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項目查詢   專家查詢   網站地圖   重大項目要覽   管理規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設為首頁   

社科文庫>>理論

開創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體系的中國范式

李菲  2012年01月31日13:4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當今,“遺產運動”已成為人類歷史上重大的國際性社會現象之一,更是全球化背景下各國參與文化、政治與經濟角逐的重要領域。法、美、日、韓等國家的遺產經驗表明,構建具有本土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系將在制定國家發展戰略、凝聚民族認同、樹立國家形象、促進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存在理論滯后問題

  作為一個“遺產名錄大國”,中國在國際、國內積極推行遺產事業並取得了引人矚目的成績,但仍與我國的歷史和當下國際地位不相符,還無法為國家的軟實力提升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導。面對這一現實挑戰和歷史機遇,廈門大學教授彭兆榮提出,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系探索研究”為突破口,開創遺產體系的“中國范式”,力圖在實踐中解決中國本土的遺產問題,在世界遺產事業舞台上發出中國的聲音。

  近日,2011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系探索研究”開題暨研討會在廈門大學舉行。彭兆榮指出,該課題的具體研究將涉及三個主要的學術面向:其一,致力於從哲學層面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體系建設提供核心價值觀﹔其二,還原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本土經驗、文化邏輯和語法以及獨特的知識生產方式﹔其三,探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系的理論要素、基本研究單元及其結構模式,力求建構起一個具有統攝性、現實指導性和較強闡釋效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體系。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周小璞回顧了中國十余年來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踐中取得的成績與存在的問題。強調當前黨中央剛剛確定了建設文化強國的目標,在新的形勢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需要進入依法保護、科學保護的深入發展階段,急需學術界在理論方面為國家的遺產保護工作提供支撐。

  學理探索須與遺產保護實踐相結合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葉舒憲認為,必須從思想史的高度來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范式”的重要意義——既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他指出,在當前人文學科“人類學轉向”的大背景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系研究應該“眼光向下”,關注本土的、民間的和傳統的地方性知識,以前現代人類文化的多樣性來反思全球一體化所隱藏的危機和高風險性,為人類的未來留存多元化選擇的可能。

  南京大學教授徐藝乙從其長期研究的民俗工藝領域出發,認為知識、技術乃至科學,不一定就是書面的文字記錄。他強調,非物質文化遺產背后存有一套深厚的民間文化知識體系,其中既包括與現代“識字”觀念相對應的傳統“識事”觀念,也包括今天西方“科學”視野之外的民間手工技藝技能。這套價值重大的知識體系經由身體實踐在一代又一代的人們中間達成完整傳續,體現了“知”與“行”的高度結合。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苑利指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學必須是一門具有鮮明可操作性的學問,要解決好如何“落地”的問題。因此要形成一系列切實可行的研究思路,包括建立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認証體系、分類體系、管理體系、遺產價值認知體系等,同時還要在本土經驗中找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規律。學理探索隻有與現實密切結合,才能解決中國的遺產問題。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湯曉青指出,在中國“多元一體”的歷史與現實語境中,“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的復雜性顯而易見,具有多區域、多民族、多形態的特質。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系探索研究在觀念、學理和操作層面都面臨巨大挑戰,因此需要積極而廣泛地謀求地方資源的支持與合作,將該課題發展成為一個跨學科、跨區域、跨機構的整合型工作平台。

  四川大學教授徐新建認為,該課題區別於當前國內許多遺產研究項目的特點之一,即是以本土性的遺產話語體系建構為研究核心。漢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來自於日語“無形文化財產”和英語的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並非原生性概念,不論如何解釋都遠離中國本土傳統。因此還需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進行重新界定,以尋找到“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系”在哲學層面上的核心價值表達。

  最后,彭兆榮再次強調了“遺產主體”的價值訴求。由於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事業從一開始就是一項國家化的運動,這場運動以政府為主導,民間在很大程度上處於“失聲”狀態,因此如何激發個體、家族、社區、族群等草根力量的自覺和參與,傾聽來自“遺產主體”的聲音,也是課題關注的重要問題。

  (作者單位:廈門大學歷史學博士后流動站)

(責編:秦華)


點擊返回首頁

點擊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