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建設對人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別是人的實踐方式、思維方式、價值理念、審美情趣等方面都要相應發生改變。建設生態文明,要求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塑造與之匹配的新型人格范式——生態人格。
生態人格是指個體人格的生態規定性,是伴隨著人類對人與自然關系的反思以及生態文明的發展,基於對人與自然真實關系的把握和認識而形成的作為生態主體的資格、規格和品格的統一,是生態主體存在過程中的尊嚴、責任和價值的集合。
首先,生態人格是一種適時順勢的人格范式,是適應生態文明的發展需要而塑造的人格。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綠色運動的興起,環保理念逐漸深入人心,人們的生態意識得到進一步增強,其所蘊含的價值觀正在悄然地重塑人的心靈,並催生一種新的人格類型的出現。同時,由於農耕文明的“依附型”不斷被摒棄,工業文明的單向度人格不斷被反思,在當今全球生態危機背景下,人們對生態價值的重視和對生態精神的渴望正在持續發酵和裂變,這種新的人格類型已經呼之欲出。
其次,生態人格是一種自覺地、有意識地、能動地建構起來的人格類型,是人類心態與自然生態相融合的結晶。心態即人類的精神狀態,是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的統一。在人類陷入精神危機、面臨精神家園喪失的現時代,心態處於邊緣化,陷入焦慮與矛盾中,變得不再健全。生態人格的塑造正是人在面對困境時發揮主觀能動性所得的唯一出路,其目的是重新建構人類與自然的深層次聯系,重新思考人類精神在自然中的地位,從自然中汲取精神資源,從而實現人格的完滿。
再次,生態人格是一種既與心理人格、道德人格、法權人格相區別,同時又存在內在關聯的綜合性復合型人格。傳統意義上的心理人格、道德人格與法權人格是完全脫離了生態環境而獨立得到確立的人格。但是,生態人格的確立,實質上包含了法權、道德和心理人格的整體生態化轉型,使之獲得生態內涵。這種人格不僅要求人們形成生態化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還要求人們在追求自我道德和心理完善的過程中致力於實現自我人格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統一,並在生活實踐中自覺地成為維護生態環境的責任主體。
生態人格體現了對“求真”的理性追求,即生態人格要求人們必須擁有豐富的關於自然生態系統的知識,具有自覺維護生態系統平衡與穩定的生態智慧,並以此來正確地認識和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馬克思曾指出,人靠自然界生活。在此意義上來說,人作為自然的存在物,隻有享用自然的權利,而沒有佔有、宰割自然的權利。人類之所以具有享用自然的權利,首先是因為自然具有滿足人類需求的可享用性。其次是因為人類具有享用自然的能力。人類享用自然必須以保証自然對人類的可享用性為前提,要享用自然必須改造自然,向自然索取,使自然為我所用,而要保証自然對人類的可享用性則必須建設自然,向自然奉獻,使自然持續發展。因此,人類實踐應當保持人類賴以存在的環境與條件,不要也不應該破壞、污染基本的生態過程和生命維持系統。如果說,享用自然是人類的基本權利,那麼,維護自然的可享用性則是人類的基本義務。但是,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人類對於自然的認識卻是片面的,人類並沒有認識到人與自然關系的內在統一性、全面性和豐富性。
生態人格體現了對“擇善”的完滿詮釋,即生態人格在道德責任上打開了人對自然的關懷之窗,將道德關懷的視野從人類拓展到了整個自然界。生態人格超越傳統人格,從人與自然的關系和人與人的關系互相影響、互相牽制的維度重新審視人類賴以珍惜的道德品質,賦予它們嶄新的內容和氣質。同時,生態人格是由拓展與超越傳統倫理的環境倫理來涵育和教化的,環境倫理不僅需要藉由調節、導向、教育、辯護等相互作用、相互聯系的功能來實現其保護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的社會控制能力,而且需要通過提高和改變個人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從而提升個體道德品質。生態人格正是在環境倫理的這種社會功能和個體功能中達到自我實現、自我完善的道德特質。
最后,生態人格體現了對“臻美”的深刻體悟,即生態人格要求人們具有感受自然生態之美的特殊審美意識和能力,並不斷培育生態審美情感。審美情感是審美主體對客觀審美對象的一種心理態度及體驗,是對審美對象與審美主體之間某種關系的反映,而不只是對客觀事物本身的一種反映、認識活動。生態美感是在生態審美過程中,審美主體的生命節律與審美客體的生命節律、審美主體的情感態度與審美客體被感知的情感價值取向產生對應和諧引發的。隻有用心去感受自然,使自身與自然相融通,從而和其萬象,使得人類社會與自然生態共生、整生,體會其超然的生態美感境界,最終實現人與生態的全面發展。生態美感的樹立對改變人類以物質生存為中心的生存方式,提升人的精神境界,進入人與自然的精神和諧具有獨特的作用。
(作者單位:湖南師范大學)
(責編: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