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慶祝建黨90周年“七一”重要講話中,胡錦濤同志高度評價了青年的作用,特別強調了黨和青年的關系,強調了中國共產黨的青年特質。事實上,馬克思和恩格斯十分關注青年群體,青年“馬恩”制定了無產階級政黨的第一個黨綱《共產黨宣言》。可以說,馬克思主義和青年具有本質的一致性,都富於革命精神,都注重發展實踐,都具有鮮活的氣質和執著的真理追求。回望百年中國史,展望新世紀的未來,中國青年選擇馬克思主義信仰是歷史的必然。
一、馬克思主義啟蒙了新青年信仰,是中國青年運動的理論指導
20世紀初,青年運動的先驅者們開始接觸和傳播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作為新文化的一部分引入中國。1915年9月陳獨秀創辦《新青年》。他在發刊詞《敬告青年》中開明宗義地指出:社會主義是近代文明的特征之一,社會改革的關鍵在新青年的自我覺悟和觀念更新。1917年11月,俄國革命成功消滅了封建壓迫和帝國主義干涉,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其時的中國與俄國國情近似,十月革命的偉大勝利給中國青年知識分子帶來巨大的思想震撼,極大地增強了馬克思主義對進步青年的吸引力。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學等高校學生在天安門廣場掀起“五四”運動,拉開了中國青年運動的序幕,新文化運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與此同時,李大釗主編了《新青年》之《馬克思主義研究專號》,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首次系統全面地介紹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19歲的張聞天在《南京學生聯合會日刊》上引用了《共產黨宣言》第二章中的十條綱領。隨后,北京大學學生李澤彰翻譯的《共產黨宣言》第一章在《國民》雜志上刊載。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中國青年運動的歷史表明,無論是最初接觸、介紹馬克思主義學說,還是接受、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青年知識分子都起到了首當其沖的作用。馬克思主義啟蒙了一代新青年的科學信仰,成為了中國青年運動的理論指導。
在積極倡導“為世界進文明,為人類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類”的李大釗和陳獨秀等青年導師的努力推動下,學習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青年知識分子隊伍日益壯大,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了廣泛的傳播,並形成了一股勢不可擋的進步思想潮流。由青年學生發起、工人擴大的1919年五四運動,不僅開創了中國革命知識青年與工農群眾相結合的光輝道路,是中國青年運動的序幕,同時,它極大地促進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也是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由此,一批先進青年知識分子認識和體會到了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崇高性,走上了與工農結合的道路,實現了由具朴素愛國主義激情的民主主義者向馬克思主義者的革命性轉變。擁有了馬克思主義信仰的一批新青年成為了中國社會的新勢力,給陳腐、黑暗的舊中國帶來一股清新、鮮活的氣息,大大推動了中國社會的變革與發展。
二、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成立與發展的理論指導和思想武器
1919年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其與工人運動的結合,更在思想上、組織上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准備了條件。1921年7月,新興的中國共產黨登上歷史舞台。作為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核心的毛澤東時年28歲,是黨的“一大”十三位代表的平均年齡。建黨第二年5月,黨即領導召開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國共青團前身)“一大”,使之成為全國統一組織。顯見,黨的最初成員基本來自青年,黨的發動對象和重要依靠力量也是青年,中國共產黨的青年特質與生俱來。“一大”黨綱指出,中國共產黨的性質是無產階級政黨,旗幟鮮明地表述了其馬克思主義屬性。鄧小平同志說,“為什麼我們過去能在非常困難的條件下奮斗出來,戰勝千難萬險使革命勝利?就是因為我們有理想,有馬克思主義信念,有共產主義信念。”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的靈魂和旗幟,是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和行動指南,是中國共產黨凝聚、依靠廣大青年和民眾、艱苦卓絕取得政權、乘風破浪建設社會主義強國的強大思想武器。
江澤民同志在紀念建團80周年大會上強調:共青團的事業是黨的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青年工作是黨的群眾工作的重要內容﹔馬克思主義的政黨隻有贏得青年,才能贏得未來,黨的事業離不開青年。回顧中國共產黨九十年歷程,胡錦濤同志指出,“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大多數都是從青年時代參加了黨,決心為黨和人民奮斗終身。黨的隊伍裡始終活躍著懷抱崇高理想、充滿奮斗激情的青年人,這是黨歷經90年風雨而依然保持蓬勃生機的一個重要保証。”九十年來,黨始終代表廣大青年、贏得廣大青年、依靠廣大青年,始終保持著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青年特質。今天,青年學生已成為中國共產黨新鮮血液的重要來源。2010年發展大學生黨員佔新黨員總數的40.2%,比上年增加9.4萬名,且大學生黨員、青年黨員數量穩步增長。正是因為有無數青年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黨章的認同而加入到黨的隊伍中來,中國共產黨由小變大,發展成為目前擁有8000多萬黨員的世界第一大政黨,呈現著蓬勃的生機與活力。從馬克思主義在青年中的廣泛傳播到一代又一代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艱苦奮斗,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黨領導青年運動的歷史,是黨用馬克思主義武裝和教育廣大青年、中國青年馬克思主義信仰發展的歷史。
三、馬克思主義是當代青年信仰的必然選擇
歷經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當前我國傳統社會向開放、多元的現代社會急速遷徙,各種思想觀念交融、交鋒,社會價值多元、青年信仰迷失已經成為不容忽視的重大現實問題。青年信仰的抉擇及價值取向,關系著一代青年人的精神成長,關系著民族和國家的興旺發達,同時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的正確指引。
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成果為當代青年信仰發展提供了指導思想和理論依據。馬克思主義是科學合理性與價值合理性的高度統一。長期以來,馬克思主義已經作為我國社會主義新文化的載體塑造著中國人的文化生命,成為中國人的精神家園。馬克思主義與青年本質是一致的,都具有創新的實踐品格、發展的精神基因和對真理的進步追求。面對社會轉型、多元文化思潮和錯綜復雜的全球化國際環境,當代青年蘊涵著巨大的理論熱情和精神需求,他們迫切需要科學理論的有效指導。通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完整、全面地掌握其基本原理和科學體系,深刻理解、學懂弄通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有助青年形成正確理解和改造客觀世界的觀念體系。通過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把科學理論與個人實踐結合起來,有助青年將馬克思主義理論逐步轉化為自己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在自己的生命實踐中自覺地接受和運用馬克思主義,信而立、仰而為、知行統一,成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者。
青年馬克思主義信仰建塑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實踐訴求與實現路徑。青年是社會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他們洋溢著青春與理想,值得信賴、堪當重任,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青年需要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也屬於青年、需要青年。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必須贏得青年,依靠青年,以青年發展為理論發展的前提和依托。唯有如此,馬克思主義理論才能得以不斷豐富和發展,才能與中國社會發展的實際緊密結合,呈現其旺盛的生命力,實現其實踐訴求。當前,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理論成果武裝、教育廣大青年,在青年學生中普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對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確保社會主義事業后繼有人,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略意義。通過大力推動馬克思主義青年化,促進一代青年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建塑,帶動和引導更多的青年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時代洪流,成為真正的馬克思主義的繼承者、發展者和實踐者,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中茁壯成長,無疑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重要實現路徑。
(作者:熊英系2011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當代青年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研究”負責人,武漢工業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責編: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