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情感看似並不屬於歷史學的研究范疇,但是隨著社會對情感研究的日益關注,情感也被放入歷史語境下進行討論。
劍橋大學歷史學博士丹尼爾·范澤爾·赫爾曼(Danelle van Zyl-Hermann)說:“支持從史學角度研究人類情感的學者認為,情感應與‘階級’和‘性別’的社會地位相等同,都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不可或缺的因素。因此,從史學角度分析人類情感的變化可以使人們更好地了解過去、審視現在和預測未來。”
2月28日,赫爾曼發表題為“富有情感的歷史學家”(The Emotional Historian)的文章。赫爾曼在文中說道:“回顧整個二月,情人節的濃郁氣氛感染了世界的每個角落。其實,在近一兩個世紀前,情人節的浪漫氣氛絲毫不遜於現代。浪漫情感的表達如何影響人們對情人節歷史的理解?在追溯情人節的歷史時,學者又摻雜著怎樣的個人情感?”
多領域探討情感的歷史性
歷史學對恐懼、羞恥、厭惡、憤怒、喜悅和愛意等情感的研究剛剛起步,其發展的原因多歸功於學界對文化歷史研究的重視,以及研究者的主觀學術興趣。
傳統意義上,人類情感應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心理學家認為,情感具有普遍性:無論是在空間還是時間上,對情感的認知都是相同的。但是,這一觀點卻被社會學建構主義者所批判。他們認為,人類情感的表達發生在特定的社會背景下,同時,情感具有文化特異性,在被嵌入不同文化內涵時有不同的表達方式﹔情感的表達隨著文化語境和歷史背景的變遷而改變,因此,人類情感具有歷史性。
英國歷史學家喬安娜·伯克所著的《恐懼:一部文化史》一書有力地証明了情感的歷史性。作者在書中描述了近兩個世紀以來英裔美國人恐懼情感的表達,從維多利亞時代對活埋刑罰的誠惶誠恐到“9·11”事件后對恐怖襲擊的膽戰心驚,該書生動刻畫了人類的恐懼情感在社會壓力與日俱增的歷史背景下的不斷波動。
基於社會對歷史語境下的情感連續性和變化問題的關注,許多高校創建了研究機構,致力於對人類情感的歷史研究。劍橋大學就是第一批創辦從史學角度研究人類情感變化課程的高校之一,並將該研究作為本科畢業論文的選題。劍橋大學這一課程的特色在於把歷史學與文學研究相結合,啟發學生在不同時代的文學作品中尋找人類情感的表達,從史學視角評估情感研究。
史學家青睞情感歷史研究
美國芝加哥洛約拉大學中古史研究專家芭芭拉·羅森文(Barbara Rosenwein)發表的一篇題為“情感歷史研究的問題和方法論”的文章闡述了德國歷史與德國人情感變化的聯系。書中說道,“研究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德國歷史不應單從經濟和意識形態等大框架著手,德國人從種族優越感到飽受戰敗煎熬的恥辱心態也應該受到史學研究的重視”。
美國杜克大學歷史學教授威廉姆·瑞迪(William Reddy)所著的《情緒導航:情感歷史框架》則以法國大革命為歷史背景,分析了在當時的文學與哲學界中,情感主義的表達為情感自由化營造了一個嶄新的、具有開創性的平台。此外,瑞迪在書中還回答了“情感是如何隨歷史演變而變化的”、“情感對歷史事件有何重要影響”、“不同的社會秩序怎樣促使或抑制情感”等問題。
(責編: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