協調的矛盾日益尖銳,這使得科學發展和發展方式轉變的問題突出出來。
從外部講,知識經濟的到來,彰顯了知識、文化、科技、智力的強大威力,也沖擊著舊有的粗放型發展方式,這又加大了我國轉變發展方式的外在壓力。很顯然,依靠資本、資源、環境的投入來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粗放型發展方式已經難以為繼,必須向集約型發展方式轉變,向科技文化、管理創新和人的素質的提高要生產力。
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最本質、最具決定性的因素。在知識經濟時代,人的因素、人的科技因素、文化因素、綜合素質因素更加凸顯出來。
經驗表明,經濟社會的發展、生產力的推進,已經從人的外部轉向人的內部,從人外部世界的資本、資源轉向人內部世界的知識和智力,從物理機械力量轉向文化信息力量。一句話,就是人的內在素質的高低影響和制約著生產力發展,要發展和解放生產力,就必須提高人的素質。
人的素質怎樣提高?歸根結底要靠教育和文化,特別是靠“以文化人”的文化力量。“以文化人”,說到底,就是通過文化的洗禮和作用,使人不斷自我豐富和提高。也就是說,用文化學習各種知識,進入職場、從事工作、追求事業、掌握技能、鑽研創新、協調家人和社會人際關系,熟悉和遵守法律法規、規章制度,愉悅身心,完善人格,實現充實、提高自我的目的,成為合格的社會成員和有用人才。文化是人的伴身物,圍繞人而展開,為了人而發展,各種文化樣式、文化業態層出不窮、快速發展,其真諦就在這裡。在經濟社會發展中,人的因素越突出,對文化的需求就越大,文化發展繁榮的前景也就越寬闊。隨著科學發展和轉變發展方式的拓展,人的因素更加凸顯,因而呼喚“以文化人”的文化東風也就更加強烈,由此也就成為推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強勁動力。
人口眾多是我國的基本國情,這是其他國家無法比擬的。人口多既可以是優勢,也可以是劣勢,關鍵在於人口的素質。從上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有改革開放政策,有較多資源和人力成本較低,加上吸引外資和技術,形成發展優勢,我們贏得30多年的快速發展。但是,隨著資源環境壓力加大,勞動力成本上升,特別是老舊夕陽產業淘汰,新興朝陽產業上升,勞動力素質問題越來越突出。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環保、海洋、航空航天等新興產業需要大量具有科學技術文化的人才﹔鋼鐵、石油、煤炭、建筑、農業等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也同樣需要大量高科技文化的人才﹔發展壯大的第三產業金融、物流、証券、律師、會計、評估等服務業更需要大量專業知識的人才。
在科學發展和轉變發展方式進程中,勞動力素質成為制衡全局、決定全局的關鍵問題,成為決定科學發展和轉變發展方式快慢成敗的第一重要的問題。人們所詬病的經濟社會領域頻頻出現的誠信缺失、道德滑坡等問題,也說明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質是一個緊迫問題,這同樣強烈呼喚著大力發展思想道德文化。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營造和形成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的濃厚文化氛圍,以文化人,無疑是提高人的素質的治本之策。這不僅會有力推動經濟結構調整,推動科學發展和轉變發展方式,而且也會有力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和道德文明水准的提升,從而向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大步邁進。
(作者為《求是》雜志總編輯)
(責編: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