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斯坦福大學副教授李海燕通過“族譜挖掘式”方法研究傳統中國式戀愛,探索文化規范對現代中國文化形態的動態塑造過程和規律。
斯坦福大學網站近日刊發文章介紹了李海燕對中國愛意表達的譜系研究。文章稱,她的研究方法可謂標新立異:關注中國文化中愛的“常識”,摒棄了對具體作家和文學流派的討論和研究。
李海燕致力於中國文學與文化研究,認為1900—1950年是中國“感性革命”的關鍵時期。她提出,傳統中國式戀愛是“一個扭曲復雜的家族協商過程,甚至時至今日仍在進行”,這在文學作品中屢見不鮮。遵守並在日常生活中踐行儒家道德標准是20世紀初期中國對愛情的定義。
李海燕指出,在強調個人感受和情緒體驗的愛情觀、尊重個體自由等西方文化影響下,中國對於愛情和性的理解與西方主流范式慢慢融合,一場愛情革命在20世紀初期悄然興起。她在研究大量文學、歷史、哲學、社會學與流行文化文本的基礎上,梳理出了中國“情”的概念族譜,並完成了專著《心的革命:中國愛情族譜,1900—1950》(Revolution of the Heart: A Genealogy of Love in China, 1900-1950),書中寫道:“當我們討論愛情時,必然會談論到很多其他事情,‘情’的概念族譜從側面揭示了當時很多文化現象和社會現實。”(鄭謳/編譯)
(責編: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